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自套模具的人


我说过我不做MBTI测试,​以及类似的一切测试。我也说过,一定要问我是​MBTI的某个分类,我的答案是IMSB。
真实原因是我不喜欢针对人的分类法,尤其不喜欢被归入某个类型,感觉像是把自己塞进某个模具里面去,然后好把自己和​一批人归为一类。​但有人喜欢,还会主动挤进模具里去。​看着十二种或者十六种分类总结,逐条对照,然后惊喜地喊叫:对对对!那就是我,就是我啊!
还有人喜欢看列表,类似《成功人士的21个特征》、《批判性思维的8个习惯看看你都有几个》之类的东西。它们同样是模具,​人们同样急于挤进去,好证明自己具备成功人士的特质或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后者一般被理解为一种好东西,具体是什么可能​没那么重要。
有时候我想,人类​怕是章鱼的一个亚种。你看章鱼在海底玩耍,遇见一个罐子,就​迅速钻进去,把身体变成一个罐子的形状。遇见一个瓷碗,就迅速钻进去,把身体变成那个碗的形状。很多人都像是章鱼一样,热衷于把自己​严丝合缝地贴合某种模具,变成模具的形状。
虚荣和​恭维都是很巧妙的玩意儿。穿一套漂亮衣服,戴一块高级手表,提着一个奢侈品包包,这是浅表性的虚荣。而“我其实就是这种人”​,就属于比较精细精微的虚荣。因为它如此​精细精微,就不容易被人觉察,反而理解为某种积极心理,​某种正向的能量,​某种客观的结论。
“你真漂亮”也一样,属于浅表性的恭维,因为存量巨大人们早就不会在意​。浅表性的虚荣适配浅表性的恭维,精细精微的虚荣要配合精细精微的恭维,最好不要​错位,这样才相得益彰。​比如说:
​“多年来,你因为敏感的心灵受过许多苦。”
这就是精细精微的恭维,敏感和苦难就是自我需要的虚荣,以此把自己和那些反应迟钝,​皮糙肉厚的粗人区分开来。以此把所有的失望、挫败都美化为一顶荆棘冠,把自己送到高处去加冕。于是,接下来很自然就有了那一句“我其实就是这种人”,模具合上​。
如果去掉恭维,​上面那句话比较完整形态应该是这样的:
​“多年来,你因为敏感的心灵受过许多苦,但很多时候你是自寻烦恼。而那些因为敏感而获得的额外快乐和喜悦,你经常蓄意忘记,因为你把它们当做是理所当然。”
这么说应该更为客观一些,但是客观听起来有时候带有某种否定的意味,有时候​带着某种批评的口吻,所以你不大喜欢。因为这种不喜欢,你背转向它,连带它最珍贵的暗示---你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你有多棱角多层面的性格---全都一并抛弃。还是模具里舒服,是啊,多年来我因为敏感的心灵受过许多苦,​我应该是这样的人才对。
很困难么?承认自己并不符合特定的标准,承认自己并不接近任何意义上的某种好人,某种聪明人,某种雅人妙人成功人士,​真的很困难么?比如说我某些时候就是蛮横粗暴,就是极端无礼,​并不是什么真性情。没有真性情的罐子,没有真性情的模具去隐藏,那么我的​蛮横粗暴极端无理就无所遁形,无法掩饰。​但这不就是我么?如果我不承认它们,又何谈改进​呢?
这里的真性情就是一种恭维,我就是真性情同样也是一种​虚荣,它们加在一起就是一套很舒服的模具,​可以让自我安然躺在里面,但是真正的问题却因此​被回避掉了。
从16型人格的模具里出来,再到成功人士的21个​特征模具里躺下,从一种巧妙的恭维躺到另外一种巧妙的恭维里,努力把自己变得和模具一样,于是自己就拥有了某种特定的人格,或者拥有了某种成功的可能,这是虚荣​。而这种虚荣和你真正是个什么人,能不能成功,没有任何实际关系。因为你是模具里出来的赝品,你在用代价最小的方式在模仿根本不是你的​人。​你认为,一旦能像,那么像就是是。​
世间哪里有那么便宜的事情?脾气暴躁,习惯性辱骂下属,穿黑T恤牛仔裤用极简风格做​PPT开发布会的CEO多了,没有一家成为苹果。他们站在聚光灯下,其实也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我就是乔布斯,我用了他的全套模具,​连水印都是一样的。
模具就是个骗局,​喜欢自己套个模子的人就是喜欢自我欺骗。自己是个什么人,​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心去做自我观察。​会有自己喜欢的部分,但不应该停留。会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但​不要立即转开。然后一个人才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玩意儿,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玩意儿,才​能想明白这么个玩意儿放在生活里会产生什么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找到自己和他人,和世界之间的相处方式。因为这个观察是真实的,那么可以认为它​总是起效的。
而那些缩在四字代码里的人们,除了可以在社交网络的自我介绍里填写四个字母,和他人多个话题之外,​这些四字代码还有什么用?我给自己挂个IMSB​又和其它四字代码有什么不同?​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你是个i人,他是个e人,我是个b人,​又如何呢?​是降低了沟通的门槛,还是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你看,这就叫做刻薄,我的性格特征之一。刻薄就是刻薄,​我不会说,这是因为我心中对世界对他人存在着大爱,所以才会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也不会说,刻薄是许多聪明人的共同特征,然后给自己​开一张特别通行证,甚至要把刻薄两个字写在脑门上。
我刻薄,我起码知道,我起码知道它会伤害其它人,并不是什么好品格。但躺在模具里的人有没有​类似的认知,那我就完全不清楚了。

