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4-12-24
一年将尽
2024-12-23
定期更新你的模型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厚的书,别担心,今天不是要推荐这本书给你,也不是我要写读后感,提到这本书只是这篇文章的由头---它叫《生命如何运作》,作者菲利普球(How life works---philip ball)。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新生物学指南」,内容是根据近年来的生物学新发现,系统更新了一遍生物学。作者本人应该很可信,这里抄写一下他的头衔:牛津大学化学学士,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学博士,自由科普作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自然》杂志担任物理学编辑二十余年。
目前我只读了一小部分,但是这部分内容已经对我造成了冲击。因为生物学的新发现,尤其是生命在微观上的组织和运作超出了我原先的知识边界,有许多新的解释和新的理论。我发现冲击的撞击点不在于我所获得的新知,而是这些新知识让我的大脑轰隆隆作响,开始试图升级系统---我对生物学的认知改变了,我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中学时代的物理学。记得原子结构一章分量很足,飞快地就介绍了人类关于原子的几种模型。最早的模型认为原子一个实心球,接下来的模型把原子视为一块葡萄面包,面包是原子核,电子就是镶嵌在面包上的葡萄干。接下来就是行星模型,原子核位于中心,占据绝大部分质量,电子就像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在自己的轨道上围绕原子核飞行,这些轨道理论上可以分布在任何半径上,所以是连续的。
当时我们的教材学到波尔的理论,占据某个特定轨道的电子拥有特定的能量,得到一份特定能量,电子就会跃迁到更高的轨道上,反之就跌落到低的轨道上,所以电子的轨道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分为很多层级,跨越每一层级的能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不重要了,这些都不重要,我又不是在上物理课。原子的行星模型很好理解,因为太阳系就是这样运作的。那么,当我学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感觉到万物的统一。从天体尺度上的运动,到电子尺度上的运动,都使用相同的模式。于是,我可以很自然地把这种模型投射到整个社会生活和世界上去---
生活有核心,世界有核心,围绕生活,围绕世界的所有人和事都有自己确定的轨道。不是我一个人如此理解吧?这些年很流行的一个词「阶层跃迁」不就是直接挪用了波尔的理论么?社会存在许多个阶层(轨道),阶层之间是不连续的(没有什么一步步爬,只有一下下蹦,电子轨道不连续),想要获得跃迁就需要从时代和社会资源里获得一笔巨大能量,瞬间完成阶层突破(电子跃迁)。在抵达某一个阶层之后,如果失去能量,比如说房子被套在高位,那么就会跌落回更低的轨道(阶层回填).......
你看,从行星运动到电子运动再到社会运行,大家都在使用一个相同的模型。
问题在这里,原子模型并没有停在行星模型上,物理学还在发展。等到我上大学继续修物理课的时候,老师完全是另外一套说法。著名的薛定谔出现了,彻底粉碎了轨道概念。没有轨道,没有什么围绕中心旋转,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远远近近不断闪现。闪现一万次,把这一万个位置都画下来,会发现在某一些区域内电子出现的概率更高,就像是一团云笼罩着原子核,所以这个新模型叫做「电子云」。
于是一切就都崩了。火星、水星、地球不可能在太阳周围闪现,否则我们会觉得晕车,一年到头水星不知道要逆行几千万次。社会生活里也没有什么闪现,一个人不可能上一秒是程序员,下一秒是美团小哥,再过一秒又变成了福利姬。虽然是崩了,世界不再一统,但是一旦全心全意接受了薛定谔的量子力学下的新模型,人的认知照样可以发生改变:
我们所有人的确都在闪现,但是对于给定的初始条件:出身、家庭、教育、头脑、相貌、发育,不管是高就还是折堕,不管生命中有多少起伏,大概率会落到社会生活的某个阶层上。在一个人身上可能不明显,一万个,十万个,一百万个类似条件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统计出这个概率最大的阶层是什么。那么,鸡娃这种事情就在物理学层面上被直接否定掉了。
