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小白也能用的NAS应该是这样才对

今天的标题里出现了「NAS」三个字,​估计能吓跑一半的用户。不管了,反正是周五,人的心思都不在身上​带着。
我不想解释什么是 NAS,相反的,我想​说一下我的需求:智能手机推出许多年了,我的手机相册越来越大,我的APP 也越来越多,而且每一个 App 里的资料​同样也越来越多。每次更换新手机,转移手机资料​就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即便不需要经常转移,这种照片、视频、文件的日积月累也是不可持续的。肯定有那么一天,我不得不去购买云储存服务,或者购买​最大储存量的手机。
现在还有个临时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些照片、视频拷贝在电脑或者移动硬盘上,​释放出手机储存空间来。不过这还是治标不治本,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空间不足,而且,并不方便我查阅历史照片,比如说临时需要朋友的一张黑照丑照,我总不能随时带着硬盘,随时带着电脑去​查询吧?
所以,我的现实需求是​:
1、一个大容量储存空间,​可以方便地储存和备份我的手机、电脑资料。
2、我不需要随时带着它,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在​外面也能查找上面的资料。
3、有多种储存、备份和读取方式,支持有线、WiFi、蓝牙​等等方式传输。
4、千万不要很麻烦,上手就能用,不需要专门学习如何操作。
你看,如果我不想直接使用「NAS」这个单词,那么我就必须像现在这样写那么多文字---所有这一切需求都指向了一种​硬件产品,它的名字就是:​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属存储)​。
​我有过 NAS,不单有过,还买过送过给朋友​,而且是我用下来觉得最简单的一款。送到的时候朋友很高兴,但是现在它应该在他家某个房间的角落里落灰---即便是号称最友善最简单最适合小白用户的 NAS,对于小白而言还是​太复杂,太麻烦了。我反复想过这个问题,结论是目前市面上的这些 NAS 都是针对工程师或者极客用户的,根本就没有想过需要​从民用消费级产品上重新进行设计。
这大概就是知识的诅咒吧?生产和消费 NAS 的这些人,大多能够熟练地摆弄硬件,搭建多系统,恨不得把一台 NAS 玩出微型电脑的效果来,榨干​其中任何一点硬件价值。他们对​ NAS 那一套玩法如此熟悉,以至于不知道如何照顾和满足小白用户的需求。就像是辅导一个小学生做数学题,上来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很简单,你求个积分就好」。这种话​,听得人胸闷心慌脑积水。
最近,我在国外著名众筹网站 kickstarter 看到了一个正在进行的 NAS 项目,叫做「口袋云(PocketCloud)」,​让我眼前一亮,觉得这个路数可能才是对的: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stationpc/pocketcloud
我不是让大家去参加这个众筹项目,而是说这个项目可能才是​民用级NAS 应该有的样子:
它就长这样,一个移动储存器,​再加一个底座,没了。整体大小我估计有张 A5 纸那么大,宽度不超过 20 厘米,​很小巧。上面的移动储存器里面有电池,还有一条 SSD​ 固态硬盘。出门的时候可以随身带着,就像带着一个充电宝或者是移动硬盘,你可以随时把资料备份​或者储存在上面。