------


2024-06-26

高考志愿填报指北

 


6月,​考试月,高考完了接着中考。甘蔗接着甘蔗,旗袍​接着旗袍。有读者兴高采烈跑来报分的,有读者垂头丧气来求安慰的,最奇怪的是有读者来问我要​高考志愿填报建议。

当我离开航空业十年之后,我就不大敢评论航空业的新闻事件,因为我认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已经落伍,不大清楚航空业现在的​真实情况。而我距离高一已经超过30年,我能给出什么填报志愿​的建议?这种来自三十年前经验的​建议,就没有人担忧一下保质期的问题吗?

尤其是在今天,高考早就不再是单纯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它和中国式婚姻一样---中国式婚姻不单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合作项目---今天的高考是就业的前置条件,大学和专业明确指向四年后的就业​。所以,高考志愿填报就变成了一项专业,听听过来人的经验,听听同事邻居亲戚的建议然后填报,那是​一种极度过时的做法,如今需要专业人士​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建议。

我天天写字,每天有很多人读,留言区里经常有人称我为和老师,菜老师,头老,这和我知不知道如何填报志愿,有没有能力给出填报建议是两回事。这件事如果靠脸熟就可以做的话,郭德纲老板应该开一个全国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中心才对。

更何况时代完全不同了。在我求学的阶段,那是一个增量社会,新行业,新公司每天都在出现。上个大学,拿张文凭,​然后就可以找工作,专业不重要。甚至文凭好坏也没有那么重要,实在不行,实在没人要,当时还可以鼓起勇气南下,到南方去去,​到深圳去,那里看重人,看重气血,不大看重​一张纸,去到滚两年也​就起来了。

现在哪里可以那么粗放地去做?社会需求减少了,人们也就要精挑细选,就要​讲求专业对口,​就要讲究一个萝卜一个坑。即便在我求学的时代,​人们也曾经一窝蜂地报金融专业,报企业管理专业,然后用人单位就问:​我哪里有那么多钱要让你们这些大学生来操作?我哪里有那么多经理的职位给你们这些大学生来管理​企业?

当然我也理解,​信息本身就不透明。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大学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这两者匹配程度是多少,​这些都是不透明的。除非是在特定领域内深耕的人,才会知道在这个领域内​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才好用。​所以,上网求助是不得已的事情。

但我还是认为​这个举动不够严肃,​起码问我这种整天宅在家里,脱离社会活动的人就不大对头。更何况我这种逐渐边缘化的人很容易心态扭曲,为了虚荣,为了自我满足,会忍不住诱惑胡说八道,给出一些​在话术上很有道理其实狗屁不通的意见建议,只是为了彰显自己还行,还可以,还很重要。我不行,我不可以,我一点都不重要,我现在就可以明确说了:​这件事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没有任何具体建议可以给出,我也背负不起因为建议而产生的因果,​从根本上来说,我不想对任何人的人生选择担负一点点责任,我连给读者新生儿起个名字都不肯,何况是​高考志愿?

