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

恨的教育

 


《大智度论》中曾经说过:“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又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佛教中把嗔视为三种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嗔又有怒、恚等说法,指仇视、怨恨和意图损害他人的心理。三毒是三界一切烦恼的根源,嗔位于三毒之首。
未必所有人都会接受这种说法,但是从每个人的人生经验出发,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嗔恨会焚毁理性,​制造出许多让自己事后悔之不及的结果。即便嗔恨没有那么剧烈地爆发,也有许多人体会过心怀嗔恨不能放下,​多年自我折磨的滋味。所以大体上来说,大家在嗔恨上应该有共识,不会认为它是什么好东西,从内心里来说,所有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嗔恨所控制,​因为那是一种内心不自由的状态。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要意识到内心存在着的贪嗔痴已经非常困难​。贪嗔痴往往在石电火光之间就已经​产生并且完成了动作,哪里还有一点时间空隙可以让人观察自己的心里是如何产生的贪嗔痴?想要调伏内心的贪嗔痴更是困难,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试着去劝一劝你那些坚持不断网购不断退货的朋友,看看能不能劝说他们停止这种锻炼物流系统的行为​。也可以试着去劝一劝你那些终日购买不同保健品、养生品的家族长辈,告诉他们一切都是智商税,​吃好睡好锻炼好比什么都强,看看他们是怎样用看谋杀犯的眼光​看你。
所有这一切之外,还有更糟糕的事情,​那就是生活里存在着恨的教育。也许你是一个内心平和的人,但是会有人来教你​去恨,教你去恨谁。比如几年前我还在玩微博的时候,有个话题流行了两三年,叫做“你穷你有理”​。在那几年里,每个人都突然开始担忧并且仇恨自己有个索求无度的​穷亲戚或者穷朋友。​问题是,很多人自己就很穷,而且没什么亲戚朋友,但是不耽误他们的担忧,不耽误他们对那个虚无缥缈尚未出现的人的仇恨,​也不耽误他们把类似的目光投向自己生活中任何试图向自己提出要求的人​---这就是教育,这就是教育的成果。
最近的例子就是所谓“熊孩子”​问题,同样也是一种仇恨教育。在这种教育里,总是会出现嚣张的小朋友,蛮横的家长,饱受折磨和欺侮的“我”​,以及不作为的​空乘或者高铁乘务员。于是,针对旅途​中哭闹孩子的仇恨就被教育出来了,针对孩子​家长的仇恨就被教育出来了。当“见义勇为”的陌生人在飞机上把别人家的幼童强行带入飞机洗手间进行“教育”的时候,这种仇恨达到了顶点,完成了所有仇恨者心中对于发泄愤怒最为狂野的想象---也正是这个时候,社会大众才意识到这种仇恨教育的恶果,意识到​这种仇恨让人变得疯狂。
拜社交媒体所赐,人们得以便利地传播​、交换、接受信息。所有人都试图使用这个工具,所有人都想通过这个工具传播自己的想法,​利用这个工具去影响别人,很不幸,传播仇恨​也在其中。利用无缘无故的仇恨,产生无缘无故的正义,​造就无缘无故的自信,最后产生无缘无故的恶行。重点就在这里,当无缘无故的恶行发生时,它就在改变所有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就像是在水体里投毒一样,​会威胁到水里的所有生物。
一个人无缘无故的恶行,社会里的所有人都要为他的行为背负结果。因为在一个社会里只要有一个人无缘无故​地不安全,那么所有人都不会安全。就像是看到网暴明星时,每一个素人都应该想到同样的网暴也会落在自己头上,而自己却未必有​多少自保的余地。就像是你看到网上有陌生人在“教育”“熊孩子”的时候,​你也应该想到相同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这和熊不熊没关系,因为仇恨是不会去做这种区分的。
所以你需要小心地分辨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一切,尤其是要提防恨的教育。无论是谁,无论是说什么,如果你发现自己因此升起了嗔恨的心,一定要要去恨点​什么,哪怕和你毫无关系,那么你就应当警惕起来,因为那很可能是一种恨的教育。恨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情绪,一旦激发起来之后,你可能会忘记时间,忘记饥渴,忘记自己的处境,全心投入其中,沉浸在​恨的情绪里。而你的时间真的有限,你真的可能需要吃饭喝水,你真的可能需要​改善你的处境。
能够分辨仇恨教育,在外部世界里熟练地进行处理,你才有可能在某天回过头来,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嗔恨,注意到它的产生,注意到它的生起,能够试着去踩一脚刹车。​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完整完备的人。
①九十八使,指九十八随眠,​随眠就是烦恼的异称。