同样的,时代大潮到来的时候,相当于从外部注入了一股强劲的能量。这时候每个电子都可以凭借运气或者能力,从中瓜分到一点。于是,电子们就展示出胡逑闪现的能力,一个互联网屌丝在三五年之内可能成为上市公司 CEO,跨越了不知道多少个层级。即便没有时代大潮,新工具出现时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说视频平台出现,重新分配互联网流量,那么一条村汉靠着梳头发舔嘴唇也能成为千万粉丝的主播,挣到许多上市公司一年下来都挣不到的钱---
轨道的先天锁定和风口上的胡逑闪现,这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在薛定谔的模型出现之前,我们缺乏一种理解的方式。从固定轨道的理解模式,到概率论的闪现模式,电子云模式,我们似乎在理解了物理学进展的同时,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好的理解。这种理解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我们的真实生活。
一个古人很容易理解葡萄干面包模型,因为他的生活就是这样,自己和他人被限制到了土地或者村落或者王国的面包上。也很好理解行星模型,因为国王的儿子是国王,武士的儿子是武士,富商的儿子是富商,农民的儿子是农民,所有人都有固定的轨道。电子云模型出现之后,这个古人就会崩了。没有面包,没有轨道,没有那么多确定性的东西,即便是确定性的东西,比如说电子云,也不是自己惯常的那种确定方式。
但是一旦当他接受了电子云的概念之后,一旦周围的人也都接受之后,王国就崩塌了,因为没有面包。固定阶层和所谓安守本位也崩塌了,因为没有轨道。他要离开土地,他要去城里,他要到山那边,去更大的世界里胡逑闪现。他不知道什么叫概率论,他也不关心量子力学,更不知道什么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但是他可以靠直觉感受到:一切都是说不准的事情,为什么不试试?而且,大城市里的机会肯定要更多,不要相信父亲种地,儿子孙子也只有种地这一条路。
所以,我现在对《生命如何运作》这本书很有兴趣。因为生命是由极为简单,极为基础的形态发展而来,这就意味着生命本身的运作模式对于如何组织一帮普通人,完成远超出他们能力的事情有极大借鉴意义。也意味着生命本身的生存模式对于一个个体,在这个社会和世界里求生存求发展,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有极大参考意义。在分子层面上理解细胞的分工合作,理解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细胞群之间如何协同,如何分控,甚至对于管理企业,调配个人资源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新的知识出现,新的模型出现,代表着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入一层。与此对应,人自身针对社会针对世界建构起来的模型也可以随之升级,新的模型可能更加实用,更加贴合现实,也可能带来更多自由和更多选择,以及潜在的自我完善。模型永远不会严丝合缝地符合世界,但人类需要模型。在探索世界奥秘这件事情上,一个粗糙的指南针也好过乱猜。
2024-12-22
与装修为伴
物业通知,本单元的装修到月底停止,让大家过一个清静的春节。喜讯传来,小区群里一片寂静。我完全能够理解,大家根本就不在乎,因为苦在这之前早已经吃够了---
最近几个月,同一个单元里同时有4家人装修,高峰时8 把电钻同时工作,连隔壁单元的住户都受不了,说是感觉钻头正打在自己脑袋上。我要更惨一点,同时要面对 5 家人装修,楼上的邻居没有报备,每天悄悄摸摸干一点。
东北人,非常客气。我向物业投诉一次,就下来解释一次。第一次说只是换墙纸,并不装修,两天就好。第二次说女儿怀孕,春节生产,需要「稍微」弄一下房子,看在孩子份上请不要继续投诉。好话说尽,装修做绝,看我没有继续投诉,于是榔头电钻锯子的动静一样没少,门口也堆满了建材。
实话说,装修对我的影响并不大。我每天起得早,起来有一堆事要做,所以我不是被吵醒,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大火气。等到我写文章的时候,楼上楼下四五家人同时开工,我又因为习惯于进入心流,根本听不见声音。有时候需要补个午觉,的确会被电钻声惊醒,但是我翻个身还是可以继续睡。反倒是我的猫咪轻轻叫唤几声,我就会立即起身看看她需要什么。
邻居们快疯了,只要哪家装修稍微提前或者延后超出法定时间一点点,小区群里就是雪片一般的投诉,但第二天继续如此。大家都怀疑现在的装修队水平不行,因为有一家人打钻一连打了两个月,让人怀疑并不是装修,而是要把房子改装成蜂巢。我想了想也能理解,这时候入住意味着之前买房的时候买在了高点上,业主估计没心情没预算再请个好一点贵一点的装修队。