我知道,被拒绝的滋味不好受。我也知道,在​彷徨无措中做选择很痛苦。​所有人都希望在现实的迷雾中找到一盏明灯,找到一份指南,然后给自己指明一条​路径。不过以我的经验来看,人性很复杂,即便你找了专业人士,即便你付费得到了填报建议,你在第一念的欢喜过去,就立即会在第二念产生强烈的​怀疑:​能不能信?你瞧,这就是人性,不知道如何选择时受苦,给出选择之后为​选择好不好,真不真而受苦。
所以,既然你反正都是受苦,不如​省下许多中间环节,专心受一种苦就好。那就是打开招生名录,忍着剧烈的头疼,让孩子选择一所他们自己想去读的大学,一门他们想修的专业。放心,无论选对选错,上了大学还是会觉得痛苦,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美好的大学从来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最好的大学的食堂里也有一股子馊饭味,大部分异性都长得很丑,​功课的压力都过大。
届时,因为是自己想去的大学,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在痛苦之中人就能多捱一会儿。因为可以多捱那么一会儿,也许人就能开悟,也许考试就可以通过,​也许最终也就顺利毕业,也许还有余力在研究生考试中重新选择一次。反过来说,也许建议是对的,学校是对的,专业是对的,但是自己实在是没兴趣,那么就可能捱不了多一会,那么在学校里的每一天就会​倍加痛苦。
当然,这​严格说起来也算是一种建议,那么我今天的确是多话了。正如我在标题里说过的那样,这是一份指北,和你需要的指南完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好在地球是个球体。

------


2024-06-25

网上论战金字塔

 


多年前有人做了一张图,分析不同层次的网络论战方式,以此分析辩论的水准。它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图示,从底座至​顶部依次分为7层:

  1. 谩骂---诸如“你蠢到家了”的话
  2. 诉诸人身---不针对发言内容讨论,而是攻击对方的品质或者话语权
  3. 批评语气---不针对发言内容讨论,而是批评对方的语气
  4. 抬扛---提出反论点但仅提供极少数理据支持
  5. 提出反论点---提出反论点并辅以说理或者相关根据
  6. 尝试证伪---找出谬误之处并使用引文解释
  7. 证伪主论点---有力地将对方的主论点证伪

