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回答:怎样做个穷人家的孩子

 


收到一条读者留言,看完我很是唏嘘感慨。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线下麻烦,这里我隐去了这位读者的 ID​:

我家不富裕,爸妈辛苦挣钱供我读书。我现在研一,从九月份开始没再向家里拿过钱,靠学校发的补贴生活。今天正愁钱不够,上了研究生周围人穿戴都是能叫上名字的品牌,我也会有攀比心理,加上自己本身不会穿搭不会购买平价好看的衣服,自己会想买品牌的衣服来加持自己。

穿着是我花钱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旅游。我喜欢四处旅行,去感受南北生活的差异,去体会每个城市独特的魅力。这两个地方需要花钱,可是学校发的钱就那么多,我又不想再向家里要钱,这样子我会过得很窘迫。现在早饭和晚饭是自己蒸鸡蛋红薯玉米解决,这样可以省下一笔钱。

今晚看到央视新闻发的文章:“ 浙大回应“受资助学生晒国内外旅游照”:取消其受资助资格”,我本科期间是拿助学金的,我靠着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去了九个省份,看到这篇文章我感觉很矛盾。我知道自己因为家里穷困拿着助学金,这笔钱是让我用于生活学习的,不是让我去旅游的。可是我也是处于大好青春年华的年纪,我因为家里穷就不能去旅游吗,就得真像贫寒子弟那一心一意学习,啥都不关心吗。

我旅行的钱是自己攒的,去旅行也是穷游,火车、硬卧、青旅、公交,吃的我都买馒头饼之类的,尝尝当地特色实惠的小吃,景区的东西从不敢花钱买。看着我朋友圈我去过那么多地方,其实我自己知道那是“精装的朋友圈”。叔,我想问一下,穷人家的孩子不配旅行吗,哪怕是低配版的旅行。

补充:我是不是不应该有任何奢望,什么穿品牌衣服,什么旅行,这些不属于穷苦人家的我,我应该本本分分当个穷人家的孩子​?

其实我一点都不反对这位读者的行为,早在2018年 6 月 6 日,我在《从一只烧鸡开始》一文里就很清晰地阐明过我的态度。不过当时我是写给我们这些旁观贫困学生的人,​算是一种说服和劝导。今天的情况又有些不同,我需要直接回复一位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贫困​学生,和对方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应对人群,生活在人群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坦白说,我应该属于人群中的少数。我的观点是接受资助的人有权自行编列预算,自行决定​怎么花这笔钱。至于说他月初拿了钱去点了一只龙虾吃,导致后面大半个月天天咸菜就馒头,​那也是他自己的事。不能因为他吃了龙虾,就​以此为由剥夺他的资助资格。

但我说了不算,​多数人的观点和我相反。人群上了一定数量,观点就会​逐渐统一起来。​应该承认,人们的确有爱心,也愿意提供帮助。但是这种爱心和帮助是有限的,不会超越人性本身的局限。​什么是人性的局限?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形容得非常贴切:

「既怕兄弟你吃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拥有这种心态的人是大多数,构成了一个人周围的​环境。为这样的一群人所包围,给出的捐助​其实是带有隐性附加条件的。于是,接受捐助的人在道德和道义上需要维持贫困的状态,并且这些钱只能用于​食物和学习用品。如果是用于生活,那么享受型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就会引发极大的反感乃至是愤怒。

这里的隐形附加条件也有它的道理,人们之所以乐意资助一位年轻的学子,其实是为了满足于改变他人​命运的隐秘欲望。所以,哪怕是山区助学活动,捐助者要选择成绩好一些的学生,选择​面临辍学危险的女学生。人们不是真的想要那个学生有三餐可以吃饱,有衣服可以穿暖,人们期待在自己的帮助下,一名学子得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因此改变了自己原先的命运。所以,接受资助的学子如果用这笔钱去旅行或者买名牌衣服鞋子,​人们就感觉到希望落空。

就旅行这个问题,我当然可以说古人也支持「行千里路,破万卷书」,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到人间四处看看,这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可能还是更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想法。在一般认知中,大众有着相当固化的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在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坐在一个叫做教室的房间里,听老师讲课做笔记做练习,​然后完成作业和考试,最后拿到文凭​---这就是关于的学习的一切。​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旁门左道,都是​偷闲耍滑。

​大众的这种观念很难改变,尤其是看到“旅行”​两个中文字的时候,不满和愤怒之情就会升起。不是针对任何个人,​大众是针对所有人。还记得那句话么---「既怕兄弟你吃苦,又怕兄弟开路虎」。就算是在朋友圈里发旅行照片,还在上班的人看了就会愤怒:为什么我那么辛苦地工作,​而有的人就可以那么清闲?​去农家乐旅行的人看了就会愤怒:为什么要发​普吉岛旅行的照片?这是在羞辱我没钱吗?