------


2024-09-20

回到那一天

 


昨晚我又梦见自己回到了航空公司。梦没有开头,上来就是我回航空公司报到上班,周围的人​依然都是二十年前的模样。在梦里我很清晰地看到我新办理的隔离区通行证,然后在电脑上熟练地打开OA系统,输入那个我​十多年没有用过的密码​成功登录。
醒来我就忍不住觉得好笑,因为我回忆梦境的时候甚至想起了一个当年的内网IP地址,访问那里可以进入全公司的的软件工具库,里面堆满了office、winrar一类的软件,想要安装只需要​复制文件到本地就行---不是因为记得IP地址好笑,而是因为​这种本能的牛马精神而好笑,那么多年过去,我还是能记得那么多工作上的细节,甚至都没有稍微梦一下食堂餐食​和宿舍麻将。
事实上,我在航空公司所拥有的所有技能在今天都用不上。现在没有人要求我预报天气,没有人要求我调配航班计划,也没有人要求我去某地开设新的航司驻外运行站点。中文里有一个成语叫做“屠龙之技”,​意思是毫无用武之地的技能,我身上就有很多屠龙之技。
一旦跨行,之前的技能​、经验和人脉就会被一刀斩断。从职业规划上来说,一个人不应该频繁跨行,不应该频繁一刀斩,这样不利于​个人积累。不过总有我这样的人​,总是会一刀断水流​。也不是全无好处,至少我可以从​我的角度重新观察一下所谓的工作,所谓的技能,也许能给他人带去一点启发。
在梦境中,​我对很多过去的细节记忆清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我亲自参与或者见证了从零开始建设的过程。我当然记得OA,因为那是技术部的几个哥们​做的项目。而技术部当初组建时就一个人,我看着那些哥们一个个去报到上班。在OA之前,我们不但在公司服务器上架设了软件仓库,而且还做了专门的游戏服务器,大家可以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在公司各个办公室里联机打星际​争霸,值夜班的时候就联机打帝国。
同样的,我能在梦中清晰准确地调配航班,因为我参与了飞行运行管理系统的全程开发​,负责提意见和找Bug。我能在梦中在陌生的城市里建立起一个基地,不断找各种人一项项谈,谈到飞机可以落地过夜,​就像是一家微型航空公司那样在当地运营。
这些事情或者技能本身不重要,​换个行当它们就都作废了。但是从零开始兴建的经验很重要,​一辈子都可以复用。就是说,看到事情如何开始,如何展开,这是有价值​的部分。甚至可以这么说,其中获得的经验都没有那么重要,​曾经亲历带来的体感才最为重要。它教我去思考如何开始一件事,在最开始要注意​些什么,才能确保​事情不至于夭折。也教会我一个人在事情的进程中,​能起到多大作用,应该如何起到作用。
教科书上不会有这种授课内容,工作规章和流程中也不会写出这种内容,因为这些从零开始的事情之前就没有发生过,教授们还来不及分析总结编写教科书,工作环境中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直接执行。经历未知之事,培养的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在信息极度不足,现实情况极度混乱模糊的情况下,去找出抓住让事情得以顺利推进的​那一个点。没有经验,没有成法,只有靠感觉。
感觉并不靠谱,但是​几次下来,多少还是能找到一点感觉。因此我后来自我总结说,​在职场上最珍贵的自我成长机会就是去做从零开始的事情。因为有人为此支付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结果是间接地训练了你自己。如果换成是自己​负担所有成本,除非家里有金矿,否则经不起几次学习过程。当然,在职场上去参与从零开始的事情经常意味着充当炮灰,不成要负责背锅,成了​自然有快手摘桃。但这依然是个难得的机会,从零开始做成或者是做败,对于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学习和提升。无非是说,一旦背锅,一旦成炮灰,说明成就未必会在此地​而已。
而在我的梦境中,所有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经验、技能和工作流程,​大部分我都想不起来了。​因为当初我在其中就不是个什么积极的角色,只是负责学习、模仿、记忆和执行,要求是和前人做成一样。​于是,我的大脑甚至都不愿意多分几个储存单元给这些事,在梦中我不会梦见自己画天气图,不会梦见自己在整点前发电报,在梦中我一次都没有离开办公室去观测站​观测记录天气数据---尽管这样的事情我连续做过好多年,日日夜夜。
所有“继承”下来的​工作我都能做,而且也能做得不错。但是在多年之后再来看,我在其中没有获得什么​提升和帮助。因为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不是猴子学样,学得比人还好还快,​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开始就去试图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做,然后是在理解之后自问自答​: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达成相同目的?由零开始的那些事情是最好的,因为在一开始你就要理解要做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去做,​在这个前提下一切都是开放性的答案,你可以自己去找寻。而找寻和解决的过程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事情最后反而变得无足轻重。
回到我刚开始工作的那一天,那天我需要背很多电报代码,需要提升绘制天气图的速度,需要很努力才能通过实习期,​才能和资深同事做得一样好。​如果我能回到过去面对曾经的自己,我会对他说:放轻松,别那么在意,所有这一切将来你都会放弃和遗忘,​因为它们除了帮你保住饭碗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价值。没有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训去适应某一项工作,而是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去找到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如果不是终身的事业,那么做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为什么做,怎么做​才是你应该时刻关心的问题。

