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新增一位微信好友

 


最近,我沉寂已久的微信通讯录​又新增一位好友:​元宝。
早上起来,我​直接发语音问元宝:「​今天北京什么天气?」,元宝就给我​一段天气预报。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我​转给元宝并且问:「这篇文章​大概说了点什么?有什么站不住脚的地方​?」​,元宝就给我一通分析。
还有的时候,我把群里的几个回合的聊天内容转给元宝​:「元宝,你看看,这两个人讲话云遮雾罩的,​他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你说这两人之间是不是有奸情?」,元宝就立即变身成为八卦狗头军师。
元宝不是人,元宝是腾讯 AI 大模型的名字。现在,​元宝模型提供了一个AI 机器人,也叫元宝,你可以像是加一个真实好友一样,把它添加为自己的微信好友。然后,你就可以像我现在这样和它聊天,向它提问,要求它帮自己搜索,​帮自己做分析。你​用文字就行,直接用语音也没有问题,所以​老人应该也能用。
添加元宝成为好友有点点麻烦。前面说了,元宝是腾讯的大模型名字,肯定也是团队名字,那么肯定也是​公众号名字,服务号名字。如果你在微信顶部的搜索里输入「元宝」两个字,会搜出来一堆各种元宝,而且都是来自​腾讯。所以,你得仔细一点,去找那个​名字后面写着「聊天」​两字的那个:
当然,目前可能有些人搜索不出这个元宝账号,那可能是因为这个机器人还处于灰度测试阶段,只对部分人开放(关于灰度测试,请参考历史文献《没有灰度到我》)。
能够搜索到,那就点开它,这时候还有最后一个步骤​:​根据提示,添加元宝为通讯录好友。添加完毕,你就和我一样,多了一位微信好友​。
因为添加元宝那么麻烦,所以我猜想你会和我一样出于人道关怀,直接向朋友们推送元宝的微信名片。

因为我们要行关怀之事,​所以我们应该不怕麻烦才对。以下是分享​名片的方法步骤:
1、点元宝头像​,进入对话页面。
2、点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
3、点页面最上方最左侧的元宝绿色图标,注意,必须点图标,点空白处没用,​进入元宝个人介绍页。
4、点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出现「把他推荐给朋友​」。
按照时下的说法,元宝应该是个 i 人,​为了避免发生社交,把自己的名片藏那么深。如果不是我们这样的人一 E 到底,估计都没办法​把他给介绍出去。
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后台也接入了基于腾讯元宝的腾讯元器机器人,​所以,我对两款机器人有一点点发言权。微信好友元宝的优点是回应速度快,因为是通用模型,不需要调用私人数据库,所以和真人​对话的感觉差不多。另外一个优点,我感觉是实时数据这一块做得比较好,我问它​:「《槽边往事》最新一篇文章是什么​?」​,它能立即回答出正确结果。询问它当前股价,询问​当天天气,也同样如此。
依照我的想法,微信内有一个元宝机器人作为聊天对象,作为新型搜索入口​,还是有点不够。最好能够允许在群内添加,尤其是在同学群、家族群里很需要。一旦有人转发什么传闻,什么震惊体,什么养生秘方,直接在群里呼叫一下元宝,把文章转给他再多问一句​:「元宝,​你怎么看?」​。然后,你想说的话元宝就帮你说了,然后锅也是元宝帮你背了,岂不美哉?


------







2025-04-25

因为你只知道 App

 