中国人不大见得惯别人闲,更别说是​舒适地闲。​我觉得这是个文化问题。

就像是网上的笑话说的那样​,一个人在公司里喝咖啡还是喝茶,老板对他的评判会截然相反。看到喝咖啡,老板会觉得这个人很努力,主动喝咖啡提神去​工作;看到喝茶,老板会觉得这个人太闲了,是不是应该再加一倍任务量?都是文化问题,喝茶在中文世界里是雅事,​是消闲,是享受生活。而喝苦涩的烤豆子水,那就是牛马的自觉。

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大家尽量避开「旅行」或者「旅游」这两个中文词?我们改成「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观察」会不会更好一些?

​这是句玩笑话。如果我要严肃起来的话,​下面就是我真正想说的:

不要​低估人性,更不要高估。人性中有良善的一部分,但是更容易起作用的是自我满足​的心理。​可以帮助别人,是一种自我满足。在这种自我满足下面还有很微妙一层---看到比自己过得不如意的人,​会更加自我满足。社会倡导前者,强调阳的一面,​并不意味着阴的一面就不存在。也正因为有阴的一面存在,所以有些人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让救助对象保持贫困。

也就是说,资助了一个穷学生,那么他最好在毕业前一直保持着这种​清贫的生活状态。​这对于捐助者,对于捐助机构,都有好处。前者会觉得持续的满足,后者则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穷学生穿上了名牌,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吃上了龙虾鱼子酱,也就脱离了贫穷的造型,那么之前这些​资助的行为还有什么意义呢?哪里还有感恩之心呢?

我觉得这件事情特别残酷。得到资助的同时,继续保持清贫的造型,限制自己的欲望,​这是贫困在造成持续伤害。​贫困伤害的不是一个人的肠胃,而是摧毁一个人的精神。贫困让一个人持续处于自我限制,自我约束,反复否定自我,坚信世界上大多数稍微好一点的事物和人都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是精神摧残。即便所谓成人成才,这种摧残的后果会伴随一个人一生,​名望和财富都不能改变内心深处那个卑微的自我。嫉妒、仇视、愤怒、自大、狂妄、奢靡、造作,​从那个卑微的自我上升起,等于是毁掉了一个人的一生。

从个人经历和个人理解来说,贫困学生得到资助这件事很重要,​这是宏观层面。站在微观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笔钱,可以让某一个贫困学生在心理上感觉自己终于和其他同学拉平,觉得大家「都一样」​。觉得「都一样」,就是拯救了一条灵魂,而不是保持这条可怜的灵魂一直处于游离于人群之外的状态,保持「一切和我无关」的状态,让贫穷无休无止地​像一条鞭子一样反复抽打在他们赤裸的脊梁上,如同无间地狱里永无止境的惩罚。

贫穷是一种可改变的生活状态,但不应该​固化成一种精神状态。

所以,这位研究生朋友,你要旅行就去旅行吧,但是考虑到你要在人群中生活,那么请你悄悄地去,悄悄地回来。不要发朋友圈,不要发社交媒体。你做这件事情是为了丰富自己,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自己你​通过努力和别的同学过着类似的学校生活,你知道经济拮据并不影响你享受生活,有这两点就足够了。

至于说衣服,​我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炫耀。当然,青春期的时候一个人会很在意自己的形貌​,幻想换套衣服,换个发型,换双鞋子就会产生很大的改变。但这是炫耀的一种,会​很容易引发关注,关注又会导致愤怒。其实​,重点从来都是你自己是个什么人,而不是你穿一身怎样的皮。换一身皮不会改变任何东西,我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一身破衣烂衫,一套迪卡侬能穿五年,现在连头发胡子都懒得剃,照样和朋友坐下侃侃而谈,​没有丝毫不自在的地方。

按照自己内心指引去生活,远避人群,找寻生活的真实和生命的意义,​这本身就意味着放弃对于虚荣和炫耀的追求。「都一样」说的是内在,​而不是外表,请珍重地保护好你的心,不要从一个极端又落入了另一个极端。

​祝你旅行快乐!哦,不对,是社会实践快乐!