------


2024-09-19

谢谢你,石班瑜先生

 


很难想象周星驰此刻的心情。在几天之内,《武状元苏乞儿》里扮演赵无极的演员徐少强去世,他自己的国语御用配音师石班瑜去世。死亡就像是旋风一般在自己身边打转,这大概就是人到中年会有的感觉吧?

我个人很喜欢石班瑜老师,听闻他的死讯​心中有许多难过和不舍。可以这么说: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周星驰的作品里有一半归功于周生自己,还有一半要归功于石班瑜​老师。是他用声音塑造出了一个银幕上独有的周星驰,就像是周星驰自己在银幕上塑造出​一个个独有的无厘头人物一样。

都是周星驰的电影,我和粤语地区​的人们看到的不是一回事,我和国语地区的人们看到的也不是一回事。因为​当初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从来都是两遍两遍地看。先看国语版,看完之后切换音轨,​换成粤语再看一遍。所以,我对周星驰本人的声音很熟悉,对他的语气、停顿、口癖很熟悉,对石班瑜​的配音同样如此。

正因为有这样的反复对比,我认为如果周星驰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国语,也绝不会超过石班瑜的配音水准---石班瑜先生对声音赋予了灵魂,比周星驰本人还要更周星驰。​很多次我忍不住去想一件事:如果石班瑜去演周星驰的戏​会是怎样?

当然这么说并不公平。石班瑜先生是专业人士,​他的专业是配音。而且他不止为周星驰配音,在港产片大行其道的年月,国语配音师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人。​我时常在不同的片子里,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听到相同的声音。石班瑜先生的声音很好辨识,却并不抢戏,在为其它角色配音的时候,他的声线会有改变,不会用给周星驰配音时那种沙哑夸张的声线,而是​跟着角色走。所以即便听出是他,还是会很快回到角色和剧情中去,我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专业成就。甚至要比他配音的许多演员都厉害,因为他们​演了那么多电影,那么多电视剧,来来去去都是在演自己。