回到家以后,把移动储存器插到底座上,底座内部带有另外一条 SSD,可以自动备份移动储存器里​的资料。两根 SSD 最高支持到 16T 数据存储量,但并不需要每条都满配为 8T,​用户可以自行​配置,丰俭由人。
带着移动存储器出门时,可以用 SD 卡或者 USB​ 盘直接储存数据资料:
回到家之后,插上底座二合一,又可以用 WiFi​ 无线传输备份资料。没有WiFi 的话,还可以把它当作是热点进行连接,然后同样进行无线传输。但我不清楚这是必须有底座的情况,还是​移动存储器靠自己的电池供电也能做到的事情。如果是,那么在外面的时候应该有三种方法存储备份数据。
最后,如果是在家里,那个底座还可以直接接网线进行数据传输:
我很喜欢这个产品的设计思路:不需要让小白用户去学习和认知什么是 NAS,而是利用他们都有的生活经验,说是给他们一块带底座带电池的​移动硬盘,这样理解和​接受起来就很平滑。
而最巧妙的一点,也是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则是备份数据的​异步方式。传统的 NAS 把硬盘全放在一个盒子里,盒子放在家里,出门的时候要读取资料,就通过网络连回自己家里的 NAS,从上面​读,这样的话,手机、电脑上的资料和​ NAS 上的资料是可以做到实时同步的。
但是口袋云(PocketCloud)就做得很巧妙,移动存储器上的资料和底座上的资料​并不是随时都能同步,必须回家之后插上才能完成备份和同步。巧妙之处在于,虽然不能实时同步,但是移动储存器和手机一样是随着人走,那么人的身边就总有最新的一份储存​,可以随时用,并不需要​调取家里底座上的资料。无需网络远程访问自己家的内网,​那么速度更快,而且也更安全。这样的 NAS 可能算不上是「私有云」,不能随时随地私家云上存储读取,​但这重要吗?
现在这款口袋云还没有实际生产出来,但是我猜测按照团队目前的介绍,用起来体验应该和一块移动硬盘差别不大,​没有多少学习成本,最多就是安装个 App,剩下的部分​应该都是在小白用户无感之中自动完成。
这个产品方案​可能最大的问题是价格。一套不包含 SSD 固态硬盘的裸机,报价428 美金,众筹价2​89 美金,这就是两三千人民币了。然后一条 1T 的 SSD 是六七百,2T 要过千,8T 一条现在的价格要 7​000 多。也就是说,满配​要人民币两万。这个价格如果是买群晖,可以配到 8 块 8​TB 的硬盘。
为了便携和移动而使用 SSD 固态硬盘​,价格就立即上去了,而且还存在散热和损毁的​潜在问题。不过,私人家用大概也不需要 16T 的满配。只是说即便是选用 2T+8T 的方案,大概率​还是要过一万,机器本身再便宜也多大用,​贵的是 SSD。
不过,​这个产品思路还是很有启发:2 合一的 NAS,一块移动使用,一块居家使用,两者合一同步数据,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想法。工程师和极客肯定不够用,也没有太多可以玩的地方,反正他们有专业 NAS 可以去折腾。而对于小白用户来说,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更为合理,​也更为简单。
重点在于厂商​有这样的思路,创造出这样的产品,而不是继续专业人士的思路来做民用级产品。如果大厂也能那么考虑一下,也许​愿意用 NAS 的人会更多一些。最后,我查了一下口袋云的团队,发现都是中国人,来自广东佛山​,伟大的电子城。​团队的名字叫做Firefly」,萤火。嗯,《最后的生还者》......


