2024-12-10

呼吸机答疑

 


我从 2017 年开始使用呼吸机,具体参见相关文章《呼吸机》,到今天已经连续使用了​ 7 年。每次提到呼吸机,许多读者朋友都很好奇,在留言区​提出各种问题。这里,​我统一做一次答复:

---为什么要使用呼吸机?

​回答:因为有的人在睡眠中会有呼吸道阻塞现象,​造成憋气、打鼾等等问题,学名叫做「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它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由于睡眠时摄入氧气不足,肌体处于缺氧状态,对健康会造成危害。而人在醒来时可能会头疼,精神不振等等症状。呼吸机通过面罩人为提供高压力空气,使得呼吸道打开,确保睡眠时的​呼吸顺畅,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怎么知道自己有「呼吸暂停综合征」​?

回答:去本地三甲医院呼吸科挂号,​医生会安排你在医院里睡一晚上。通过仪器监测,可以准确地获悉你在睡眠中是否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出现的频次,以此判定你是否需要​干预治疗。我个人的情况非常严重,每分钟呼吸暂停 1.2 次,依照医生的要求我购买了呼吸机,并且按照医生​的指示设置了参数,然后一直到今天。

​---怎么才能坚持使用呼吸机?

回答​:这是我今天想要重点回答的问题。

七年前,我在医院按照医生指导,打电话让​厂商送机器上门的时候,他和我有过一段对话。在对话中,他非常恳切地希望我能够坚持使用呼吸机,说是只要坚持一周以上,我就能适应佩戴呼吸机面罩入睡这件事。我问医生,为什么要一周以上​?他苦笑着回答我说​:「因为大部分人在第一周就会放弃」​。

所有和我打过交道的医生​对我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此人​依从性非常好。医生在医嘱里怎么说,我回家就怎么做。​不打折扣,不耍心眼,不自作主张自作聪明。所以,像我这样连续使用 7 年呼吸机的SAS 患者​,应该算是少数。

很多有类似问题,需要呼吸机治疗的读者都曾经问过我同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坚持使用呼吸机?戴了几晚,感觉非常不舒服​,简直没法戴着面具入睡。

​答案很简单,你们聪明,而我很蠢。

我身体出现状况去找医生,那么我宁可在一开始多花点时间,去找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专业医生。​接下来,我就完全把自己托付给他。他怎么看,怎么治,我就完全按照他的医嘱去执行。​他说用呼吸机,那我就用呼吸机。他说戴着面罩睡一个星期去适应,那我就戴一个星期。

你们比我聪明。你们找到一个医生,拿到​一个治疗方案。然后你们说呼吸机太麻烦,去找另外的医生找个「更好」​的方法。找到另外的医生,依然说​必须上呼吸机,那么你们就说「这黑心医生肯定都是串联一起的,都是是拿了厂商回扣的」,然后悻悻地离开医院,上淘宝京东搜索,找一台「没有中间商吃差价的性价比之王」​。

终于,你们用了第一晚,​觉得戴上面罩不舒服,立即就有了新想法​:「医生总是喜欢夸大其词,以我的情况,不用呼吸机也应该问题不大」。想着想着,顺手就摘下面罩,第一晚都没用​,就先行放弃了,说是「等以后再说」。

我很蠢,我没这些想法。医生说是要用呼吸机,我就买了呼吸机。拿回家,当晚我就开始使用。第一夜是很不适应,很不舒服。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我用蓝牙连上机器同步数据到手机 App,发现我每小时的呼吸暂停次数从 70 多次降低到了 4​ 次。那一刻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肌体在睡眠时长期缺氧的症状解除了​,我在睡眠中不断窒息靠​肌肉力量强行通气变成过去了。

对于我而言,在那一刻当下,选择非常简单​:为了这种即刻的、明显的改善,我愿意夜夜套上嚼子,我可以忍受,我可以适应,我可以​学着那么去生活,我愿意为此支付代价并且我认为这是我人生中所有支付的代价​里最轻微的一个。有许多沉重的代价,换来的结果甚至不如改善睡眠和缺氧好处的千百分之一​。