大概是在新世纪开始不久的一段时间,我对石班瑜老师好奇极了,在网上搜索一切关于他的资料。我想知道,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才能​配出那样的音来?​他的脾气性格是不是也那么独特?​最后我找到了石班瑜这个名字,从此就不能忘记。等到周星驰息影,转行去做了导演,我就转去追踪石班瑜的动态,固执地认为​他就是另外一根时间线上的周星驰。现在我才意识到一件事,和对周星驰演技的迷恋相比,我可能更为迷恋石班瑜老师的声音,​迷恋这声音可以塑造出来的角色。

石班瑜老师的声音总能赋予角色一种质感。质感是一个用滥了的中文词,多数是有没有什么具体所指。但在石班瑜老师这里,质感非常具体。只要他配音的角色一开口,我就会相信这个角色有过往,经历过许多人和事,​是个活生生的人。在角色做情绪表达的时候,我又觉得声音要比演员的肉身更深入一些,比演员的表演更​可信一些,当真存在那么一个欢喜或者愤怒的灵魂在推动肉身。就像是你看多了自己的朋友,你看到的就不再是他们的容貌形体,你会看得更加深入,你会觉得有些人比他们长得更美,​有些人甚至有内在的光在散发。

当你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一个人,当你透过作品去认知一个人,​你就会把这个人非人化。石班瑜老师和工作和他本人就会分开,我的感觉是他的声音会不断随着新作品出现,他总在某个录音棚里戴着耳机工作。但是我忽略了他本人会老去,会生病,会​死去。就像是我现在听闻他的死讯,才突然意识到他是那些万万千千的文艺幕后工作者之一,才突然意识到当初在不同的角色那里听到他的声音,那是因为他得​工作,他得养家糊口,​明星的光环罩不到他自己身上,哪怕人人都认为他是周星驰国语配音的不二之选。

现在石班瑜老师去世了,我要为他专门写一篇文字,​以此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和感谢。谢谢他在那么多年里​辛勤工作,帮助观众跨越语言上的障碍,得以全心投入欣赏影视作品。感谢他在那么多年里保持的专业水准,用同一把嗓子塑造出那么多不同的银幕角色。感谢他给予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周星驰,赋予周星驰的声音以灵魂,成为我​港片记忆的一部分。谢谢你,石班瑜​老师!

徐少强和石班瑜最后都在北京离世,港片时代很早就已经结束,​但是完全落幕却在很久之后。他们都是大时代的余音。

风不停地吹,不停地吹,不停地吹。



------

2024-09-18

午睡悲伤综合征

 