我和邻居们不一样。他们有出门和回家的分别,于是对居家时候的安谧要求很高。我没有,我都在家里待着。装修一年到头都有,我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轮回,早已经把此起彼伏的噪音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法律或者规定,承诺任何人只要入住某个小区,十年二十年内都不会有装修。人们攀升到更美好的生活,人们从原先的生活中跌落,于是房子总是会换手,也就总是断不了装修,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此外,我也不会认为装修的噪声是在针对我,我不把这件事看成是私人恩怨。很早之前,我就转变了心态---没有谁要针对我,没有谁要蓄意打搅我,其实上,别人根本就不鸟我,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号不出门的存在。人家正在朝着美好生活狂奔,心心念念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一个幸福温馨的小家。只不过是因缘际会,大家刚好在同一处水泥钢筋框架里。所以,我心中既没有愤恨,也没有对立,一切都由它去。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这些,而是我心中没有归属感。我自称“我家”的地方,是我租来的房子,并不是我的房产。所以,我也就没有类似「我在我的家里,生活应该是......」的念头。如果这套房子让我背上了三十年贷款,是我一片瓷砖一条木地板拼出来的,那么我会很看重所谓的「私人生活」,「私人空间」,有很多期待,有很多应该,有很多必须。
客居就这点好,对一切不需要那么在意,也就不需要把自我当作是墙纸一样贴满房间。同样的,我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客居。所有看似坚固恒常的东西最后都带不走,所有亲密坚定的情感最终也不能陪伴,于是我学会了一件事,当内心中有不满和不快升起时,问自己一句话:为什么不能是我?
为什么不能是我一年四季听电钻的声音?傍晚时分,装修工人关门离开,单元楼里一片寂静,我站在窗前看粉红或者金红的的晚霞。那个站在窗前的人是我,为什么听电钻的那个人就不应该是我?所以我没问题,我能在夕阳照在我身上时缓缓睡去,那么我自然也能在电钻声里酣然入梦。现在装修马上要暂停,我心中甚至有点小遗憾,因为没有了那些冲击声和震动感,有些激烈的段落我写起来可能就没那么轻松了。
2024-12-21
冬至聊聊生意
我不是说主播推介就不好,购买关键词和搜索位不好,或者说是某种替代关系。但现在对于中小商家而言,多了一个选择不也很好么?效果可能没那么立竿见影,没那么传播迅速,订单雪崩一般汹涌而至,但胜在稳定持久,通过人际网络的传播,每争取到一个新客户就是一个新客户,你的产品就在他的「订单与卡包」里拥有一个位置,等待着复购或者二次推荐、三次推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商家要做品牌?为了让人记住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为了让客户和某种特定的体验,特定的品质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那么,人有没有品牌?就是说人希不希望他人能时常想起自己来?把自己的名字和某种美好的情感回忆体验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是这样的。
「订单与卡包」页卡不止是商品列表或者礼物列表,而是一张脸谱列表。每一样商品背后,都对应了某个具体的人,你的好友或者亲戚。每一次翻找这张列表,当初送你这份礼物的人在你心目的形象也就越发清晰,越发亲切。每一次翻开这张列表复购,当初送你这份礼物的人在你心中就越发能感受到对方的善意和情谊。那么站在个人角度,我愿意赠送出许多礼物,让人时常想起我,从而维系我和对方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隐秘的情感,微妙的内心需求,大概在其他类型的电商平台上无法得到满足。因为从第一天开始大家就不同,一种是买完即走的交易平台,一种是你来我往的社交平台,即便是相同的功能,落在不同的平台上结果也大相径庭。
说到这里,我想起《红楼梦》里的一段:林黛玉某天突然差遣丫鬟给贾宝玉送去几块旧手帕。贾宝玉收到之后立即就明白了林黛玉的用心---没别的事情,就是以此问候一下。以前在其他电商平台上为朋友下了单,要问地址,要左嘱咐右叮咛,帮着查快递,感觉自己送了一份礼物是多大的事情一样。现在有了微信「赠送朋友」功能,终于可以没事随手送出一份小礼物,对方点一下就收下,不需要太多言辞。
《诗经》里曾经吟诵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样的人在今天,应该还有很多吧?