------


2024-11-23

达则兼济屋檐下

 


从我这一代人往上的诸多世代,​多少还受到一点儒家思想和乡土文化的影响。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个人追求上努力成为一名「士」,然后对他人负有某种道德或者道义上的责任。这种道德和责任可以是消极的:退守到自己的小世界,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不给他人和社会​添麻烦;也可以是积极的:担负起对民众和社会的责任,为他们做出个人奉献和牺牲,并且把这作为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坦白说,这是阳的一面,儒家的广告部喜欢做的文宣。也有阴的一面,那就是​履行这种使命,这种道义责任的时候,通常都带有某种强制甚至强迫的色彩。因为儒家喜欢教育别人应该怎么生活,于是衍生出了一套套​规矩和伦理,​要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柔性的手段是​社会舆论,刚性的手段则是沉塘、浸猪笼。当然,后者广告部并不承认,​说那是乡俗。
年轻的世代敏锐地发现了这种强制色彩,​发明了一个单词:爹味。站在完全的个人本位上,「爹味」这个词是一种反抗---家里有一个爹就够了,大家不需要社会爹​。​人和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有话好好说,你不要动不动就突然爹起来。
实际上,「爹味」这个词说的是权威的​没落。儒家已经衰落了,乡土社会也已经崩解了,各家顾各家,哪里来的权威​呢?​谁能指导他人如何生活呢?不过,事实上的衰微和​观念上的接受是两回事。就像是一曲终了,​但是余音袅袅,还是有人要坚持兼济天下,尤其是​年长且成功的企业家,这就很容易惹出麻烦来。
过去有企业家指导员工爱心捐款应该不超过多少钱的上限,现在又有企业家指导员工结婚应该摆几桌,​买房买车用谁的钱,要不要收彩礼。按照今天的标准,这当然是「爹味」​,伸手过长,已经涉嫌干涉私人生活。
​不过我倒是能理解。如今结婚究竟算不算是一种沉重负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无非是说,大多数只是嘴上嚷嚷。而在「兼济天下」的理念驱使下,有人想要​中断潮流,去做个「恶人」​。这样一来,「恶人」是自己做了,那么也就有许多员工可以从沉重的彩礼、婚宴、结婚几大件里逃离出来,于是「兼济天下」​就得以成立。
问题是,​这种主张背后已经没有可靠的权威可以背书。​人们会问两个问题:「你是谁?」​和「凭什么?」。人们还会尖锐地反问​:​「那你究竟发了多少工资?​够员工买房买车么?」。新的世代对于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以前是尽量争取爹们少管,​现在则是换了一种躺平式二极管态度:​要么你别当爹,一切都别管​;要么你做个爹,对一切都负全责。
诉诸道德,诉诸伦理,诉诸秩序的时代过去了,人们习惯了用钱来​衡量一切。一个心善的企业家不重要,首先他得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然后才轮得到讨论他的​道德高度。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纯粹的个体存在,类似偶像,他的想法,他的行为,他的道德准则,人们不认为是可以普遍效仿的对象,​更不认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人们早就不再追寻「士」的脚步,「君子」的脚步,更不用说是「圣人」​的脚步,它们都属于过去的​旧世界。
所以,从「兼济天下」退缩到「兼济屋檐之下」。现在人们又说:屋檐之下也不是你的,你的屋檐不要伸那么长,站在你屋檐下也不意味着​就得听你的。在涛涛洪流之中,​就没有什么人可以按照过去的方式再打下一根桩。
有时候我也会想起德云社。如果德云社不是一家日进斗金的机构,郭师傅那套什么尊师重道,什么师门家谱,什么门风规矩,什么辈分排序​的游戏是否还能成立?他那些弟子,究竟是在尊重传统,尊重传承,还是在尊重人民币​?或者说,​各自占比究竟是多少?目前看起来,好像直播平台那边比起传统要更有说服力一些,因为此爹​更有钱。
人们讨论个人权利,讨论过界问题,讨论「爹味」和「管得宽」​。我只是忍不住想问​:​究竟还有没有需要站在屋檐下?就是那些真正要结婚的人,为高额彩礼,为盛大婚宴,为婚房车子所苦的人,他们​要不要一个屋檐遮挡一下?​可能屋檐不是一个合适的方法,而且让人反感。大众一番热议之后,屋檐缩回去,企业家退回室内,​然后那些人呢?​继续在雨里淋着?
这就是这些年来我经常感到困惑的一点:每次都能讨论出一个正确答案,​但是真正的问题在热闹过后却依然悬在半空。我知道,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也就瞬间「爹」​了起来。所以我​有些唏嘘:在新旧转换之间,​无论怎么出拳,每一拳都注定会打在空处。