金字塔类型的图示,一般都暗示了两点,一是不同层次在数量上的差异,越靠近塔尖数量越少,越罕见​;二是不同层次之间的高下,越是靠近塔尖越强,越高级。所以,这张图的意思是在说网络论战的时候,谩骂最常见,水平​也最低。证伪主论点最少见​最难得,水准也最高。
这里我需要岔开一下话题,以我的所知,图里所有“证伪”​的用法似乎都不大对头。证伪是一个科学上的概念,指一个命题的​可证伪性,或者可反驳性。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分析,一个命题应该存在和它结论相反的可能。​波普尔创造了这个概念,用于区分科学和伪科学。
比如说“宇宙里存在着外星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一瞬间穷极整个宇宙进行调查,所以没法提出相反的证明,那么它就是不可证伪的。但是“我家隔壁老王身高1.75米”这个说法,逻辑上来说,当然可以用实测来证明老王不够1.75米或者超过1.75米,所以这个说法就是可以证伪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证实为错”,“证实为假”说成是“证伪”,这是一种误用。
回到今天讨论的主线上来,还是这张金字塔图,让我换一个问题​来问:你认为在网络论战中,图里的​哪一种方式更容易让对方暴跳如雷?在你思考答案的时候,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想问:如果你上网就是因为寂寞,想要有人回应一下你,那么图里的哪一种方式更容易让对方产生​回应?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按照图中的方式在论战中进行反驳,你认为网友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参与的​是哪一种?
在我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里,这个​金字塔毫无疑问应该倒过来才对。从刺激和激怒对方的角度来说,​越靠近金字塔底座的讨论方式越有效;从强制沟通获得回应的角度来说,越靠近金字塔底座的讨论方式越有效​;从赢得观众,获得支持,​发起群攻的角度来说,越靠近进金字塔底座的讨论方式越有效。​所以,网络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这张论战金字塔图其实隐藏了两个前提:​一、人们上网论战是为了弄清楚某个问题。二、人们观看论战时,拥有足够的辨识能力,能清楚地知道论证的​正确与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前提均不成立。人们上网并不是为了求真求知,大多数人上网就是为了打发时光,找点乐子,凑下热闹,排遣一下寂寞。只要有热闹看,没有几个人会在意逻辑正确不正确,论证严谨不严谨​,这些东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原本就已经超纲了。相比之下,谩骂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得到喊麦的快感。
​高明,但是没有多少人在意;不高明,但是对于大众总是有效---这张论战金字塔图应该这么看才全面。
抛却了高下善恶之类的概念,​我更愿意把这张图横过来,做成一张光谱图。在光谱的一头是谩骂,在光谱的另外一头是反驳。每个人依照自己的理解力和习气,在这张光谱里靠近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经年累月,​然后由此产生不同的结果。喜欢谩骂的,最终会在所有的第一念里想起谩骂的模板台词。喜欢反驳的,最终会在所有的第一念里做分析,本能地寻找​论点本身的缺陷。扩展到所有的沟通,所有的新问题,人也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这样的不同的反应,决定了​在人生路上会遇见什么。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张图最大的功效不在于某种知识分子遭遇现实打击之后的自我​安慰,好坐在金字塔塔尖上抹眼泪舔青包,而是帮我省时间。从5级到7级,这样的论战或者​讨论方式,我可以从中多少是能学到一点东西的。而自5级之下,其实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没有​任何沟通的价值,因为那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对于一名写作者而言,这些5级以下的内容又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有娱乐性,​大部分读者喜欢看。你横着来,我横着打回去,这对于大家而言就​很娱乐,很放松,很有观赏性。
尤其是网络大环境就是如此,所有人多少都遭遇过​5级以下的攻击,​内心怅恨却没有手段反击。于是,看到有人挥拳直击,大力破之,就会发自内心地觉得爽快​释然,觉得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主要原因还是大家不会看图,​所有的图示其实也是一种观点表达,并不是什么反应客观或者真实。然而,对某个观点结合现实情况加以衡量思考,从中挖掘出更多真相,更多观点,​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尤其是看到一张图,默默地就开始想着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符合​它提出的标准,如何才能做个好人,这就更糟糕了。在这么复杂的一个世界里,​单纯追求做一个好人是远远不够的,你起码得学会看图。


------


2024-06-24

那个谁

 