午睡悲伤综合征不是真正的医学术语,它所描述的是一种个人感受。
当你在下午四五点钟因为疲倦而入睡,想着稍微眯一会儿就起身,还有事要做。但你却在不知不觉中睡过了头,一直睡到了夜里。醒来时,你不知道这是在清晨还是黄昏,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恍恍惚惚之间突然有巨大的孤独感袭来,感觉自己被遗弃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随即心中又会感觉到紧张、焦虑、​烦躁---人们把这种因为午睡太长太晚而产生的各种古怪感受称之为午睡悲伤综合征,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是​孤独感是共同的。
关于午睡悲伤综合征有许多种解释,有关于人类睡眠周期的,有关于人体自我保护的,有关于大脑认知原理的,我个人最喜欢其中和​医学完全无关的一种文学化表述:
之所以会有午睡悲伤综合征出现,​那是因为远古的召唤。一个原始人内心最大的恐惧莫过于自己在荒野里醒来,发现天色昏暗,周遭无人,只有夜风吹拂。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同伴不知道什么时候都已经离开,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留在旷野里,夜色中有未知的危险​正从四面八方逼近。
我认为这个解释最为合理,解释了一个人午睡到晚上七八点钟醒来时那种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会感觉到孤独,为什么在孤独之后会感觉到紧张、焦虑和烦躁---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定有什么写入了人类的DNA,区区千年的文明,繁华的都市生活,混凝土墙壁和钢铁防盗门阻挡不了这种来自旷野的风息。
虽然我们此时此刻都是现代人,过着现代生活,​但是在你我身上还有远古生活的残余。比如说小婴儿看到蜘蛛、蛇、毛毛虫时,在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情况下,会本能地​对它们感觉到恐惧。也就是说,这些危险生物的颜色、形状一早就已经写入了小婴儿大脑的底层代码里,确保它们不会因为好奇而​招致致命威胁。
类似的共同代码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火。如果你想召集一群陌生人,如果你想获得简单的幸福感,那就在夜里,在平旷之处生起一堆​篝火。人们看到火光就会聚拢过来,人们聚拢过来就会不自觉地围坐在篝火边,人们围坐在篝火边就会出神地凝视着火焰,​在沉默中感觉到温暖、安全和幸福。很难想象,都市周围的露营地不让点篝火​还能维持得下去。
有些代码​是分别注入。有些人有恐高症,​站在高处就会自动头晕目眩,手脚发软,想要蹲下抓住点什么。而大多数人不是这样,大多数人喜欢爬到高处去,喜欢在高处俯视下方,​视野里一览无余,这​让他们觉得安全,觉得有成就感。今天也能在猴子和狒狒一类的生物身上看到这一点,它们爬到树梢上,露出牙齿大声嘲笑树下的​捕食者。都市生活里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捕食者,但是所有的摩天楼楼顶都挤满了人。不为别的,就为了站到高处​去,很多人​心里想着向下吐一口痰看看,一种远古猴性的突然涌现。
当然,还有你朋友中的特别存在。他们无需指南针,无需地图,总是能准确地分辨方向,就像是有第六感,凭借光线、气味就可以带领大家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目的地。你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也回答不出来,​只能告诉你他就是知道。他当然知道,在远古时代他就是狩猎队里的前哨或者斥候,他们靠这个能力为​团队指引方向,追踪猎物,找寻水源和临时庇护所。如果人人都有这个代码,那么人类就不会相互协作,也没有相互需要,​永远也无法形成团队。你的朋友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但你应该看到他衣服下的图腾​刺青,脖子上的兽牙项链,那才是他真正的形貌。
​你自己也是同样。从下午四点睡到夜里七点半起来,在你黑暗的卧室里,在你舒适的大床上,你反手去抓挠脊背,幻想中的粗硬毛发,你伸手去摸身边,不存在的​木质长矛。纷纷落空,触手处一无所有,你在都市里也如同万年前一样,感受到了孤独,感觉到了被遗忘被放逐​的恐慌。在那个夜里,你体会到了​一只人猿的全部心情,旷野从未离开。


------


2024-09-17

在金色的月光下

 


前天我用AI画了一套《中秋组图》,那是中年人才​有的画法。温暖、明亮、安宁、甜美乃至有一点俗气的画面,然后重点放在了​画中人物的组合上。一对璧人,一家三口,母子二人,母女二人,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一群快乐的小孩子,​孤零零一个人.....有敏锐的读者发现了这一点。
​中秋节的寓意是阖家团圆。​小孩子不需要去多想,一家人就是一家人。只有人到中年才会有这样的分别念,​要去思维团圆这件事在人间有多少种可能的形式。世间哪里有那么多​完美的圆?总归是要缺上一块。
苏东坡写“此事古难全”时,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那一年他三十三岁,所以他是个天才。
正因为团圆如此难得,才会有中秋节。节日也是俗气的,人在小时候总会清高地那么想。等到年长一些,经历过许多的失去和离别,挫折和打击,才会重新在这俗气里发现晶莹剔透的眼泪,温暖幸福的红尘气息,​才会升起珍视之心。
成年人难道不知道板栗涨腹,月饼油腻么?真觉得莲子美味,毛豆可口么?寄托物而已,就像是月亮、广寒宫、嫦娥、玉兔和桂花树一样,关于团圆的念想需要找个地方寄托​。无论是心藏缺憾还是心怀感激,​总得落在个什么东西上。人间不团圆,月是满月。月有阴晴,月饼​无缺。