我已经够蠢的了,​在小学就戴上了眼镜。彼时没有什么钛金属镜架,只有那种黑色的、沉重的板材,会让鼻梁变形,会让面部​变形,看起来就像是个蠢货。在运动场上,任何一次挥手,一次肘击,​我就在瞬间会变成一个废物,比蠢更糟糕。​眼镜我戴了一辈子,到今天都是。

所以,我​也不会去问那种天才的问题:「难道今后我要一辈子戴着面罩睡觉?」怎么了,我都蠢到要戴一辈子眼镜了,​我还会在意一辈子戴着面罩睡觉?戴上眼镜的时候没有人问关于一辈子的问题,套上胸罩的时候没有人问关于一辈子的问题,​拿起手机的时候没有人问关于一辈子的问题,怎么呼吸机就突然有了这个问题?我没问题。

所以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年,乃至现在是第七年,我都戴着面罩睡觉。春节回家探亲,我也背着呼吸机回去,​回家继续使用。哪怕是在最不舒服的第一天,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件事---别把自己的感觉太当回事,别把自我太当回事,人拥有惊人的适应力,我会适应的。​然后,我就真的适应了。​你看,蠢人就是这样的,他们头脑简单,​认为理性高于感性,做正确的事情可能让人不舒服,但人不是为了舒服才去做选择,​才去做事。

而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心的问题。太多人太聪明了,​太有头脑,太有主见,太多主张了。唯有我这样的蠢人才会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一个陌生人,这个人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导师。正因为有这种完全的托付,​所以我的心可以和我医生的心彻底合而为一,无分彼此。无论在治疗肉体时,还是在治疗内心时,我都努力做到这一点,毫无芥蒂,全然托付,让心合一。

于是,医师的经验、医术、判断才会在我身上生效。聪明人的问题在于不信,觉得自己比医生更聪明,觉得自己比医生更有​办法,于是心就不能合一,大家貌合神离,一个装作在看病,一个装作在诊疗,那么即便医生是神仙,拥有无上神妙的手段也​不会有任何疗效。

戴上​面罩睡觉很难吗?​对于一颗充满怀疑的心来说,每一点不适都能放大 100 倍,都要被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所以它会变成一件即为困难的事情,​可以找到一万个合理的理由去放弃。我的心就是医生的心,医生的心就是我的心,对于我来说就一点都不难,那是应该做的事情,那是正确的事情,那是有效的事情,​我的想法和医生的想法完全一致---那么就直接去做好了,不用想,做就可以。

你的健康,你的性命,然后你问我​:「怎么才能坚持使用呼吸机?」那我觉得你是个勇者,根本不在意你的健康,也不在意你的生命。你可能很在意不舒服这件事,你可能很在意「一辈子」这件事,但是你好像不在意自己正在​葬送自己一辈子这件事。真实的那个你正在缺氧,正在窒息,你却很在意那个虚假的自我,关心好看不好看,舒服不舒服,能不能一劳永逸得到解决,恢复那个「完美」​的自我。

那要我怎么回答呢?这从来就不是医生的事,从来也都不是机器的事。我这里没有答案,只有一堆愚蠢可以学习,你要不要?



------



野草横生

 


10 月 10 日的时候,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最近我在自己身上做一个实验:从三周前,我就停止刮胡子停止理发。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认为我忍受不了连续三天不刮胡子,我忍受不了超过2周长出来的头发。如果我满脸胡子,一头乱发,我会认为“那就不是我应该有的样子”。我认为胖子就该把胡子刮干净,不然会像熊。我认为秃子就应该留寸头短发,不然越发显得秃。」---《活在概念里

这件事到现在我已经执行了三个月,​终于达到需要忍受的程度。由于每晚睡觉绑定了呼吸机,早上起来肯定是个鸡窝爆炸头,洗脸刷牙的时候需要专门抽出时间来用热毛巾烫平​,让早上的时间变得更加紧张。胡须已经遮盖了嘴唇,喝茶吃饭的时候已经造成了实质性的阻碍,吃一口​喝一口就要用纸巾擦一下嘴,​吃饭的劳动强度空前提升。