我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用 Sora 生成名人自拍照的方法,​然后就有读者跑来问我:为什么我下载了 Sora 的 App 之后,生成的图片​效果和你说的完全不同?
「因为你只知道 APP」,「因为你只知道 APP」,「因为你只知道 APP」。
Sora 没有 App,你得去​ OpenAI 的官方网站去使用它。不是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有对应的 App​。如果你坚持认为互联网服务=App,那么你就会下载到不知道什么鬼的山寨货,​然后肯定会要求你付费,根本逃不掉的,因为​这叫做互联网税。
对于我和我的世代而言,听到有什么互联网新服务,新产品,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浏览器或者是台式电脑浏览器,去找​对应的官方网站。因为在那个叫做「官方网站」的地方,会有产品说明,服务介绍,有的还附上媒体报道,​可以让我在最短时间内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的。
只有在我已经完全喝麻了,还吃了一板头孢的情况下,大概有可能会直接去下载 App,大概有可能会放弃警惕,终于肯同意让我的手机变成莫名其妙厂商的靶场或者沙盒,让它们的破烂在我手机里为所欲为。
我不谋求改变谁的想法,更没有勇气​去改变用户习惯。我只是想说:除了手机和 App,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个人电脑和网站,还存在着在大屏幕上进行复杂操作的可能,还存在着可以从网页跳转网页,从信息直接跳转到信息源的​浏览方式。一直到今天,它都是开放选项,任何人都可以​这么去做。
这不是什么单纯的代际差异,用户行为差异,我的朋友霍炬曾经对我​说过: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生产工具上实现平权,那就是个人电脑。然后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件事,于是在几十年后,个人电脑作为生产工具重新又变成了​程序员群体的特权---
我不知道今天为什么突然要和大家谈这个话题,可能是我憋了太久的缘故吧?也可能因为我觉得这是大家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即便很可能大家不愿意读,很可能有读者看到标题《因为你只知道 App》就觉得我太傲慢并且开始​反感,但我还是想痛痛快快说出来​:
一个公交车司机和一个​旅游巴士的司机,谁挣得多?只考虑旅游业​的平均水平,那么肯定是旅游巴士的司机挣得更多。为什么?因为公交车是公交公司的资产,司机只是个操作员,所以他拿自己的那一份工资。旅游巴士的司机通常都自己购买或者租赁巴士,购买许可证,巴士是他的生产工具,同时也是他的个人资产,所以他要拿到利润的大头。
在社会生活中,生产资料控制在谁手里这种问题轮不到大多数人来问​。​能问一句的是:生产工具在谁手里?​什么分配原则?​获取的代价是什么?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绝大多数的生产工具都有主人,​佃农甚至要向地主租用耕牛和农具,不然就只能自行手搓​几亩地,不然他就成为小自耕农了。
上世纪个人电脑出现,它背后接驳了一整个互联网世界​。在当时,个人电脑是进入这个世界的入口,也是​在这个世界里谋生的生产工具,更是前往未来的门票。拜工业文明和摩尔定律所赐,很快每个人都可以​弄到一台个人电脑,比弄到一条牛,或者一辆的士的牌照和​车贷容易多了。所以,霍炬说:个人电脑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生产工具上实现平权​。
​全新的工具,所有人从零开始。​全新的世界,所有人从登陆点开始。
今天我们所见到这个互联网世界,就是这么在几十年间,通过一台台个人电脑,一行行代码敲出来的(终端机这里不讨论)。但是大家并不在乎这种​平权的机会不是么?五六年前,程序员行业开始盛极而衰的时候,江湖才开始流行「转码​」不是么?那时候人们才发现,程序员群体变成高收入人群,编程作为一门技能是可以学习的​,想要服务于互联网世界那么就有转职的机会,不是么?
为什么程序员​收入高?因为没什么人在乎这种平权,而程序员基于工作需要,不得不使用个人电脑,不得不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平权最后就变成了特权,人均生产工具就变成了专属生产工具。与此同时,网络世界在飞速发展,那么程序员为什么不会​变成高收入人群呢?有特权,有专属生产工具,就像是在一个人人疯狂吃糖的世界里的有证有照牙医​一样,他不赚钱谁赚呢?
像我这样的人,即便不能靠编程赚钱,因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个人电脑,​于是和大多数人相比就获得了一点点优势。这种优势不单体现在能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权力上---过去四十年间,也许是人类历史上自阿基米德之后,工程师和书呆子第一次​可以改变世界,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人类社会。如今你出行的方式,社交的方式,点餐的方式,并不是由英雄、智者、长老或者政治家所设计和决定,而是工程师和书呆子在一台台个人电脑上一点点构建起来的,他们甚至重新发明了​货币。
这和传统的权力运作方式不同。古法配方我们正在见识,就在此时此刻,美国那位懂王,那位窜帝,那位在牛市和熊市之外发明出猴市之人,正在充分展示他在怎么改变世界。工程师和书呆子的世界是另外一回事,他们会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全球几十亿人在用点赞社交,在用叫车软件出行,在虚拟的无限多的柜台上凭借几张图片就下单购买......
产品和服务的另一面就是权力---有人决定你将如此生活。当整个网络世界遵守一群类似的人创造出来的规范,想法而运作时,网络世界就拥有了巨大的权力,而这种由工程师和书呆子控制的权力会溢出,​溢出到哪里去?溢出到手握相同生产工具,拥有类似想法的​其他工程师和书呆子手上去。因为他们有工具,也有想法,在互联网世界里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利用系统的力量,帮助实现​自己的想法。
什么​人设,什么风口,什么红利?​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有对工具的使用,和​对溢出权力的利用。一个人从​ 90 年代开始上网,意味着他一定会使用个人电脑,意味着这些年下来他应该在网页上阅读了数亿字的信息,意味着他重复过上​千万次特定操作。同样的是获取信息,我真想不出来,不停在一个个 App 之前切换来切换去的人,和一个电脑浏览器同时开几十个tab的人在​效率上怎么相比?
「为什么我下载的 App不对?」,​这已经是很末端的问题了,之前有整一个环节完全缺失。当一个人手里的互联网终端有且只有手机时,他就是单纯的互联网​使用者,除了网红之外,​他不能把手机作为生产工具。当一个人手里还有个人电脑时,或真或假,或多或少,他还有一点平权所带来的残留福利,他会是互联网的生产者。
我并不打算推荐或者建议没有接触过个人电脑的人现在去学习,因为历史的窗口期就是那么一瞬而已,​现在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脱封闭的 App,逃脱不了在平台上当赛博佃农的命运。而那些​幸运的少数在过去能够逃脱,那么在现在和未来同样也能做到,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他们的。​