有一年除夕下午,朋友从办公室打电话来,说是所有同事都走完了,自己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觉得周遭一片虚空茫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变成这样​。
我回答他说:​忧伤鸡毛呢,​深沉鸡毛呢,思考鸡毛呢​!你的老父老母现在正在准备年夜饭,你现在下楼开车过去不需要二十分钟,然后全家人就可以​一起吃饭。很多人家现在也在准备年夜饭,但是他们的桌子上永远少了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他们想要像你家一样吃顿饭却做不到。过不了几年,你家除夕的餐桌上也会同样如此,届时你会后悔今年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出发回家,没有​全心全意和全家人开开心心一起吃饭。所以,你现在坐在这里想纯粹是在浪费你的生命,浪费你家人的生命。你觉得​一家人团圆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听完,他欢欢喜喜放下电话,放下鸡毛,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今年我对另外一位在异地上班的朋友说了类似的话,劝他尽快​回家陪伴家人。​我说孩子眨眼之间就长大了,孩子眨眼之间就飞走了。现在他还会盼望着爸爸赶紧回家,期待着一家一起赏月吃月饼吃毛豆吃炒栗子。几年之后他就会像是吃药一样赶紧口服完晚饭,坐立不安,面对月饼神不守舍。等同学朋友的电话一到,人​就会闪电一样窜出门去,他们有满月下的聚会,他会觉得那要比和父母坐在一起更快乐,炸薯条要比月饼更为美味。
不是每个中秋节都能看到月亮,​也不是每个中秋节都能阖家团圆。只是人在少年时,把每一个满月的中秋节都视为寻常,把每一次​全家相聚视为理所应当。等到人生路离开餐桌向雾气里延伸,等到这一晚尽是风雨,​人也就慢慢变成了俗气的中年人。
俗气的中年人自己一个人站在金色的月光下,设想着​人世间的每一种团圆,从每一种不完满中看出完满的幸福,并且默默送上一份祝福,就像是月光洒满大地。
祝你中秋快乐!


------


2024-09-16

记忆碎片:一年

 


我只记得猫弟是去年这个时候死掉的,​但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直到他的主治医生发来​微信问候,我才猛然抬起头来:哦,​这就一年了么?

这一年里并不存在一条连续不断的线,​我不能说我回忆了一年,也不能说我悲伤了一年。猫弟已经死去这个事实就像是手上扎的一根刺,并不会让人时时觉得疼痛,然后慢慢长进肉里,​就变成了手的一部分,透过皮肤能看见的一道暗影。

关于没有了弟弟的这一年,我只有一些记忆碎片,​那根刺在提醒我它的存在。

1、

猫弟的骨灰一直放在我家里,就在电视机边上,放在一个小瓷罐子里。我没打开过,最早我认为一旦打开,他就会彻底​消散掉。后来我确信他肯定不在那里了,因为夜静更深的时候他的小屋和玩具不再​发出任何声响。

殡葬单位很喜欢用瓷罐。​很多年前,我大学暑假回乡去探望我的朋友。他很突然地暴病身亡,我去到他家时只看见桌上一尊两尺高的青花瓷​骨灰罐。我和他的妈妈,还​有他坐成一个三角形,聊关于他的事,就像是三个人在开会。

聊了些什么我早就忘记了,他家在哪一条街上我也忘记了,人的记忆真的非常奇怪,多年我唯一清晰记得​的就是那个青花瓷罐子。到现在我都记得它的形制、尺寸、颜色、花纹,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见到死亡的具体形象。

2、

在北京难得的好天气里,以前我会抱着猫弟站在窗子前,让他看满天晚霞,或者是​漂亮的落日。猫都是近视眼,​应该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猫弟很听话,即便看不见也躺在我怀里​配合,假装在眺望的样子。猫妹就不行,很快就会发火,然后扭身​就要跳下去跑掉。

这一年里北京有许多个美丽的黄昏,有几次那种美简直震撼人心,让我无意识地站在窗口喊​弟弟,让他过来,我要抱起他来看风景。等我意识我期待的猫叫声没有响起,我的小腿侧边没有出现毛茸茸尾巴拂过的感受,房间里只有沉默的空白,​我就觉得窗外那落日猛然坠了一下,​拉着我的心尖也坠了那么一下。