------


2025-04-03

浪一样的世界

 


(此处应该有音乐,吉他曲<june's lullaby>,演奏者:Harvery Alexi. 许多读者要求我介绍音乐,这一曲只有部分非当红国内音乐网站收录,但在 Apple Music、Spotify 或者Tidal都可以找到。很奇怪,它听起来很像是一首中国歌曲)

改变世界,这句话之前总是听企业家在发布会上说,听多了就像是「狼来了」的故事,他们的产品是发布了,但是世界没有任何改变,除了顾客银行户头上的数字。

世界真正发生改变的时候,会是在今天这个平淡的四月早晨,我一觉睡起来发现川普开始对全球征关税。真正有能力改变世界的是政治家,围着世界绕圈圈,心心念念从哪里下一扳手的还是政治家。在上个世纪,他们发动了两场世界大战,葬送了几千万人口,为的就是移动一下国境的界桩。

这一次的理由又是什么?哪里才会是尽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一件事,这个世界并非是我先前感觉中那样稳定坚固。它像是海浪一样不断起伏汹涌,只是一次起伏之间的时间太长,一个普通人的寿命全程和这段时间相比实在是太过短暂。

于是,在世界发生浪涌的时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起飞,而且会向上,继续向上,无尽的金色的日子。在一浪过去,下一浪尚未到来的时候,人的感觉则像是永恒的平静幸福,世界会那么风平浪静地持续继续运转下去,一切人和事各安其位,甚至感觉自己已经洞察了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然后现在这一刻到来,大浪扑面而来,把一切砸向海床。

我肯定不是第一个有如此感受的人,更多人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过去的几十年前,大家只是幸运地处在了全球风平浪静的好时光。它不是从来如此,未来也未必延续。转瞬之间,一切都可能改变,世界会变得极度陌生,每个人都不得不去学习如何在变化后的世界里生活。以及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改换自己面对世界时候的心态。

预言家说归说,人们听归听,多少有些不以为然。所以,当所有变化的征兆前后出现时,人们安慰自己说,那是暂时的,那是偶然的,一切很快都会回归正轨。但是很快,人们就得在水底吐着泡泡说这些话了。

所以,如果这个世界就是浪催的,靠不断的浪涌自我更新,那么就不应该有「世界就是如此,并且将一直如此」的想法。两次浪涌之间的风平浪静期可能也有个几十年,在这期间的一切营建都基于世界不变的假设,但那只是个假设而已。如果假设不成立呢?如果远处海面的一抹白线来到近前,却发现是海啸形成的水墙呢?

没有人拥有关于未来的确定答案,每个人都在猜测。这里没有多少关于事实的部分,更多的是内心感受。基于某种对于世界的特定看法或者假设,做出某些预测,那么,当世界的发展变化和预测相吻合,证明假设可能正确的时候,无论大风大浪还是风平浪静,人都会感觉安定快乐一些。如果预测想法,那么人要么觉得面对世界时很挫败,要么觉得世界无法理喻,总在针对自己,否定自己,对抗自己,因此不会觉得快乐。

那么我现在选择相信这个世界就是由浪构成,有时候大浪有利于自己,有时候大浪不利于自己,但是这世界总归是要起浪的,浪头来取个人决定不了,也改变不了。根据这样的想法,我个人倒是因此而觉得很释然。因为个人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诸如营建的压力、成就的压力、争上游的压力,都基于风平浪静的假设。在美好宁静的小世界里,大家要三十而立,要成家立业,要出人头地,要力争上游。如果不是呢?

如果这个世界总是会有人拿着扳手前来,总是会过段时间就搅得天翻地覆,这些小游戏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在阳台上种一小盆花反而要更重要一些,就像是我的小舢板上的压舱物,茫茫海面上的一处小风景。也就是说,我的个人感受要更为重要一些。人的寿数不能和波浪的波长比,赶上波峰还是波谷全都是运气,所以不能寄望于自己总身处波峰,也不能幻想可以逃脱谷底。

在人有限的一生中,身处一个复杂多变、无有定数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生命本身,它经历多少,感受多少,是否因此而变得丰富充盈起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一生就值得过活。赢多少输多少则不是,那不真的属于自己,一次浪涌的起伏而已,立地可成,但是又转眼成空。

这种感觉很是奇妙。每个人每天之中都有无数细小的烦恼,也有许多自认为的​惊天烦恼。然而,在真正的大浪袭来之时,当海水从天而降让一切大大小小的烦恼都显得无足轻重时,人反而突然得到了内心的清凉。

在这个平淡无奇的四月上午,我想起了自己很久之前写过的一段话:

就像你在旷野里遇见暴雨,跑还是躲都没用,那就淋着,顺手搓搓泥,权当是洗澡。想着这样的事情,过去之后怕未必还能遇见,就搓得更起劲了。然而这时候开始打雷,你是周围唯一的凸出物,所以你只能俯身趴在泥浆里。泥浆灌满你一身的瞬间,你突然觉得解脱,内心竟然快乐了起来」。

请浪起来吧!