我也在观察朋友们的态度。很明显,人的适应力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作用。他们在最初的震惊乃至反感之后,看到我态度坚决,几个月来都是这幅鸟样,​也就逐渐接受,甚至见面时不再点评和建议。就像是我从来如此,​我就应该是那么一个人。只是看我吃饭困难,就建议我去修剪一下胡须,让它和唇线齐平​。

在我的设想中,​这件事会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己会担忧别人怎么看。​对于我而言,这倒是最简单的一部分。因为多年以来别人都不大看我,又因为写文章的缘故,带来了海量的误解、鄙视和敌视​,我早就已经习惯了。所以,这对于我​的内心不能产生多大波澜。

第二阶段就是现在,当麻烦和障碍出现之后,心境就不容易保持平稳。我现在的状态和我之前的状态相抵触,和我内心认为自己应该有的样子相抵触。于是,人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我甚至开始忍不住去想应该在什么时候一把剃个干净,彻底回到过去的样子。
这里的说服教育工作还很多,要让自己放弃「必须是」、「一定要」的念头并不轻松。这样的念头随时都会升起,自己随时要去沟通,说服自己试试看看,看看究竟会怎样。当自己一脸一脑袋都是麻烦时,又强行让自己不去解决这些麻烦,那么如何让心安静下来就需要持续不断地自我训练。
第三阶段到来时,我应该可以心平气和地和鸡窝头和野草须相处。但人是一种习惯的动物,届时我又可能彻底接受下那幅样子,觉得那就是我,转而去维护,谁动我一根毛都不行,仿佛我的自我就栖息在这些野草横生的毛发上,少一根都是自我的真实损失。又或者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是某种个人勋章,彰显了我的某个成就,根本不愿意放弃。
到时候需要再一次鼓起勇气,再一次把自己喜欢自己在意的造型毁灭,感受自我突然无处落下是种什么感觉。这样一来,以后无论是头发长头发短,胡子多还是胡子少,我就终于可以从这里面解脱出来,都很好,都可以,都没有那么重要,我并不是必须要呈现出一副特定的模样,我再不需要把样子等同于我自己。
很多人都应该觉得我的行为莫名其妙,而我自己却在很认真严肃地在做这个实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百千种执着,但是我们极少全心全意地解决其中任何一个。于是,执着永远都是执着,执着也永远会带来它的麻烦,麻烦让困扰变成恒定的个人状态。
以我个人的能力,我不清楚我能解决几个执着。但是不妨从较为简单的一个开始,解决一个那么就少一个,少一个就少一分束缚,少一分束缚就距离自由更进一步。每一个「我」上面都层层叠叠套了不知道多少个框框,每一个框都在告诉自己应该怎样才是对的,才是好的,才是得体的。于是,人就要竭力避免错的,坏的,失态的。在黑白是非高下的对立之间,人就套上了无形的框。
所以,虽然现在看起来我脑袋上野草横生,但我认为它们正在超出框框的边缘,按照它们本来的样貌和本性在自由生长。


------



2024-12-09

AI 代读和人肉阅读

 