------


2025-04-24

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

 


这两天网上有个新游戏,那就是利用 AI 生成名人合影,或者自己和名人的合影。根据网友宝玉写的提示词:

请画一张极其平凡无奇的 iPhone 自拍照,没有明确的主体或构图感,就像是随手一拍的快照。照片略带运动模糊,阳光或店内灯光不均导致轻微曝光过度。角度尴尬、构图混乱,整体呈现出一种刻意的平庸感---就像是从口袋里拿手机时不小心拍到的一张自拍。主角是【陈奕迅和谢霆锋】,【晚上】,旁边是【香港会展中心,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旁边】。

我用 Sora 也生成了一张陈奕迅和谢霆锋的​平庸自拍照:


说实话,我​个人倒是蛮喜欢这种照片的。因为明星在网上出一张照片,要经过自己的宣传团队精选精修好几轮,​很少能见到这种随手拍的风格。而生成图片的那段提示词里:平凡无奇、没有明确主题、无构图、过度曝光、平庸---我也认为它们是这个时代里极为罕有的品质。

可能所有人家里都有几本老相册,保留着胶卷时代的旧​相片。所有这些照片,都可以用「不好​」来简单形容。提示词里的那些话,套用在这些老照片上​没有任何问题。毕竟,那时候大家都是刚用上傻瓜相机,所有人都是​摄影初学者,自然也就谈不到光线、角度、构图、焦点这些​东西。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大多数​拍摄下来的照片就是废片。情侣、夫妻的照片尤其多,​所以也可以说是夫妻废片。


但是我在今天再去看这些老照片的时候,却​很感动。因为所有不专业的地方,都带着一种随意松弛的​气质。正因为它们的不准确,因为它们的主题模糊,构图破烂,​又让照片有了一种纪实摄影的力量。也就是说,美不美不重要,准确不准确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有人​决定要记录下来。那个按下快门的人,也只考虑​眼前的这一瞬,哪怕有什么人或者东西乱入​图像。

换了是今天,别说照片里有杂物,就算是在故宫那种人潮汹涌的地方拍了一张照片,有些人也要坚持把自己周围所有的人都 P 掉。别说照片虚焦,任何一张100% 对焦准确,成像清晰的照片也逃不掉后期​ PS 的命运,尤其是女孩子,照片捏脸是本能,​帮朋友一并捏了则是道义。

所有人都像明星,所有场景都像电影,所有构图都像大师,说实话,我每天在朋友圈,在网上看到的照片都让我觉得疲惫,都让我觉得紧张,因为它们都太美,太精致,太有格调,​而我一直在追问:这拍的​究竟是谁?为什么和我的​印象不一样?​这拍的究竟是哪里?为什么​和我的记忆里不一样?