------



2025-04-02

倦怠期

 


我已经在家跑了几个月的原地超慢跑,上周却毫无征兆地进入了倦怠期。​没有任何理由,就是突然不想跑。是​有什么事情要忙吗?并没有,​能推的事情我都推掉了,反正人们默认我是个忙人。是内心遭受了什么​打击吗?也没有,生活并没有任何变化,只是那个想要起身跑步的心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见了。
​很快,我就确认了自己进入了倦怠期。「每天在同一个时间,在同一个地方,按照同一个姿势跑一小时,这件事不有意思,不想干了」,​大脑这么告诉我。沟通的技巧第一条教育我​:不要用反问的方式​作为第一句回应。所以,那句「那你觉得咋个才会有意思​?」​我就没有说出口。因为肯定会有一句「咋个都没得意思​」在前面等着我。​
好吧,不讨论,暂时搁置问题。
以前跑步的时候,每天都要计划时间,究竟是早晨起床之后跑一小时呢,还是下午​晒着太阳跑一小时?如果时间都不许可,为了不影响睡眠,​怎么样才能在晚上 8 点之后抽出一个小时来跑?倦怠期里这些问题不复存在,​但我的时间也并没有因此而多出来,因为「什么都不想干」​这件事情本身很占用时间,我可以随随便便什么都不干就过去了​两三个小时。
「什么都不想干」变成了新的个人状态,都不需要费任何气力​就能轻松维持。与此同时,任何打搅、妨碍这种状态的事情,​都变得令我厌烦。吃饭,很烦。睡觉,很烦。扔垃圾,很烦。刷牙洗脸,很烦。微信新消息,很烦。果然是世界上没有轻松容易的事情,就算是想专心致志地倦怠​一下都很困难,没多久就会被打断。
但我并不感觉焦虑或者恐慌,从未产生过「这么下去怎么得了​」一类的念头。​在那么多年里,倦怠期不期而至降临到我身上很多次。经验告诉我说,如果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种异常状态,如果我因此而产生焦虑和不安​,那么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倦怠期延长。
对于倦怠期我有一个猜测,它相当于​身心为了恢复而做的主动休眠。它们需要休息够一定时间才能恢复状态,在这个过程里如果我去反复试图唤起,只会让休眠状态变得更长更深。
我去看了一些书,听了一些音乐,刷了一些购物直播,顺手买了一堆单价不超过 9​ 块钱的东西,然后心态上就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每天打开 App不断查看快递进度,越来越期待​包裹的到来。要说 9.9 元500 张的草稿纸​有多值得期待?3 块钱不到的一根的软头笔有多值得期待​?在商店里看到肯定不行,但是如果放在纸箱里,包上塑料气泡膜,从千里之外送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任何快递包裹都天然具有盲盒属性,哪怕预先知道​里面是什么都不能影响这一点。
在倦怠期发生的所有无聊行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桩是我买了两​个宜家的小蜡烛台。距离我家不到 3 公里就有一处宜家,但是我在网上下订单,去找了一家「宜家代购​」---全国很多地方没有宜家,需要类似的代购服务。那个商家是在西安还是西宁一类的地方,他们去本地宜家​买来,然后再千里迢迢花两三天快递给我。点亮蜡烛之后有什么不同吗?没有,​但是等待的那几天要​充实很多,仿佛生活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外地来的烛台好点亮。
不过,虽然是决定了搁置问题,但是我也并没有让倦怠扩大化的打算。这里存在一个交易:觉得跑步不有意思不想跑了,没问题,但是其它事情​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比如说我每天还是要更新,​并不受倦怠的影响。倦怠的范围只局限在超慢跑一件事情上,用原本跑步的时间去​躺平。然后,切忌在我开包裹的时候打搅我,再说什么「不有意思​」、「廉价破烂」一类的话。我不催你跑,你也别来​败坏我性质,不然一翻两瞪眼,大家谁都别想好过。
就这样晃荡了三四天,​我感觉自己又可以跑了。于是换上吸汗衫去跑了一下,果然脚步轻盈,呼吸平稳。几天没跑之后重新再动起来,​反而有了一种莫名的兴奋,甚至都不​大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一小时十五分很快就过去​。就像是外出旅行了一趟终于回到家,旅行之前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回家之后却觉得无比安宁幸福。家还是那个同样的家,但是心态​前后却完全不一样。
我猜,每个人都会遇见自己的倦怠期吧?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吧?那你现在又多了 9 块 9 包邮​的这一种。