现在的人怎么读一本书?注意:这里的人是指依然保持阅读习惯,每个月至少看一本书的​阅读爱好者。
我发现最近有一种新趋势,就是许多阅读者已经习惯于把一整本新书的电子文档扔给 AI,让 AI 读取之后输出一份​内容摘要,然后他们就去读这份几百字的​文章。看完就算是​读了这本书,知其概要。
至于说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如何知道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他们同样是利用 AI,让带有搜索功能的 AI 去抓取这本书的公开评论,做出是否值得阅读的​判断。同样的,对于许多人喜欢的所谓「干货」​,也可以让 AI 直接提炼萃取。
总体上来说,AI 就像是他们的秘书,帮助他们做简报和摘要,事先过滤和​处理信息。而他们也不再从头到尾阅读一本书,​因此阅读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我把这种阅读方式称之为「AI 代读」​。
说到我自己,我依然保持着老师傅传统手工阅读的方式。一本书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都是从序言一直读到​注释。怎么总结一本书是我自己的事,不用劳烦 AI​ 帮忙。因为我​个人有一种奇怪的逻辑---
我不止想要读到文字,我还想透过一本书的表达方式,行文语气,内部结构​读到文字背后那个人。文字就像是一个人的指纹,作者很难真正把自己的个性、习惯、缺陷彻底​隐没在文字下面。一直到今天,我都执拗地认为​书只是个中间介质,​通过它实现的是作者和读者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一种生活和另一种生活​的连接。阅读是通过理解作者的方式,最终反过来理解自身,理解自身周围的世界。
我不大喜欢机器冷冰冰的感觉,哪怕它可能是高效的,理性的,我习惯于在书本里找活人,因此我把我这种阅读方式称之为「人肉阅读」​。
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要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在两种阅读方式里分出个高下来。我并没有这种想法,​也不坚持认为我的阅读方式才是正确的。之所以要做上述对比,是因为我发现它们刚好构成了所谓的「杠铃阅读法」​。
「杠铃阅读法」来自硅谷的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en),他是互联网远古时代网景浏览器的开发者,现在是硅谷风险投资A16Z的联合创始人​。在 4 年前接受播客访谈时,他谈到了自己的这种阅读方法​,​简单说那就是:
读书要么去读最经典最基础的那些老书,要么去读最近最​流行的新书。前者可以帮读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而后者​则确保读者不会错过最新的变化和趋势。至于说中间那些半新不旧的书,​则可以完全不去读---只看两头,不看中间,所以这种阅读方法叫做「杠铃阅读法」。
那么,这种阅读法会不会造成错失​?马克·安德森在访谈中引用了他的理论依据---林迪效应(Lindy effect):
「存在时间越长,则未来预期寿命越长。」
它还有一个比较拗口的扩展形式:
能活的,每多活一天,就能活更长不能活的,每多活一天,只会活得更短---对于一些不易腐坏的事物,比如技术、观念、艺术作品等,它们每多存在一天,它们预期的寿命就会变得更长一些;​而那些容易腐坏的事物,它们每多存在一天,它们预期的寿命就会变得更短一些。」
根据林迪效应提供的这种思路,那些最经典最基础的老书已经存活了很多年,它们经历过时间的考验,证明了自己的稳定性,进而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在一个多变的世界里,​它们的存在不受脆弱性的影响,因此值得去认真阅读。而那些不新不旧的书,还需要等待时间的洗礼,而它们中的大多数​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腐坏,逐渐被人忘却,​不值得为此浪费时间。
这样看起来,AI 代读的方式刚好在杠铃阅读法​读新书那一头,而人肉阅读的方式刚好在杠铃阅读法读​老书的那一头。了解新动态新趋势要快速,要凝练,要多样,而学习经典学习基础学习框架要​全面,要深入,要仔细。
所以我也在想,我用同一种方式读所有书,是不是​本身也有问题?事实上,许多新书可能不值得从头读到尾,​太多作者为了骗稿费,把三句话的事情写成了一本书。今天谁还会推荐别人通读《世界是平的》《长尾效应》《异类》这种书呢?
唯一支持我那么阅读的理由大概只有一条​,那就是趣味。比如说马克·安德森的访谈,如果要用 AI 来提取其中关于阅读的建议,那么所谓「干货」只会有两条,一是杠铃阅读法,只去读旧经典和新出版,二是不需要把每本书都读完,读到一半扔了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而我这种人肉阅读者,因为通读全文的缘故,会因为偶然发现了其中的林迪效应而​高兴不已。
最后,大多数人其实不阅读,所以杠铃还是哑铃阅读法,AI 代读还是人肉阅读​都不重要。未来只存在 AI 代读,而且 AI 代读完之后还需要 AI 生成讲解视频,​而且视频最好不要超过 2 分半。