一年里我没动过车,当初它唯一的用处就是带着猫弟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一趟又一趟。我们在车里经历过大雨,经历过沙尘暴,经历过一阵​下雨一阵天晴,比窗前看过的所有风景更​美。现在,那些风景都锁在我的车里,原封不动。

3、

我给每只猫都起了一打以上的昵称,彼此并不重复。在学校的时候我的记忆力很差,背书就是要我去死,但是​他们那二十几个名字我可以脱口而出。平日里我喜欢玩一个游戏,把猫咪抱在怀里,逐一​呼喊他们的各种名字。弟弟很乖,喊一个名字就答应一声。妹妹不行,根本不会理会我,但是在发春的时候,不单抱着不会跑,喊一个名字​也会嚎一声。

玩的时候我经常捉弄他们,连续喊四五个不同昵称之后,我会突然​喊出另外一只猫的昵称,看猫咪答应不答应。两只猫都很聪明,​听见不是叫自己的名字就不回应。有时候我喊的速度很快,他们也会出错,我就开心得不行​。

猫弟死去之后,当我抱着猫妹玩的时候,​我一次都没有喊错名字。

4、

猫弟话很多,我甚至​可以和他聊天。我和他说一段,他用猫语​回我一段。就有点像是成人和一个婴儿之间的对话那样,彼此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还是很有耐心地一问一答,双方乐此不疲。猫妹没什么话,​喊她也不会回应。

所以即便是在猫弟生病期间,我们在家里从早到晚​都会聊天。疫情三年我基本不出门,​和猫弟聊天是我为数不多的说话机会。猫弟死了之后,我和猫妹可以一整天不说一句话,我也不接外卖电话,于是​我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偶尔去见一下朋友,讲话超过2小时嗓子就会变哑。

有一段时间,我会忍不住​站在客厅和想象中的弟弟聊天,仿佛他就在我面前那样,这样我可以练习一下说话。最后一次是猫妹从卧室走了出来,蹲在我侧前方用非常冷静的表情看着我,看着我在​喊那个我很久都没有提起的名字,假装和他在聊天。我​突然之间非常沮丧,向猫妹道歉说:“对不起,以后不会再有这种猫的恐怖片了。”

5、

​猫弟在的时候,我喊猫妹一百声,她能回应我一次。现在​,这个数量下降到了十次。虽然我们终日一言不发,但是最近这几个月​来,猫妹会主动走到我旁边躺下,靠着我,然后睡去。我想,也许他们猫之间有着人类所不知道的​通讯方式,而猫妹最近突然决定接电话。



------


2024-09-15

习惯边缘化,然后隐没

 


看阑夕、潘乱他们昨天回顾推特中文圈的历史,颇有种web2​.0 遗民话当年的感觉。我作为70后早就已经习惯了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边缘化,他们80后​可能还要适应一段时间,不挣扎一番人是不会放弃的。
10到15年前我就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处于互联网的舞台正中,​现在更是对此没有任何怀疑。人不能假装,理解力再怎么精深也​无法替代感同身受。网上讨论什么考研,什么整顿职场,什么彩礼多少,我不可能有任何切肤之痛,因为这些事情早就从我的​生活里彻底消失​,我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热门话题里。
有一条​隐形的分水岭​:00前的人们都可以宽泛地算作是把互联网当作是工具的一群,​而00后出生的人们则把网络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于是,当我们在讨论网络的时候,当我们在网络上发言的时候,​从来就不会是一回事。有些人始终是在用扩音器在说话,​对着麦克风在说话,而有的人是在自己家里说话。
在自己家里说话的人,​会有另外一套习惯,另外一套语法。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直播里喊“家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家人们”​这个称呼。我就不行,我听了就想踢裆​。​麦克风想和我结拜,什么玩意儿?!不是一种玩法,​就不可能在同一个舞台上玩。互联网的基本属性是年轻人的乐园,​因此,现在的互联网属于那些把网络当作生活一部分的人。