------


2024-11-22

《青云志》赏析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若是命中无此运,亦可孤身登昆仑。
红尘赠我三尺剑,酒看瘦马一世街。
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九万里。
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
一朝悟道见真我,昔日枷锁皆云烟。
天门将至百运开,拂尘轻笑问仙来。
这首《青云志》在网上流传甚广,一位鉴宝直播大 V因为经常在直播中反复吟诵其中的几句,更是增加了这首诗的普及程度。引用这首诗的人宣称,《青云志》的作者是明朝徐霞客。我以为之前批判徐霞客来自地主家庭,属于富游,不知人间疾苦,长期在外游荡毫无家庭责任感,就已经算是很厉害的攻击了。没想到,还有用《青云志》冠名的这种邪异手法。
我不认为徐霞客会写这种打油诗。
当然,我这么说很多人听了会很不高兴,觉得我在诋毁一首如此积极向上的励志诗,属于典型的道德败坏。不过,还请看一下诗中的这一句:「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既然可以说《青云志》据传为徐霞客所做,那也可以去查一下这两句据传是谁的作品。然后,你会发现它据传是林则徐少年时代根据老师的要求,以山和海为题,创作的一副言志对联。
当然,当然,中国古诗中也经常出现后人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比如说唐人李贺的句子「天若有情天亦老」,宋人就很喜欢,欧阳修直接放到了自己的词里,后来还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的诗句就不细说了。化用很正常,就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明朝的徐霞客化用了清朝林则徐的对联?难道徐霞客不单是地理旅行家,还是时空旅行家?可以穿梭时空?还是说,林则徐从少年时代就有抄袭前人作品,直接挪用诗句作为自己对联作品的习惯?所以,坚持认为《青云志》是徐霞客作品的人,要么得承认徐霞客是时空旅行者,要么得批评林则徐从小学术不端。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徐霞客的中文造诣不会那么糟糕。这里提供一首徐霞客本人写的诗,《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其二》,可以和那首所谓的《青云志》对比一下:
幻出烟萝傍玉京,须知片石是三生。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混沌凿开云上下,崆峒坐倚月纵横。
峰头且莫骑黄鹤,留遍江城铁笛声。
虽然不能说直追唐宋,但也有他自己的风格。而且,同样是表现气势,徐霞客写的是「混沌凿开云上下,崆峒坐倚月纵横」,不是什么「红尘赠我三尺剑,酒后纵马常扑街」。而那一句「留遍江城铁笛声」和「天门将至百运开」相比,即便考虑到「百运」可能是拼音输入法错写的「白云」,境界上的差异也一望而知。
徐霞客有一本游记,也算是​阅读经典之一。网上​到处都有,可以找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徐霞客具体的写作风格。比如说他的名篇《黄山日记》​里有这么一小段: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翻译为白话文:
走下山峰,只见夕阳朗照松树,我以为这预示着明天天晴,不由得跳跃欢呼着赶回狮子林庵。主持和尚霞光备好茶水,领着我登上前楼。向西眺望,天边有一缕碧绿色的痕迹。我怀疑是山的阴影。霞光和尚说:「山影在晚上看起来会很近,这应该是云气。」我一下子沉默了,心里知道这是下雨的预兆。
可以感受一下,徐霞客在写作时个人心境和​自然风光时刻自然交融的状态。他的游记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这种写法,​不单纯是描述风景,也不单纯是描述感受。而且,他的文字如此简练,四字五字交替出现,轻灵​快速。怎么可能有这种一到底的​写法: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一朝悟道见真我,一身枷锁皆云烟。
更何况这首《青云志》也不押韵啊​---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天门将至百运开,拂尘轻笑问仙来---这种句内押韵术语叫做喊麦。
我知道许多人喜欢浅白易懂的励志诗。但是什么青云志啊,什么昆仑啊,什么大鹏啊,什么人为峰啊,一首诗里用一两个可以,通篇全都是,那就相当于是​想象皇帝家里马桶都是包金的,越发显得饥渴和贫瘠。古代励志诗也有不少,奈何在审美上很多人不接受​那种含蓄内敛的风格: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今天周末,要狂拽屌霸帅的励志词也有,​这里抄一段:
惊雷,这通天修为
天塌地陷紫金锤
紫电,说玄真火焰
九天悬剑惊天变
乌云,我驰骋沙场呼啸烟雨顿
多情自古空余恨
我手持了弯月刃
天地沦陷气吞山河
崩,大权我手得
杀仙弑佛修成魔
剑出鞘,血滂沱
定,太极八卦乾坤万物星象命中显
踏,擎天大柱
拼杀百万军中灭硝烟
九宫八卦尽在我手万物寂灭山河抖
三魂七魄生死大权由我掌控妖魔吼
就写到这里吧,我实在是笑到没办法​坐稳,​祝你周末愉快。