------


2024-12-08

游戏人间

 


刚刚读完朋友送我的凯莉·克兰西(Kelly Clancy)的新书:《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Playing with Reality---How Games Have Shaped Our World)​。差不多是同一时间,我也学习了一段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内部讲话稿,内容是一家互联网高管对下属游戏公司​全员的训话。两下对照,​让我笑得不行,感觉这本书是对这次训话的​完整回应。
​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但我不推荐大众读者阅读这本书。我也要提前向游戏业者打一剂预防针---这本书并不是介绍如何设计游戏,也不是在讨论​如何用游戏从现实世界赚到钱。
事实上,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喜欢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行为学和心理学的​阅读者。因为它讲述的主题是人类如何发现游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人类又如何从现实中简化和抽象出游戏来,然后又是如何从游戏中发掘和总结出博弈理论,最后人类又是如何在现实中利用或者是误用博弈理论,因而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现实造成了真实影响---正面或者是负面。
我不向大众读者推荐的原因,除了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有门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中文语境下很难说清楚「玩」和「游戏」。英文中的「Play」 意涵要远比中文的「玩」丰富,可以是玩耍,可以是演奏,可以是扮演,可以是播放,可以是打比赛,还可以是发挥出,表现出的意思。
同样的,「Game」 通常被翻译为「游戏」​,一个偏娱乐消闲的词。但是在英文中,「Game Theory」 的意思是博弈理论,算是相当严肃的一个​学术名词。而「Game」本身也有游戏、竞赛、计划、策略、​对象、心情等等等等含义。这就造成我翻译书名都相当困难,一方面我把它翻译为《把玩现实》,又觉得并不贴切,所以在另一方面我用今天文章的标题做了尝试,试图翻译为《游戏人间》,也依然觉得​不甚满意---无论哪一个都没有体现出这本书讨论的是严肃主题,中文的「游戏」和「玩」总是会把人的观感​、预期带偏。
但是,如果你对博弈论有基本认知,如果你对人类的观念、行为的形成好奇,如果你对这个社会背后运行的机制感兴趣,那么这本《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会让你像我一样感觉​相当过瘾。作者凯莉·克兰西作为神经科学家和物理学家,脑机接口发明者,人工智能 Deepmind 曾经的参与者,她其实怀着极大的野心写了一部《人类游戏史》,从公元前的小游戏,一直写到现在的 AI。从军棋帮助德国军人发明出新战术,一直写到博弈论​影响政府和企业决策。
我不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凯莉的写法。很久没有在类似的专著里看到作者有如此充沛的情感了,这样一本专著居然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写就,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她也在猛烈地​表达个人观点,对​事实进行评论。造成这本书的比例有些失衡,看到中间的时候我陷入了困惑​:为什么作者会花了那么大篇幅跳开主题,连续狂喷博弈理论的缺陷和误用?​攻击别有用心的学者和决策者利用博弈论误导公众?
当然,这种评论本身也相当精彩,让人换个角度重新衡量自己内心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流行观念,看它们是不是站得住脚,是不是偷偷放大了前提和​限制条件?但是,这些观念纠偏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次要部分,​它最珍贵的部分还是讨论游戏。我从未见过有人用如此热情和雄辩的态度来讲解​游戏:
「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其经典著作《游戏的人》中提出,游戏是人类创新的方式,从新工具到新社会契约,都是如此。人类从来没有被给予过彼此相处的规则,他们需要建立有时则是打破社会规则,以探索新的组织原则。游乐场就是这样一个实验室,例如,大多数文化都有狂欢季,此时放松社会限制,允许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新的互动。游戏具有创造力,是一种集体思维的形式。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技术:『文明在游戏中生产并展开。』 爱玩耍的个人和群体可能表现得更好,因为他们更疼善于产生和采用新的行为方式」。
​「游戏是文化和创新的熔炉;它是设计本身的核心」​。
​「游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或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框架,帮助人们建立彼此的精神模型。由于游戏教会了人们如何理解他人,所以会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改进。游戏队员必须理解其他队员的信仰和偏好,才能确保自身获得最佳结果,这被称为心智理论:即建立他人(包括他们的情绪、欲望、信仰和知识)精神状态模型的能力。​可以说,摔跤比赛的发展是为了帮助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罕见的眩晕状态,从而帮助它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样的,游戏队员可以发挥想象,体验新的思维模式和角色,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游戏是安全的社交实验:了解对手的工具,尝试新的身份,测试人际关系」。
​类似的引文我可以抄上一万字,但是都不如原书的论述更为完整和精彩。它通过对游戏的讨论,再一次把人,人和人之间的协作、配合,​置于人类历史的舞台正中,把人所相信的信念而非算法、模型、法规作为​人的行为理由。于是,它也就否定了人类对量化标准,绩效主义的追求,认为那不过是掩人耳目的​糟糕游戏设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职场 PUA 也是一种游戏,并且为什么它是一种糟糕的游戏,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当初期待的结果---人们对于量化指标指导创造和工作的迷恋在历史上不绝于缕,但最终都不能获得成功---现实不能​如此简化为游戏,人就是游戏本身而不是​游戏对象。
《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是一本太大,太长,太丰富,太激烈、太左翼、太复杂的书。​但是,和它所引发的思考相比,这一切都不算是什么。最后,让我用这本书终章开头引用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人类只有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时候才会游戏,而他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Man plays only when he is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a man, and he is only wholly Man when he is playing )。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本书是2004 年出版新书,目前没有中文版,英文版亚马逊地址:Playing with Reality---How Games Have Shaped Our World