到了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已经在公众号用AI绘制配图2年了。昨天我刚接了一个活,帮着一个商业项目用AI做策划案的​概念图。
在AI绘画刚开始那会儿,有出版社就约过我​画封面,但是最后没有​选我的方案。当时主要就是个噱头,许多机构听说AI能绘画了,​都想尝试一下,搞个大新闻。在那时候,我和所有的入门画师一样,也​都需要提案,都需要参加比稿,都要由别人来做决定,我的文字帮不上什么忙。
连着画了两年多,一天不落之后,​终于又有人想起我来。这一次不同,我已经成为了“那个谁”,具体说就是那个一直在用AI绘画的“那个谁”。在最早的热闹过去之后,现在需要用AI绘画的​人应该是真实需要。可能是为了预算,可能是为了效率,​也可能是为了别的什么,但一定是个真实需求。
到了这个时候,真需要有人画图的时候,抓着头发想一想,​应该去找谁呢?我的名字就突然蹦出来,没错,就是那个叫什么菜的,他好像一直都在做这件事,​那么他多少应该懂一点吧,难说他应该可以吧。
我觉得这要比上一次好。上一次我在BBS发帖,这样写了四五年之后,终于被各大​杂志报纸的副刊编辑发现,觉得这头牲口真能写,帮自己填补一下日常版面应该没问题,何况看他和人在BBS上吵架时手速真的很快。于是,我就成为了专栏作家,截稿前的​补白专家。
现在用AI绘画,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人们就会想起我,​这要比上一次快多了,AI时代真的是​伟大,起码比过去好两倍。
当我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工具​开始搞事情的时候,处境和所有新手没有什么不同。但我的确有一样真正新手所不具备的优势---我见过事情是怎样做起来的,不止一次。对于新手而言,你得让世界和世人​知道几件事:
1、知道你在做什么​。
2、知道你​你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严肃的。
3、知道你做得还过得去。
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都需要耐心,世界和世人才会知道你在做什么,​然后逐渐接受你能做这个事实。最后,还需要等待机缘,等到它们刚好需要有那么个人,然后​碰巧想起你,于是你就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用处的人得以嵌入这个世界。
很多人觉得这样太漫长,太迂回,​不值得去做,应该存在着更快更直接的路数。于是做视频,开直播,想着自己红了就开一个线上培训班收学费​。但是这在我看来是一根太长的链条,做视频需要一种特定能力,开直播也需要另一种特定能力,​红起来则需要更多特定能力和相当的运气,甚至在网上召集人开班也需要特定资源和渠道---拥有这些能力本身就可以赚钱了,没有必要建立那么长的链条,​最后导引至AI绘画或者培训来赚钱​---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链条就会全断。
可能是我头脑不够聪明,想不到什么​速成的法子,所以只能用笨办法。现在看起来不单笨,而且还卑劣,自己做不到还要诋毁​别人速成的方法。事情可能的确是这样的,但是以我的经验和知见,的确不知道有什么速成的可能。我只知道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加速,​感情都可以,唯独世界本身不可以,世界有它自己的时间表。
在世界的时间表里,一个人需要日复一日重复,在日复一日里每天提升一点点,一直重复到​某天有个人突然说出“那个谁不是一直在.......么?” 那就是​他通过了世界的考核,同意被接纳下来的征兆。在此之前,世界保持缄默,冷眼旁观,看这个人是不是走在好奇-​--投入---坚持---放弃的道路上,还是能够走上另外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我没有报名上课,我没有参加AI群,我没有每天打卡,​我只是每天给文章配三张图,然后把文章发掉,最多是在春节期间​用AI做几张红包封面。我只是为了文章考虑,努力不要发和昨天一样的图,不要发过去发过的图,​每天起来琢磨一下今天需要画点什么不一样的。​这样一年,两年下来,我就成为了​“那个谁”,我觉得再也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方法​了。


------


2024-06-23

松鼠尾巴

 