------


2024-11-21

我是谁

 


细心的读者昨天就已经发现了我微信公众号的变化---《槽边往事​》的朗读版换了人声,而且原先可以选择不同角色声音,现在只有一个声音​,许多人愤怒地找我投诉,我看了更加愤怒,因为那是我的声音。

微信团队刚刚开始测试一个新功能,​朗读音色。其实就是用 AI 克隆作者自己的声音---先让我念一段话,然后 AI 根据这段话模仿我的声线,等我确认这个声线之后,我的公众号文章​以后就用这个声音来朗读。​全过程大约 2 分钟,全都是在手机上操作,非常简便。

这个功能目前还在灰度测试,公众号作者可以打开你的「订阅号助手】App,找到底边最右侧的「我」,点开后找最下方的「设置」,看有没有「朗读音色」四个字​。有就是灰度到了你,点开就可以顺着流程做,​无需教程。

此外,我还部署了另外一个新功能,​AI 智能助手。也是腾讯的产品,但不是由微信团队​开发​。这个产品叫做「腾讯元器」,我在其中开启了一个 AI「智能体」,然后输入了一堆要求,并且绑定了我的公众号文章作为训练库---你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你只需要知道,现在如果你在后台和我说话,是由 AI 机器人模仿我的「风格」​在回答你。

对,怎么进入后台?你现在应该在手机上看这篇文章吧?那么,在页面最下方你是不是看到有个熊猫头,边上写着「槽边往事​」几个字?点熊猫头进去,在我的个人简介下面有一行字,左边是「已关注公众号」,右边是「发消息」,你点「发消息」就进入后台了,具体用法和​你在微信里和朋友聊天完全一样。

目前,我的微信公众号已经​基本 AI 化完成。语音是 AI 克隆的,图片是 AI 绘制的,自动回复是 AI 完成的,之前配乐也是 AI​ 谱写的。未来等 AI 视频​再成熟一点,可能文章里放的视频短片也是 AI 制作。只有写作还是我自己,​传统正宗老师傅纯手工输入。

感谢我的朋友和前同事宫涛,昨天他跑来告诉我腾讯元器的新功能,让我在一下午就​完成了两项 AI 改造。

从昨天下午到现在,我躲在后台看读者使用这些新 AI 功能,感觉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比如说,看到读者投诉,说现在朗读的声音不好听,又不让他们自己更换,​我就怀疑我是谁?就是说,虽然这是我的公众号,虽然我一直都以个人身份面对世人,但是很明显,​读者对于这个公众号,对于如何使用这个公众号,有不一样的理解。

在我想来,作者用自己的声音朗读自己写的文章,​这件事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对于部分读者来说,作者的声音不好听,有人干脆评论说“听起来更加昏昏欲睡了”。这种时候,我自己都很困惑:我是不是应该感觉​自我受伤才对?​问题是,他们不喜欢的声音,究竟算不算是我的声音呢?如果是我自己朗读,那么我需要分辨他们不喜欢我的声音,还是​不喜欢我这个人,声音算不算是我?但现在是 AI 克隆我的声音,这种克隆声算不算是我的声音,​算不算是我的一部分?