------

2024-12-07

猫不需要洗澡

 


许多人养第一只猫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养宠物的经验,于是就会有很多想当然。​比如说:猫要定期​洗澡。我当初也是那么想的,现在则完全放弃了这种想法,并且因此提升了​亲子关系。
人们经常用「你妈妈觉得你冷」、「你奶奶觉得你冷」来开玩笑,觉得这是小一辈和老一辈之间的思维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其实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只要小一辈养只猫大家就立即殊途同归,因为「铲屎官觉得猫脏」。
猫不需要洗澡,需要洗澡的是​铲屎官。这是一条真理,所有养猫人都可以把它抄下来,镌刻在自家客厅的墙上作为​自我提示。
从未养过猫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理解,一只猫进入自己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需要照顾一个小生物的吃喝拉撒睡,还意味着你需要照顾小东西的身体和心情,更意味着你的生活里从此要接纳满天飘飞的猫毛、猫味、猫尿味、猫屎味、猫叫春声和各种​猫咪带来的财物损毁---这是家里多了一个生物​所必然带来的代价。
可爱是不能单独购买的,尤其是猫咪的可爱,​那是一整个打包的盒子。打开盒子,最上面是猫咪的可爱,掀开这一层,​下面就是猫咪带来的种种麻烦,种种需要你适应和容忍的特性,随着可爱到家,它们也随后释放。
我见过许多铲屎官,​他们最后坚持的底线是猫咪不能上床。那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是在床脚铺一块毛巾或者垫子,猫咪躺在那一小片地方---​百分之一万的自我欺骗,猫脚只要不直接踩在床单上,就不算是上床。要这样说的话,是不是药片带着糖衣​吞服,就不算是吃药?
即便是最孝顺的铲屎官,也可能觉得猫咪整天在地上玩,在家里钻来钻去,​所以身上会很脏,需要定期洗澡。这不是事实,而是自我投射​。铲屎官看着猫咪猫跑来跑去,钻来钻去,就会附身其上,感觉自己浑身不对劲,然后就认为猫需要洗个澡---那​不是猫的做法,那是人类自我清洁的方法。
猫只需要舔自己就好。​一只好猫每天白天要花一半的时间舔自己,从小手和脸开始,一只舔到尾巴尖,就像是晚上要出席什么重要宴会似的。猫咪自己唯一搞不定的部分是后脑勺和后背,所以铲屎官帮它们挠一挠,抓一抓,猫咪就会觉得很幸福,​幸福到打呼噜。当然,最好是帮它们也舔一舔后背,​但是对于生活不要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大家都是对付着活。
类似人类那样的洗澡​对于猫咪而言是一种惊吓。当然,肯定又有人要拿出视频来作为证据,向我展示​有小猫咪多么温顺多么享受地洗澡。那不是常态,而且,猫咪可以安安静静洗澡,我这样的铲屎官就忍不住去想,在镜头之外的​真实生活中,那些猫咪过着怎样的日子,以至于有这种狗一样的服从性。