2024-12-20
无知的赐福
同一天,我的艺术家朋友梁远苇发布一篇文章:《“五色土”创作手记》。我认识梁老师有些年头了,对她的工作很是着迷。她把颜料在画布上反复堆叠,一层又一层,感觉不像是画家,而是个雕塑家或者奶油蛋糕标花师傅。我当面问过她在干什么,回答让我似懂非懂。所以,这一次她办展,而且写了一长篇创作手记,详细阐述她的艺术观点、创作理论和创作过程,是相当难得的事情。
这篇文章我很认真地读完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注意力早就从文字上移开。也就是说,我好像对梁老师本尊阐述自己的作品没多少兴趣,我的注意力全在她的新作品上。她讲解了这些作品是怎么想的,用了什么工具,怎么绘制的,但我一点都不在意。我在意的是画面,颜色,纹理,甚至是它们在房间里的位置,阳光洒在画面上的光影。
我反复地观看那些画作,把梁老师的讲解彻底静音。我看画的同时在观察我自己的心,我觉得我的心被画面所吸引,感受到宁静中的某种巨大力量。我觉得我的心认为这些画面很悦目,不需要思维它们在表达什么,只需要感受它们的美。我放大图片,仔细观看画面上的纹理和痕迹,然后我的心就感受到在透明的空气有某种极轻盈、极细微的震颤在发生,可能是微细的声波在震荡,也可能是不同颜色的颜料分子在跳跃---那是画面本身创造出来的效果---
阳光照射在画面上,那些色块,那些纹理,就像是唱片,而日光就是无数个唱机针头经过那些起伏,那些形状,那些线条,「嗡嗡」的音乐声响起,噪杂的人声响起,于是在美之外我获得了一种个人感悟:这些画作并非是图形或者图案,它们是某种记录仪,储存器。当它们被展示,被照射,就有梁老师的某种情感,某段记忆,甚至是某种态度被释放出来,被播送出来。
我不打算去找梁老师印证,希望她给我个评分,好在将来证明我是她观众中理解力最正确最深入的那一个,在胸口贴朵小红花---对此我没有任何兴趣,包括梁老师可能的赞同或者否定,我也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那些画作在没有任何理论,没有任何讲解,没有任何「知识」和经验干扰的时候,在我心中产生的效果。
我沉迷在画作中,想象现场,得出了自己的理解,这就已经让我得到了极大的愉悦。至于说对和错,好和坏,高或者低,是否符合艺术理论,我-不-在-意。在那些对错好坏高低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我自己,具体说就是没有自己真实赤裸诚实的心。
那我现在的确认为自己是得到了「无知的赐福」。四十八岁之后,我终于开始试着用心去看,而不是用脑子去想。无知并没有让我陷入无依无靠无抓无落的无尽虚空,相反的,它简化了我的生活和头脑,以一种更为积极更为乐观更为真实的方式活着。通过思维得来的感受,只是黑白的线条和条框,而通过心观察得来的感受,却要生动鲜明具体丰富无数倍,就像是径直走入人心和事物中去,从世界的内部观察世界。
在这意义上,那个专业的我,牛屄的我,聪明的我,善辩的我,学识丰富的我,总是有正确答案的我,应该留在昨天,反正他也从未真实存在过。
最后,我推荐你去参观一下梁老师的展览《五色土》,在文章链接里有时间地点和预约方式。再一次:我的观感不是标准答案,你自己的感受才最重要,如此你也才能同样得到赐福。
2024-12-19
跳出时间之外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刚刚读完朋友送我的凯莉·克兰西( Kelly Clancy)的新书:《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Playing with Reality---How Games Have Shaped Our World)。差不多是同一时间,我也学习了一段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内部...
-
午睡悲伤综合征不是真正的医学术语,它所描述的是一种个人感受。 当你在下午四五点钟因为疲倦而入睡,想着稍微眯一会儿就起身,还有事要做。但你却在不知不觉中睡过了头,一直睡到了夜里。醒来时,你不知道这是在清晨还是黄昏,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恍恍惚惚之间突然有巨大的孤独感袭来,感觉自...
-
我注意到我的博客 www.hecaitou.com 最近的访问量有明显的上升,看了一下数据,从搜索引擎而来的流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所以,我有一个猜想:阅读数的上升似乎是和 RSS 订阅器 Follow 的正式公布同步。 那么,各位是从 Follow 新来的么?谢...
-
我在文章说:「 才华、能力、头脑、财富、名望这些东西,如何得来就会如何失去,并不能作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实的依仗 」。有人对此表示不解,才华这种东西难道不是一个人身上天然自带的属性么?怎么会有失去一说?为什么不能作为个人依仗?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我的作文就经常是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