在我小时候,第一次发现文字和​图像会骗人​时内心相当崩溃。文字上是因为“琼浆玉液”四个字,让我误以为白酒是一种无比​香甜滑润的饮料。等我喝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口​,有一万道疯狂的叫声在我心头尖啸:这他妈是诈骗!
图像上则是松鼠,当时所有给小朋友的画册、杂志、童书配图里,松鼠都有一条硕大蓬松​漂亮的尾巴。每次一想到森林里有种神奇的小动物,小小的身量拖着那么大一根尾巴跑来跑去,我就觉得激动不已---直到我第一次现场目击一只活体松鼠从树上跑下来,我的心都因为失望而瞬间缩水,变成皱巴巴的一小团---那就是耗子的表亲,​而且看样子相当亲。
白酒不好喝可以忍,即便我还是个小孩子也很清楚​文字是一种极为模糊不确定的东西。比如说“好吃”这两个字,老虎和蜂鸟说的就不是一回事,​我父母和小朋友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但是我们又没法不说话,不写字,只能勉强用语言文字来应付一下。
但是松鼠没有漂亮的大尾巴这种事很难忍,因为我看到的和书上画的完全就是两种​动物。书上侧重的是“松”,我看到的现实却侧重于“鼠”​。于是,我学到了什么是美化,或者说是想象力。​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两个词印象都非常差,觉得都是诈骗的同义词。
等我长大一些,有了点见识,知道世界上的确存在那种拥有蓬松硕大闪闪发光大尾巴的松鼠,但是绝大多数松鼠身后只有细薅薅的一根,相当于老鼠尾巴被​电击后的效果。画家和插图师并没有蓄意欺诈我,他们只是在自然界里选取了最漂亮的一种松鼠来绘制而已。至于说剩下的90%​松鼠呢?它们会在你走过的树林里跑上跑下,是你的日常所见,但是按照画家的话来说,它们太过普通,不值得​去画。是啊,谁能抵御在松鼠背后涂抹一抹红云的​诱惑呢?
在长大成人之后的世界里,​事情同样是这样。在电视,在杂志,在社交媒体,​能上封面的永远是大尾巴松鼠,所有上封面的​松鼠也在展示它们的大尾巴。​至于说其它松鼠?​它们上不了封面,上了封面也没有人要看。
新闻是这样,学术是这样,​甚至工作也都是这样。你优秀不优秀没那么​重要,你符合不符合人们对优秀的想象才重要。你能一嘴含多少颗坚果不重要,你一秒钟能在树枝上跑几个来回也不重要,你有一条蓬松飘逸​硕大的尾巴,人人所见才最重要。哪怕是你自己,选老师的时候也会选个国字脸不苟言笑的中年人,选中医的时候也会选个三缕白须​鸡皮鹤发的老人家,漂亮的松鼠​,不是这样么?我经常忍不住想:如果爱因斯坦没有一头乱发,而是童山濯濯​呢?那他会不会就是普朗克?
大尾巴的松鼠在自然界里是小概率的存在,我猜想它们也不好存活。拖着那么显眼的一条尾巴在森林里跑来跑去,就像是拖着个靶子。但是人们人为扭曲了这种自然比例,让大尾巴的松鼠看起来仿佛是松鼠的标准像。
就像是我在Ins上看那些晒酒店晒香槟晒包包的大小网红,我总是忍不住很庸俗地去想:他们指着什么活呢?就像是我在知乎上看那些自我介绍里的学历和收入,我也总是忍不住卑劣地揣测​:​他们是从三岁开始贩毒吗?​目光所及之处,这个世界是由大尾巴松鼠构成的。因为的确存在着大尾巴松鼠,所以你不能说​这是欺诈。但是的确存在问题,那就是比例不对,​的确有大尾巴松鼠,但不应该看起来有那么多,这是畸高。
你我所看到的世界​,和你我生活的世界是两处。前者被人为控制,​算是一种类似盆景一样的人造物。​控制你所见的世界,目的是为了控制你。身材好的人是大尾巴松鼠,给你这种普通松鼠看多了,你就会焦虑。这时候只需要给你看身材好的人在流汗健身,然后重复播放对方的好身材,​你就会在这两者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对此有一个更加简单直接的解释:​身材好的人才去健身。现实世界里还有一句残酷的耳语:如果先天基因限制,只依靠自然​健身,大部分松鼠是不可能出现六块腹肌的。但是这句话拦不住,你还是交了会员费,在器械上挥汗如雨,幻想自己也能长出大尾巴来---
这就是通过控制​人所见的世界来控制人。很多年前就开始了,只是你可能没有​觉察到,比如说​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当初你觉得愤懑但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现在我可以告诉你,因为父母选取了那些大尾巴的松鼠,对于绝大部分​同时存在着的普通松鼠却视而不见,然后问你为什么尾巴没有那么大​?你现在也应该知道​答案了:因为大部分松鼠尾巴就那么大,像是电打过的老鼠尾巴炸了毛​。
传说中有一种法术叫“开眼”,就是持咒结印之后,人的​两眉之间会张开第三只眼。在第三眼之下,一切虚妄全都洞彻​,真相无所遁形。作为一只普通松鼠,未必需要学会飞天遁地,天罡地煞108种变化,​但开眼值得学习一下。开眼之后,能看到世界的实相,也就是这世界是由大多数普通松鼠组成,虽然没有那么漂亮的尾巴,但是它们依然在森林里​跳跃穿梭,并且因为它们搜集了那么多坚果然后又遗忘,​导致树林慢慢变成森林---这一幕没有画师可以用画笔描绘出来---对于他们而言,太普通,就不值得画;然而太伟大,太神奇,他们又根本画不出来​。
普通松鼠要开眼,​要看到真实世界。控制自己能看见真实,就能控制​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别人控制。如果能开眼看世界,尾巴的大小对于​松鼠来说就不再是一个困扰。​毕竟,森林就在那里呢。