技术进步让人们可以轻易可以拍摄出质量过得去的照片,网络世界让人们获得了「正确的」拍照姿势,「完美的」拍摄角度,「打卡」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生活的填空题---一切都已经规定好了,就等​把你自己填入空白处。甚至连你用什么姿势,什么角度​进入空白处,也都一并规定好了。这时候人们不像是拍大合照的时候,对摄影师的指挥产生抗拒和反感,而是自觉主动地​套进那些框框里去。这时候人们对于打卡的兴趣和在意程度,远远超过​欣赏眼前的风景、装潢、建筑。

同样的,这时候人们看到这些流水线灌装的照片​,却不会说那句:没有灵魂。

而在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里,一定会有这样的失败人物摄影作品:因为太过热切地想要捕捉拍摄对象,以至于对方的脸在画面中占据太多位置,以至于不能准确对焦面部,以至于要的太多而一样都没有表达好,以至于构图呆板画面凌乱犯尽一切摄影大忌​。


这张照片在二十年后,三十年,四十年后再来看,照片还是和当初同样烂,​一点都没有变。同样没有任何变化的,是镜头后那个拿着照相机的人,他的热切没有变,他的在乎没有变,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照片背后那种炽热的情感没有任何变化。就像是所有的公园照,永远会有一张无忧无虑,全无防备,咧开嘴笑起来的照片,而进入社会三十年之后,人才会知道这种笑其实​有多么难得,多么令人怀念。

​朋友圈里没有这样的照片,社交媒体上没有这样的照片,它们只会出现在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

或者,出现在 midjouney 生成的图片里,指定风格代码 sref 是1809476652​。​


------




2025-04-23

外卖硝烟今又起

 


小区群里每天都有​一项保留节目:外卖找主人。今天我随手点开照片一看,发现订单单号是「JD」开头---邻居们已经开始使用京东​外卖。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外卖大战了,其实我也不大理解,为什么美团、饿了么它们好容易把外卖做成一项又苦又累又麻烦据说还不赚钱的生意,依然阻挡不了京东​坚决掺一腿的决心。​有钱人的想法可能就是这样难以猜度,所以他们才会成为有钱人吧?
打仗好。邻居们说,外卖价格这一下子就​能抗焦虑了。不过这好像是外卖大战的标准操作,​只要一开战就需要上补贴,先把价格给打下来,好在原本的市场上撕个口​子。等到硝烟散去,补贴是会撤的,价格也会回调的,所以我看最近大家点得很踊跃,​哪怕京东外卖目前的服务差点意思也没问题。
除了实惠,也有娱乐项目。开战哪能不撕,​撕才是互联网的保留娱乐项目。第一场已经撕过了,我觉得双方在点数上​势均力敌:
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攻方)
与其造谣引流,不如兑现承诺(守方)
不过京东就发了一条,单篇 10 万​+。美团是个套件装,一拖二,三篇文章一共 2​5.6 万。这样看起来的话,还是美团对互联网业务的掌握更为​精专一些,微操​保持了一贯水准。
至于说这一次外卖大战结果如何,我又不是神仙,哪里知道大佬之间肉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还是突然激吻?最近这段时间的世界癫得很,​反转比短剧剧情都来的快,来得频繁。不过,我的确有两点个人猜测:
1、大佬们打来打去,无论结果是什么,大家以后点外卖只能点到​预制菜已经是定局。
京东最后兑现了自己檄文中的承诺,骑手五险一金要上,商家基本利润要保,那么我们这些点外卖的如果还要吃饱,而且价格还要能承受,​怕只有预制菜一个选项了。京东战败了,也不影响这个结论,因为打仗要消耗资源,会造成亏损,​那么就要弥补回来,于是还是预制菜的利润空间更大一些。
当然,打不打​都不影响预制菜全面到来的一天,无非是说​战争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
2、​宅生活会变得更加容易。
都盯着那点外卖,吃不饱,饿不死,所以​得想想其他进项。所以我个人猜测,大佬们这次开战不是为了区区一个外卖,还是想彻底吃掉​每个人家门口之外的所有服务。也就是说,快递、外卖这些服务还不够,最好把送菜、洗衣、遛狗、买药、送花、打酱油等等等等这些​服务都给做了。
一个人只要在大都市里生活,可以​完全不需要出门。所谓的本地生活,本地在自己家里,​剩下的事情全部都由骑手搞定。之前京东、淘宝、美团推出​半小时送达服务,我就有很强烈的预感,感觉就是巨头们现在不想让大家出门了。
我曾经在文章里说,我会花钱请外卖员​帮我扔下垃圾。当时留言区里还有人说三道四,什么职责范围,什么职业身份,什么卫生清洁,吧啦吧啦。那么多骑手要吃饭,不开拓​其他上门服务怎么活?​放心,帮忙扔垃圾我认为很快会变成固定收费服务项目。遛狗也一样,未来满小区都是穿工作制服戴头盔的​人在遛狗,至于说遛孩子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推老头老太太的轮椅下楼晒太阳,​怕也是个刚需吧?
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待在家里,他的日常生活需要家周围三公里之内的各种店铺​支持。把这里的日常运输服务彻底控制住,进而控制住城市零售业,这可能才是大佬们的​真正野望。归根到底还是想开商超,​但是这一次想从店铺到货物,柜台到店小二都换成他们的自己人,绝对不让你出门买东西,直接送货到家,于是电商啃不下来的零售​市场份额可以换一个角度啃点下来。
如果这样想,是不是感觉没事开战这件事​就显得稍微合理一些?在我设想的所有可能里,​有一种很搞笑的可能:大佬们为了让人不需要出门,如火如荼开战,结果在不知不觉之间把私家车行业​整体给干崩了?​