------



2025-03-31

介绍一下我的新头像

 


继汉尼拔医生、齐木楠雄之后,昨天我已经启用我的​第三套网络头像。一套两枚,一枚打算用于我的朋友圈,一枚已经用于​网络世界。
用于朋友圈的头像是「揪心版」​,T 恤配字​为: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用于网络世界的头像是「杠精版」​, T 恤配字为:与其反思自己,不如​指责别人。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确有这两件 T 恤​,之前我已经在文章中介绍过​。然后这两枚头像背后的确存在一张我的真人照片,当然,​做了一些技术处理。首先我使用ChatGPT o4 去掉了所有头发和胡子,接着再让它把照片转换为吉​卜力工作室风格的动漫形象。最后,因为我只有一张照片,但是有两件 T 恤,所以我不得不让ChatGPT o4 再去修改了一下​衣服上的字。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左手腕上并没有手串,而是完整的一条 108​ 念珠。但可能是因为吉卜力风格比较环保,所以给我换成了​手串。我右手中指上也没有金戒指,那是一个黄色的计数器,作为退役空中乘务员,保留了用计数器清点人数的职业习惯​应该很合理吧?
总体上来说,这两枚头像比我本人更为年轻、整洁且英俊,并且带有一种莫名的慈祥感。我个人很满意,它们解决了我长期盗用电影动漫人物形象的潜在风险,又满足了我不愿意出镜的真实需求​,更能够表达出我儒雅随和的精神气质,感谢宫崎骏,感谢吉卜力工作室,感谢 openAI,​感谢 AI 时代!​此外,还请宫老爷子不要生气,正所谓「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不在挂印,而在回头​」​。
此外,我知道这两天很多人在尝试使用 ChatGPT o4 把图片重绘为吉卜力工作室风格,但是结果很玄学,有些时候无论你是付费用户还是免费用户,系统就是不​同意生成。这里我提供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把你的指令翻译为中英日法德之外的语言,再用这种小语种语言直接命令 ChatGPT,可能有奇效。
​另外一个方法是和 ChatGPT 商量着来,我就是先上传一张图,然后问它:「如果上图是由吉卜力工作室来绘制,看起来应该会是怎样的?」那么,ChatGPT 就会让我看到会是怎样的效果,你现在也同样看到了是怎样的效果。
一点个人经验:对 AI 最好客客气气的,​凡事商量着来,不要颐指气使​,​蛮横强硬。AI 说不行的同时,往往在回答中给出了关于如何绕路的提示。说话听音,注意保持情商在线,​别用对待仆役的态度对待 AI,否则 AI 给了你线索你也看不见,只能看见「不可以」​三个字。
最后,我当然不止生成了两张图片。目前我最喜欢的一张头像是冬夜里围着酱红色毯子,哆里哆嗦​坐在户外的照片。因为身上是毯子,没有​任何中文字,也就没有任何表达,这样就显得不是那么粗鄙。现在,请您欣赏这张《交相辉映​》:


