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几年我都不出门看电影,但是每到春节档的时候留言区里总有读者问,问我看过这一部没有,看过那一部没有,观感如何,什么时候写个观后感,诸如此类。今年很特别,读者就问一部电影,从除夕到初五,我就没看到第二部电影的名字。
猫眼的数据我在看,网络上的热闹我也在看。现在春节即将过去,我想对未来几年的电影市场做个预测推演,算是过节百无禁忌,人均胡说八道的一种:
1、我认为贺岁档会重新回到最早的贺岁片。
这是基于一个假设:在流媒体和短视频的冲击下,在网购的不断下沉和普及之后,许多家庭对于去商超看电影这件事本身的兴趣没有以前大,于是在贺岁档到来时有一个重大的心理改变:有且只有一部贺岁片的预算。
以前叫贺岁档,意味着有一批电影争雄,大众要看两三部,跟着网上的讨论亲自上阵论一下长短,在餐桌上发表一下个人见解。现在只有一部电影的预算,那么人们就只会去看最好最强的那一部,于是会迅速形成明显的头部,赢家通吃。不再有什么分蛋糕,一家绝尘而去卷走大部分票房,一到两家小赚或者大平,剩下的几家可能根本就没有上桌机会。
我看网上讨论影片质量,讨论编剧水平,各种见解都有。要我说的话,倒不如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许多人家家庭预算里只有一部电影。或者,讨论一下这个假设到底成立不成立。
2、我认为粉丝电影会大行其道。
和很多人的想法相反,春节档的票房没有证明流量无法担任一番,背负票房重任,反倒是证明了单凭粉丝们能够撑起 3、4 个亿的票房。这点票房放在春节档当然不行,但是一年之中春季档只有两周,剩下的时间想要发片,发片想要赚钱,粉丝电影难道不是一种好选择?忠实的粉丝是电影票房的最坚实保底。
无非是说别来春节档,别把成本推得太高,暑期档一部收个 3、4 亿票房这不是很好的生意么?粉丝电影其实就是定制电影,针对特定人群提供的定制内容服务。针对全民的现象级电影一片难求,那么针对分众人群的定制电影依然有可能成立。不用说未来,现在的系列电影不就是定制电影么?做好一点,就是个电影品牌,做得一般就是个定制电影,每年到时到点固定人群准时去电影院服用。
所以许多影迷朋友不要高兴得太早,giegie 们不会糊,而是会拍更多电影。电影大分流在所难免,过去那么多年就分流出去一个艺术片,类型片根本没有做起来。并不是你追警匪,我追惊悚,而是要么大家一起上,要么大家一起跑,必须做全民电影,结果就是大家整天就看电影小品。分流是好事,不同的人看不同的电影,各自追求自己在乎的题材和角色,然后电影公司也就都能活下来,分类中也才会出现王者。
3、我认为还是要靠 AI 拯救电影工业。
说实话,这几年我听了很多次电影工业崛起的说法。具体体现在哪里?不依然是好片要打磨 5 年以上,大片一赶就穿帮?所谓的电影工业在哪里?一部片子人人都喜欢,第二年能上续作吗?为什么做不出来?你工业不就是干这个的么?
我一点都不信。并没有那么多资源,并没有那么多熟手,可以一年内支撑起 10 部大片。我甚至都怀疑,许多电影支持类型的公司一年到头都在赶工,做完这家做那家,而且,效率没有那么高的同时价格反而会被推高。看看短剧就知道了,市场稍微起来一点,需求稍微上升一点,竞争稍微激烈一点,人手就不足,人工立即就飞上天,成本立即就开始爬升,赚钱的生意迅速就变成赌博。
所以我看好 AI,电影公司和导演们除了拥抱 AI 之外怕也没有什么选择。是的,现在 AI 生成影片还不是很灵,时常也太短。但是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它的演化速度应该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快。AI 作为个人辅导,心理按摩,搜索引擎那是大材小用,它真正的用途还是在工业生产上。在制作环节上稍微释放一点产能,电影工业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工业。手搓固然精细,但是单是靠手搓撑不起一个一年几百亿的市场来,还是得有趁手的高效工具。
这样一来,大家也许终于有 B 级片可以看,出现一个 B 级片市场。想一下,哪吒是老李家老三,打死了龙王三太子。那么,大太子和二太子呢?为什么没有出现?再想一想,哪吒他哥金吒和木吒呢?为什么也没有出现?观众看了 A 级制作《哪吒》感觉很好,紧接着就能看《金吒大战龙王大太子》《木吒大战龙王二太子》乃至《降龙老李一家人》这种 B 级片,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选择。随时有片看,随时有钱赚,这才叫工业嘛。
我在电影圈浪过的那几年,认识了有生以来人数最多的理想主义者。电影对于他们来说不单是梦想,甚至是他们生命的寄托,为此他们可以忍受一切,支付一切,常年籍籍无名在后台做着最辛苦的支持工作,拿着最少最不稳定的收入。
所以,我希望电影市场不会在网络的影响下像实体店那样倒下,我也希望这些可敬可爱的人能够拥有真正可以释放自己才华的电影工业。而作为观众,我个人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不一样的电影可以看。毕竟我是从旧时代走来,电影院里有过我的青春,有过我的过往,有过我的白日梦---不管时代如何变幻,总得给人一个做白日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