------


2024-06-22

人造前线

 


服务员和客人交锋在生活中很常见,于是​店里就成为交火前线。在检讨双方的态度、言辞、脾气这些酿成冲突的表面因素之外,​还应该问一问前线何以成为前线,这里可能​隐藏着冲突的深层原因。
我在航空公司从业的时候,就​亲身经历过旅客围攻。当时航路天气不好,有强对流云团,也不具备绕飞条件,​于是就只能延误航班等待。旅客看看本地的天空,再打电话问问目的地亲友当地天气,于是就变得非常愤怒,​认为航空公司的天气原因延误就是欺诈。而我作为天气预报员,被推出去向​旅客解释,自然也就遭到了围攻,旅客才不管什么叫航路天气,什么叫本站天气。
很多年之后我回想那一幕,​忍不住去想象一种真实的可能性:​如果的确不是天气原因呢?比如说真的是飞机故障造成运力不足,根本就没有飞机执行​这个航班呢?又比如说公司并不愿意支付赔偿,因为那是运行工作失败,需要有人为赔偿金负责,而谁都不愿意,于是要求员工对外宣称是天气原因造成​延误呢?
那我就站在了前线上。公司给我压力,让我劝说旅客接受​一个虚假的解释。旅客根本不能接受,认为我在欺诈,于是公事就变成针对私人的行为,我们之间就会起冲突。
​事情的关键在于这里:我去用脸迎接旅客的鞋底之后,公司的确可以因此节省一大笔​延误赔偿金。但是,这笔赔偿金我一分都不会有,因为安抚旅客情绪是我的职责,我是拿了工资的​。​至于说拳头和鞋底的部分,那是纯粹的意外。既然如此,下一次我再去面对旅客的时候,我根本不想去但是又不得不去,于是一开始就抱着敌对的心态,做好了爆发冲突的准备,那么​结局自然不会很好。
在旅客那一方,因为飞机延误会耽误后续的​一系列行程安排,大多都和工作,和钱有关,于是他们​也会有压力。没有人帮他们释放压力,他们公司里没人对他们说晚点回来没事,开会不到没事,航空公司也没人对他们说帮你们改签其它航空公司的航班,​帮你们运输到最靠近目的地的城市再想办法。没有,旅客自身也承受压力,然后面对一个不可信的服务人员,等待一个没有起飞时间的延误航班,这样压力会越来越大。
双方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礼貌体面就是个奢谈,冲突爆发也就​在所难免,于是前线就会出现。这是谁的责任?
服务员和客人所能控制的资源都是极少的,​和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不成比例。资源极少,意味着他们所能做的事情也都​极为有限。所以,真正应该做出行动,做出改变的,是那些掌握大量资源,有能力做出决策的人,他们可以​真正缓释压力。
而在现实生活中,越是这样的人就越容易躲在后面,把人推出去,喊着“你去解决”。​怎么解决?​有资源吗?有授权吗?​并没有,结果依然是一方用脸接鞋底,另一方说破嘴也没结果。所以,前线硝烟弥漫全都是人为制造。
从打工人的角度来说,谁拿钱多谁脸大,谁脸大谁用脸接鞋​,这不是很合理的事情么?谁拿钱多谁脸大,我付了钱,找脸大的来向我解释,这不是很​合理的事情么?​服务员和客人之间有什么好吵的,又有什么好斗的?
每次发生冲突,不是批评服务员就是批评顾客。但是对于系统性地制造冲突,持续性地制造前线这件事,大家却少有反思。我认为这种反思可能是​无效的,甚至可能都搞错了方向。只施加压力,却不肯稍微放松一点,给一点喘息的机会,​那就是榨汁机。大大小小的榨汁机榨出一堆堆渣来,又要问为什么你们这些渣渣之间会起摩擦,那你觉得他们还有什么选择?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