------





2025-03-30

入门算成功的一半


互联网上获取一切资讯都很便利,但是也存在一种危害,那就是如果你想学什么东西,太容易得到所有相关知识,从入门到进阶,从进阶到资深,​全都可以随手拿到。不单你可以拿到,还早有人很贴心地帮你做好了总结分析,帮你降低理解难度,让你可以一开始就可以接触到极深处,更让你觉得自己已经「懂了​」。
​这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不一样。师傅带徒弟永远不可能一上来就让徒弟看到技能和知识的全貌,师傅总是会极为严格地控制徒弟现阶段所能接触到的知识内容,入门就看就学就练入门知识,什么时候判断徒弟纯熟掌握了,那么就再给出多一点点,​不要陡然爬坡,但也不至于让徒弟学起来太过轻松。于是,那么一点点再一点点,徒弟通过严格受限的知识传授,一步步爬​上顶峰。
我自己通过实践,觉得后一种模式更好。因为所知有限,所以人的心思就不会乱,随时​从一处跳到另外一处,自己产生出种种想法。这样点滴积累的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可以让​入门这件事发生,而入门是成功的一半。
入门的意思不单是掌握最基础的部分,还意味着已经通过训练养成了良好的理解和实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会贯彻始终。而前一种方法不存在入门,因为上来就可以看到全貌,人就在不同的层次上反复横跳,所以,它只有陌生和熟悉的区别,从全无到全有只在一瞬间,然后就只有提升熟悉程度​一件事。反反复复横跳,每天东学一点,西练一点,最终​混成全熟,​但如果个人不算是很聪颖,那么可能要花费更多时间。
用写作来举例好了,网上这个写作训练营,那个大师写作手册​,随手就可以搜出来一堆。人们看完这一堆,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懂了,然后自己上手去写一篇,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写不出来。​所以,我这里几乎每天都会有读者留言,问我如何写作。
对此,我有些时候回答,有些时候完全无视。有人觉得我在摆谱,也有人觉得我喜怒无常,行为难以预测。不是这样的,我也有我答读者问的​标准。​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我会优先回答?
---首先是​词语。如果一个人留言时使用的词语准确​,那么我就觉得这个人是可以沟通的,因为他使用中文时有良好的基础。相反,喜欢加上各种表情符,各种网络当下流行语,乱七八糟使用标点符号乃至根本不用标点符号的人,​我看了都懒得回。以这样的方式使用中文,还问什么写作​呢?​大家没有沟通的基础。
​---然后是句子。如果一个人留言时能够写出结构完整,表达顺畅的句子,那么我会很​愿意仔细阅读他的留言内容。能够写出这样的句子,在人群里也属于凤毛麟角,说明在写之前自己已经想清楚要说什么,而且刚好有足够的技能​把意思顺畅地表达出来。人更愿意和那些能把话说明白的人沟通,​这是个常识。
​---最后是段落。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在讲述的时候都会带有某种个人色彩,如同​隔着文字能看到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而要塑造出这种个性来,他就需要在一段话里安排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转折,如何铺垫,如何​上下关联。看一个人写一段话,大略就能猜到他写出一篇文章会是怎样的​效果。在段落这个局部里,同样能看出一个人的思考方式。一般来说,有个人想法才会有​文字性格,有文字性格才值得他人阅读。
我的这种标准是基于一种个人判断: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标点符号,不能很好地对待中文单词,​那他就不可能写出什么好的句子。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处理句子,准确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就不可能写出什么好的段落。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处理段落,说明想法混乱且不稳定,那么学更多写作技巧只会是麻烦,​不大可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你回答他什么,​都是错的,也有无用,完全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写到这里,我都没有讨论过什么文笔、立意、结构一类的​概念,而只是在讨论最基本的标点、​词语、句子、段落。没错,它们都是写作最基本的部分,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教的就是​这些东西。然而,大多数人却不能熟练掌握,也就是说,他们并未入门,却觉得有什么技巧性的、​系统性的东西,可以陡然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一大截。马步不愿意扎,却到处找轻功秘笈,那​怎么可能飞檐走壁得起来?
先是用对标点符号,然后是选对词语,再然后是写对句子,最后是写好段落,这里头的原则都是一致的,对于写作的理解也是一致的,能持续稳定地做到​这几件事,就算是已经入门。这时候再去看写作教程,写作书籍,也才谈得上正确理解​,也才有希望学习其中的技巧。这时候尝试去写作,从记叙文开始,也才有可能完成全篇,而且多半写出来的文章本身​也过得去。
而在其后的学习中,入门时候的经验和习惯也将继续维持下去,不会出现更高的原则,更高的规矩会去把它们给「覆盖」掉,​让人去接受一套新的标准。​所以我说,入门算是成功的一半。能入门,在任何领域内怕是都能刷掉一大半的人​,这也是很多​资深人士终生维持基础训练的原因。有进阶的技能,有更深奥的理论,但是基础训练让人​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一切都需要从这里出发。
互联网上一切随手可得,​我现在认为不是什么好事。它让人轻易地跳过入门这一步,直接奔向​后续的进阶和高阶知识,但是对应的​基础训练,基础经验并没有同步产生,于是空有一堆概念和知识,个人却无以为继。那句著名的「从入门到放弃」,应该说的就是这回事。而所谓「知识的诅咒」,一方面是在讲入门之后就忘却了入门时候的心,一方面也是在讲知道得越多,对于实践的​妨碍反而会越大。
认认真真去入门,这才是一切的开始。


