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5-04-15
给好评的个人原则
2025-04-14
毫无必要的锋利
东东枪老师在博客时代就以文字而著称,白天他在广告公司奥美上班,下班他就去写文章玩曲艺。说起来,他可能是国内第一位在郭德纲稍稍展露头角时就去做过专访的人,当时他写出一部长篇专稿《非著名相声演员》,未来很可能会成为郭学研究文献。
我认识东东枪,甚至还受他邀请去他公司做过分享会。后来枪老离开了奥美,转行去做文化产业。曾经不止一次提起我当年问他的一个问题,说是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也是后来他职业生涯转换的契机。这个倒霉催的问题如下:
「你觉得你这份工作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么?」
当时我应该刚从云南来北京开始北漂,还带着山里人的朴质,以及长期网络混战养成的锋利。看到他在做广告创意工作,觉得这件事需要高强度持续产生创意,但是转头就成云烟,后续的案子还在不断迈着正步前来,没完没了。于是,我就直接问出了那个问题。
放在今天看,我问的就是一句废话。在这个时代里,有什么工作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有什么人一辈子可以做同一份工作的?但是东老少年老成,心思细腻,在这个近乎于废话的问题里,自己咂摸出了别的意味来:和菜头肯定不会蠢到问这种问题,所以他的这个问题也许别有深意?哦,对了,他其实是在问我,有没有找到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投入其中去维持热爱不变的工作?
事情就有那么恶劣。如果是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那么其实世界上没有几件工作值得一个人用一辈子去追寻。如果一个人受到这个想法的影响,试图在工作中找寻意义,在人生中找寻意义,那么就可能发生变轨,彻底走上另外的职业生涯,另外一条人生路。
没必要,这完全没必要。
我现在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见过些人,经过些事,我的看法是:一件事现在能成,那么它就是能成。一个人现在能活,那么他就是能活。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事情或者人物的成立,有它们内在的逻辑和理由,使得它们得以持续运转下去,而这种逻辑和理由从外面看其实并不容易看出来。
但是世界上偏生有那么多自信而愚蠢的人,非要去提问,用明示或者暗示的方法去骚扰对方:事情是不是有更好的成法?人生是不是有更好的活法?然后还自以为问题问得很深刻,问得很敏感,问得很锋利,引发了对方的思考乃至大脑宕机。比如说当年的我,就是这样的人。
生活又不是电视清谈或者播客访谈节目,人际关系也不是面对面采访秀,非得弄出个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爆点。任何人都可以穷究本质、意义、价值一类的问题,一路追问下去,任谁也难以招架,任谁都会产生自我怀疑。
但那是催生出来的,上了化肥的,打了激素的---别人本身并没有这样的一个疑惑,说明果实还在培育,并未成熟,还需要更多时间,还需要更多经历。而且,和思维本质、意义、价值这些问题相比,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先去认识事情因何得以运转,生活因何得以延续?在这个观察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从事情和生活的内部发现近乎于「道」的存在,也许还能产生对自己极深入的认知。
而一经催生,横遭打搅,于是就断灭了这种可能性。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经得起这种拷问呢?这是你可以一辈子做的事情吗?这是你可以一辈子过的生活吗?这是你可以一直走到底的人生吗?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而且会立即产生出许多困惑和怀疑。
今天在我看来,问「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做到的」是好的,好过问「这个的本质是什么」、「这个的意义为何」、「这个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前者能增强认知深度,后者却通常只能让人困惑。
四十岁之后我接触到一句话:莫舍己道,莫扰他心。在我的理解里,前半句话的意思是鼓励人们努力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找到之后不要这山望那天反复横跳,同时能认识到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不要傲慢到认为自己的道可以对所有人都合适。
后半句的意思是他人找寻自己的道虽然过程漫长而折磨,有时候看上去甚至很愚蠢,但是这件事情任谁也替代不了,更不用说直接指点出来,或者是硬塞给对方一条。这种做法并不是帮助,而是一种扰乱。对方再怎么笨,再怎么慢,一点点探索,终究有找到的一天,前提是不要被人打搅。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想我会把问句改为陈述句:你这份工作是可以做一辈子的。
很多年之后,听到这句话的人也许会说:你当年说错了,如今我找到了真正适合我的,真正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没错,我的确说错了,但是我认为这要比多年之后对方宣称我当初说对了要好。如果我们一定要讨论什么意义的话,成就一把刀的刀锋没有任何意义,挥舞它更是毫无必要。
2025-04-13
拔掉一根40年前的刺
2025-04-12
大风天里玩乐高
2025-04-11
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爱自己才是答案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昨天有段话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到处传播,如果你居然还没看到,那么现在就可以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2025-04-10
浮云何足问
古诗词里关于浮云的诗句很多,王安石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上层」,陆游有「不是有心轻富贵,偶然看破是浮云」,杜甫有「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我个人更喜欢王维的那一句:「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维写这一句的时候,应该是在强压愤懑之情,但我就当是他建议大家好好睡觉好好吃饭来理解。
世事动荡不安的时候,那些高敏感的人就会很难受。忍不住去刷新闻,忍不住去想未来,最后又全落实到担心焦虑这些情绪上去,想着这个世界乱七八糟,一惊一乍,今后的日子应该怎么过才好?