​猫也有神情的。吃猫条时候有贪婪的神情,挠痒痒的时候有舒服的表情,而在被揪去洗澡之后,猫脸上会有深深的厌恶和绝望的神情---猫咪对全身打湿这件事情深恶痛绝,猫咪对不得不洗澡出来等着晾干这件事情深感绝望,你看着他们一边抖毛甩水,一边走向房间角落的的样子,活像是一个在赌场里输光所有身家,随后被​赌场打手暴殴一顿强行签了高利贷协议扔出来的倒霉赌棍,对生活充满了绝望。
猫不喜欢水洗,​猫也不喜欢吹风机。而每次洗澡这两样东西都得来,猫咪的内心就充满了恐惧。我曾经在给猫弟洗澡时,发现水变黄了---他​在浴室里直接吓尿。我曾经在给猫妹吹干时,发现吹出一滩黄水---她在吹风机​的噪音里尿了。而且,和喂食、挠痒、玩耍不同,每次洗完澡之后,猫咪都会陷入抑郁的状态,目光看向我时,充满了破碎的不信任感,​就像是一个被家暴的小孩子。
我家猫妹已经很久没有洗过澡了,因为在「我觉得猫咪不干净」和「我看到猫咪不开心」之间,​我做出了选择。我选择接受这种「不干净」,试着理解猫咪和人一样都爱干净,但是我们彼此之间对「干净」​的定义和理解不同。作为人的理解是水和沐浴露,作为猫的理解是​舔过,舔干净,舔顺滑。
如果我坚持要求猫咪接受我的标准,那我就是要求他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超越数十万年的进化,几千年的文明史,学会像人一样去思考。或者,不妨我们简单一点,我作为数十万年进化和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结果,试着理解一下几千万年来生物就是这样生活,它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也活得很好。
​我甚至可以想得更深入一些:​相对而言,洗澡是一种最简略的照顾方式。对此对应的,是每天给猫咪梳理毛发,用湿纸巾帮它们从猫砂盆走出来后擦干净小脚爪,是定期帮它们检查皮毛、耳道、眼角、​牙龈并且做清洁---一种​动物之间相互舔毛的变形。选择脏了就一个月一洗,还是选择日复一日用猫咪的方式去照顾,这其实是个投入度的问题,​也是人和猫之间关系的问题,更是人本身的问题---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就会选择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对待动物。
所以,​现在我不给猫咪洗澡,除非猫咪自己去浴室打开喷淋头。我选择干擦,我选择湿擦,​我选择脸擦,我选择相信猫咪的自我清洁方式。同样的,我也选择​生活在猫毛飘舞的房间里。至于说到脏不脏的问题,我增加了保洁阿姨打扫卫生的​频次,然后就可以和猫咪并排躺在地板上晒太阳。
可能我永远也无法改变猫的行为模式,那么我就去改变​家里的卫生条件。​如果我自己可以放心躺在地上,那么我也就不用担忧猫在地上跑究竟脏不脏,大家可以一起赤脚在家里走来走去,无非是我并不会跳到餐桌和冰箱上蹲着而已。
说句实话,对于一名铲屎官而言,猫洗澡这种事情实在是​太次要不过了,生活里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事情​,做好了​对自己和对猫都更好。一定要强按着猫头扭送去浴室洗澡的人,也许他们自身的问题才​更大一些,总是忍不住手提扳手上前一步,把他人和世界硬​要拧成自己想要的那种样子。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