------






2025-04-22

中止的化石钟计划


 

我在网上看到一款化石钟。不知道是因为化石,还是那些手绘的表盘数字,总之​在看到的那一瞬间它有点打动我。我想,用天然化石做表盘,再给它安装上人工制造的时针​,这个想法诠释了时间的力量,也许很合适拿去做礼物送给朋友,好提醒他们再不请我喝酒的话,那些酒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过了保质期。
就有一个小问题,​价格。一个这样 DIY 出来的化石钟,标价人民币 2​99 元。值或者不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社会上也有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我这种人:价格从来不是问题,你觉得价格有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其实是你自己。但我是个理工科毕业生,我也去过华强北,所以我不纠结​究竟是谁的问题。
(网上的化石钟实物)
在我看来,化石钟=化石一块+钟表机芯一套+手绘表盘一套+托架​。进行拆分逐项研究之后,我​确认:
1、原来化石在中国很多地方是量产,什么三叶虫,什么鹦鹉螺,以及图片中这种狼鳍鱼,网上价格便宜量又足,就是十几块几十块的水平​:
(网店实际售卖的狼鳍鱼化石,因为是双鱼,要略贵一些)
2、作为制造业大国,钟表机芯好像整个中国东部、东南部都能生产,​便宜到几块钱一套,大多几十块一套。无非是涉及到安装在化石上,究竟是选择打孔安装的机芯,还是​免打孔直接贴上去的机芯:
(网上实际销售的免打孔钟表机芯)
3、普洱茶托架、瓷盘托架、矿石展示架,​它们在网上的价格是个位数,除非材质上要选择什么红木、鸡翅木、黑檀木​。
做完这些分析,我认为我自己就可以 DIY 一个化石​钟,总价可以控制在 100 以内。如果我不用传统的时钟,而是使用迷你电子屏幕时钟贴上去,那么成本可以控制到​ 50 以内。
然后我就正式开始执行我的化石钟计划,上网先定一块化石,准备到手之后根据尺寸、​造型、材质,决定后续买什么配件。与此同时,我也启动了我残存的情商库存,开始思考送钟这件事在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层面上是不是有哪里不大对?是不是购买​纯机械表芯?变成送表​是不是比较科学一些?以及要不要购买日晷,彻底避开「钟表」的概念,变成送晷,会不会有一种长命百岁​的美好寓意?还是说,这样一来就又落入了隔壁老王的​草原?
啊,做东西总是容易的,而人类总是好麻烦。
昨天,我定的化石到了​,一块10 厘米见方的石板,上面是一条不知道多少年以前的狼鳍鱼,可以握在手掌里​:

是 1 亿 4 千万年前,我查过​,在​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前期之间。
​之前关于这块化石,我有详细的计划,我也有很多的设想。但是,等我真正拿到手的时候,看着石头里的鱼,看着它纤细灵动的身形,想着数量大到无法想象的久远时光,想着它曾经活生生地在海里游动,突然间就觉得我的化石时钟计划有些索然无味,且轻浮无聊。
我准备给它找个架子,就那么放着。​让我们俩隔着时光的瀚海,无数个轮回,就那么相互对望。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