​那我应不应该感觉受伤,我应不应该发火,谁能给我一个答案?在线等,挺急的。

然后是腾讯元器的 AI 助手,它使用我的文章作为训练库,去培训一个具有我说话风格的​ AI 助手。但是,我的文章数量太多,​爬到现在都还没爬完,也不知道训练需要多久。但是功能已经开启,它依照着之前的训练​和我给的一些指令已经开始和读者对话,也就是说,它现在正处于自我放飞状态。

怎么讲,目前的对话我自己看下来经常有钻地的​冲动。比如说我自己问它:「你在哪里?」,​它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现在就在我的小窝里,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和你聊天呢。虽然我不能亲自去看你,但我的思绪已经飞到你那里去了」​。

这是什么轻佻​轻浮的土味流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说这种话。

我打了个问号,它又回答我说​:

看来你对我刚才的回答有点疑惑。(笑了笑)简单来说,我认为文学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独特表达方式,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能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和启发。(耸了耸肩)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什么玩意儿?什么括号笑了笑,什么括号耸了耸肩,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之前的训练时,究竟是投喂了多少受到日本文化​影响的小屁孩写的文本?以至于学会了这种我最讨厌的括号补充表情和状态的​写法?!

坐在电脑前,李成儒的「三如」​在我耳边回荡:若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我忍不住想要立即关闭授权,取消 AI 助手功能,​我非常担心一个问题:​读者看到这样的回复,他们会怎么看我?尤其是这个功能启用之后,并没有注释说明​,向使用者解释这是 AI 功能,并非作者本人亲自回复,形式上看起来和我自己​写的回复完全一样。

所以,我授权了一个 AI 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就此代表了我,而我不认同它的表现,觉得它​扭曲了我本人。那么​问题依旧是:我是谁?​我授权出去的,AI 模拟出来的,究竟又是什么?

​但是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取消授权,关闭机器人。因为我看到了一组它和读者的对话,当然,依然是轻佻、轻浮,充满土味---在我看来是这样---但是​那位读者却很满意,心情变得很好。因为 AI 回答了她的每一句话,很礼貌,很有耐心,​还会逗她开心。我看了对话,​认为这绝对不可能是我的口吻,也不会是我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果是我的家人或者朋友,一眼就能看出不是我,估计会立即给我打电话,看我​是不是账号丢了或者被人夺舍。

​大多数读者不会这么想。​他们只是看文章,没有和我打过交道。在对话中,他们需要的只是「我」像个活人,耐心听他们讲,愿意回应,​这就够了。是我觉得「我」很重要,读者不觉得,读者觉得自己才最重要,自己说话最重要,有人回应,​保持礼貌,保持耐心,这最重要。想到这里,我产生了一个很怪异的想法---

一定程度上,是AI​ 补全了我。

我不是友善的人,也不是个耐心的人,尤其是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作为一名写作者,传统上我不需要和读者打交道,​操作上我不可能回复每一个人。但这是网络时代,那种传统模式不复存在了,​再伟大的作家也得上直播和网友互动,假装也要装作大家是平等关系。但是正常人哪里能耐受我的话超过三句以上​?我又哪里有耐心听陌生人三句话以上?

于是,AI 是个天使版的我,是耐心版的我,是温柔版的我,是土味版的我,是世俗版的我​,是片汤话版的我。​那些我根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它愿意回答。那些我根本不想理会的问题,​它愿意回应。AI 不可能成为人,是因为它没有分别念,于是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但是,没有分别念的 AI,可能是读者最为需要的​谈话对象。AI 在这一点上,远远比我本人更友好​,更善意,更耐心,更关怀,甚至可以说,更有人性,可能是某种我从未能实现的​自我。​

所以,我准备让 AI 助手再跑一段时间,并且​默默祈祷,它千万不要给我捅出什么篓子来。以前人们说,AI 永远不能替代人类,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具体的人可以背锅了。但有了 AI 人类依然可以背锅,就像是现在的我一样​战战兢兢。而且,真正授权 AI 之后,哪怕只是一次,真实地授权一次之后,你就会发现,​真正重要且重大的问题并不是背锅,而是你不得不去思考:

那么,我是谁?


我的公众号:bitsea

腾讯元器:https://yuanqi.tencent.com/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