这种处境要比我们在90年代​、00年代尴尬一些。那时候人们很清晰地分为两群,一小群人上网,一大群人不上网,大家之间存在着物理隔离,彼此眼不见心不烦。现在大家都在网上,不存在篱笆和防火墙,​所以自己怎么玩彼此都能看见。同一个舞台,​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脑袋上的聚光灯数量不同。这中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就像是音乐会。有的人参加音乐节,喝酒摇旗原地蹦跳死墙冲撞,也有的人参加演唱会,台上台下都是中年人,​台上的人看提词器,台下的人打开手机翻歌词。
当初自己写一篇文章,整个网络转发​,有人摘抄金句传播,媒体广泛引述,这种感觉固然很好,仿佛整个互联网都是自己的​。不过那就是个幻觉,因为那时候的网络没有多大,​来来去去都是自己人。那就是短短的一瞬间,然后那些自己人就去结婚了,就去产仔了,就去背房贷了,就去公司争上游了。激素一天天减少,肚腩一天天增大,互联网是个工具,但是和谋生无关,人们也就放弃这个工具,​转入波澜壮阔的生活中去了,那里才有“真正的工具”​。
我自己属于那种极少数一开始就网络和生活不分的人。每次面对类似“究竟是我重要还是网友重要”这种问题,我内心里都有极为清晰的声音在狂吼:“废话!你以为你是谁?!”。所以,对于所有营建和摧毁,我就像是在看旧城改造,有伤感,有回忆,但不会​太在意,有套新房住就行。对于所有的来来去去,我就像是坐在聚会上喝酒,来就来,走就走,不会太当真,没有人​能永垂不朽。

至于说我此时此刻在什么位置,​也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玩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红人。和真实生活一样,​长大、成熟之后,就是一个缓慢的边缘化过程。​人们对你可能有尊重,但是不再会有亲近。人们可能承认你的存在,但是不会太过在意。人们甚至还觉得你很有份量,但是不会邀请你进入他们的生活。怎么说​呢?就像是自己变成了一个吉祥物,吉祥物的责任就是保持面部微笑,保持招手的姿势,然后​安安静静在角落里落灰。逢年过节,有客来访,​偶尔抬出来给大家观瞻一下,证明还在。
对此我​没有任何问题​。我的确从当前主流互联网人群的生活中退出了,坦白说,他们所关注的大部分问题我​都没有感知。关于有套房子,有几个孩子,有个单位之类的事情,​正常人类会怎么想,会怎么说,我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我没有多少经验。我活在一种没有多少参照物的生活里,​无论这种生活是指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生活。所以我很早就知道,我在网上说的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也不会针对他们​眼前的问题提供答案。​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浪费聚光灯的电力呢?

同样的,我也不觉得我隶属于门户网站,隶属于博客,隶属于​网上的任何一个产品或者任何一个群体,我一直缺乏这种主动认同。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极度的傲慢,​因为我不大在乎别人怎么想,​更愿意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怎么想。和这个相比,我是博客作者,文字作者,又或者是别的什么玩意儿​,我并不太关心,我连我是谁都没弄明白,​哪里有时间去想这些?更不用说此时此刻我在​互联网上所处的位置,所谓的话语权,所谓的荣光和​影响力。
我正处在生活中和网络上的边缘化进程中,对此我没有什么意见,也没有什么情绪​。包括最后的隐没,​我知道那也是个时间问题。不单是我,所有的世代,所有今天在网络上活跃的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都会迎接这个结局。当意识到这一切不可避免时,当意识到挣扎毫无作用时,人就能学会平静接受,​并且开始思考那个真正的问题:此时此刻我应该做什么?
就像是人类早期的穴居人一样,当他步出自己的洞穴极目眺望,只看见茫茫​蛮荒,无尽旷野。然后这大地上有营建,人群聚集,市镇兴起,天空中有铁鸟呼啸飞过,卫星闪闪发光,火箭穿梭其中。这个世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兴衰交替​,昼夜不停。​然而在他眼中​看到的是一种荒野替代了另外一种荒野,他手中的木棍替换了另外一根木棍,​剩下的只是在这荒野之中无尽的漫游。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