我个人有一个理论,产生于 2006 到 2007 年间。当时我在昆明的《春城晚报》大厦楼顶,非常高的一栋建筑,站在那里眼前全无遮挡,全市风光一览无余。然后我看到四周都是塔吊,到处都在大兴土木。于是我就想:这里是我的家乡,但是它正在飞速地改变,而这种改变不以我的意志和好恶而改变,事实上,我对于这种家乡的消亡无能为力。
从那时候起我就渐渐醒悟,人活在这个世间,大部分时候只是世事的观众。舞台上总有不同的演出,人也总是忍不住被那些演出吸引全部心神,但绝大部分人都不在舞台上,而是在观众席坐着。作为观众,全情投入剧情也好,原地打瞌睡也罢,演出都在自顾自地继续。要是把舞台上的一切都当真,都要去在意,那就会很苦。就像是我面对着林立的塔吊,嘴里全都是苦涩:「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的家乡?」
家乡从来不是我的,我所拥有的只是记忆里它曾经的模样。如果我固执地认定它就应该和我童年时一样,而且永远都是如此,那么我的目光就永远不能从所有的工地上移开,随着一砖一瓦的消失而悲伤不已。
这个世界也是同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投胎来地球,只是一旦入胎就洗去了记忆。出生之后为了防止大家记忆恢复,世界就开始重建另外一套认知进行灌输。比如说舞台上发生的一切都很重要,需要盯着舞台表演目不转睛地观赏。害怕大家走神,又给观众席上的所有人安排了绩效考核,教会大家力争上游,像是对付拉磨的驴子一样,用世俗成功的胡萝卜吊在每个人的脑袋前面。最后,再把舞台发生的一切和那根永远吃不到的萝卜绑定在一起,这样大家就会一直看下去,觉得舞台上的演出真的不能再真,和自己的关系再紧密不过。
而世界就靠汲取这些注意力而运转,有点像是宫崎骏的诡异动画片。
但所有人也都知道,在观众席上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只要你不专注于舞台,那么你可以喝饮料吃零食玩手机,伸手抠脚低头聊天转动脑袋放松全身,还有些人还会趁着灯光暗下去的时机,赶紧和身边的人相互摸来摸去---舞台上精彩与否,其实都不影响你去做这些事,全看你认为哪一样对自己更重要,自己究竟更想去做哪一样。
其实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很多次。人们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历史不也是同样?只是它的复读水平要更高一些,不是原字原句复读,而是使用类似的韵脚一再重复。从欣赏表演的角度来看,这叫做戏码有限,无限加演于是无限重复,无限重复于是总让人总感觉似曾相识。
回想一下今天文章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关于浮云的古诗。浮云来又去,为什么那么多伟大诗人都会写浮云?是不是他们也一早看出来了点什么?为什么不是写富贵如浮云,就是写世事如浮云?
我想,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并非是浮云,而是浮云背后的天空。天空中会有云朵,会有雾气,会有扬尘,还会有日夜的变化。但即便最愚钝的人也能够推理出一个事实:所有这些变化都不是天空本身,都是在天空中显现的暂时现象。天空自身不会因为这些现象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它总是透明澄澈的,这一点从来如此。所有这些现象来了又去,天空却依然是天空。
所以,看到浮云的时候,如果自己更为强烈地念及天空,那么内心就会获得安然。如果自己更为投入于浮云的变换,那么内心就会获得更多躁动。但是,看浮云这件事本身不就是坐在观众席上的福利么?那你坐在座椅上,没事跟着飘什么飘呢?有那时间不如仔细回想一下,自己这一轮投胎下来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肯定不是为了看演出做粉丝。
浮云何足问,你来是干嘛?你肯定有一样更值得投入其中的使命存在。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继汉尼拔医生、齐木楠雄之后,昨天我已经启用我的第三套网络头像。一套两枚,一枚打算用于我的朋友圈,一枚已经用于网络世界。 用于朋友圈的头像是「揪心版」,T 恤配字为: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用于网络世界的头像是「杠精版」, T 恤配字为:与其反思自...
-
昨晚 GPT-4o 推出了最新的图片编辑功能,互联网上顿时哀嚎一片。 我去看了一下,效果的确拔群。比如说那张著名的双雄战斯基的新闻照片,只需要输入一句话,让 G PT-4o 把图片改为吉卜力工作室绘画风格,AI 就可以从图片的最底层开始理解,然后转换风格重新绘制: (下图...
-
多年来一直有读者要求我开写作班,办写作营,我都哼哼哈哈应付过去了。主要有几点考虑: 一、能做事的人未必能教人,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识。擅长某件事和教会他人做这件事,对应的不是同一种能力,否则中小学里都应该是博士后当老师才对。 二、办一个哪怕 10 个学生的班,我个人也没...
-
在两天内,我连续看到两条相关信息,于是触发了大脑中的报警机制。首先是在前天,一位读者留言说:想要睡好,那就要确保在床上只做睡觉(和啪啪啪)一件事,没事不要去床上躺着,尤其不要躺在床上玩耍,以免人的潜意识里把床和玩手机、打游戏、看电影、做阅读这些事情联系起来,这样上床就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