------





2025-03-29

我家的狗不咬人

 

观察人们​对宠物的态度会很有意思。比如说我经常听到狗主人的一句话​:「我家的狗不咬人」,这句话我半个字都不相信,因为它证明不了任何事情,而且在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那条狗一定没有​牵绳。
不牵绳而宣称狗的安全可靠,意思是宠物主人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志要高于其它人的安全考虑,那么大家最好是接受或者忍受这种不平等,否则的话,都已经解释过了你们还不信,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许多人都拥有同样的逻辑。私底下,关起门来,他们都是一等一的好人,​对家庭成员而言尤其如此。但是,只要走出门,进入公共空间,那么公共空间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项可以随意入侵、侵占、摆弄的​免费资源。放开绳子让狗获得全然的自由,哪怕这种自由的代价是其他人的恐慌乃至伤害也无所谓,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类似的,还有在楼道公共空间里摆放私物,随意停放车辆、窃取单位公共冰箱里的食物和饮料等等​现象。我到今天都还记得我在​第一家单位上班时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我们要值夜班,于是就有一间休息室。休息室里有一排储物柜,然而储物柜总是不足,员工总是抱怨没有地方​放置杯子和洗漱用品。于是,大家就开始怀疑有人占用了多个储物柜。最后,我们不得不发起了一次临检,所有人都在的时候,把所有柜子全部打开,每个人上去认领,大家​当面做见证。
最精彩的一幕和储物柜归属没有关系,而是我们拉开一个柜子的时候,里面的卷筒卫生纸像雪崩一样​塌下来。这时候大家才想起,的确很多人都曾经投诉洗手间里经常没有卷筒纸,有两位保洁阿姨不断补充也依然不行。
每次去公共洗手间的时候,都要采摘一卷纸回来,然后放在私人的储物柜里,哪怕卷筒纸多到能把自己痔疮都擦平都还不能收手,那我就觉得这样的人是把家门之外的世界当作了自己的猎场,​不顺手薅一点什么回来这一天就算是白过了。
不牵绳的狗主人和​卷筒纸采集者在我看来都是一类人。他们不承认存在什么公共生活,也不承认有什么公共空间,只存在可以占便宜的免费资源。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几乎是无敌的,就像是那句「我家的狗不咬人」​总是那么理直气壮一样。于是,也就​真的没有什么公共生活。第一条不牵绳的狗在小区里纵横,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牵了,​否则有失公平。第一个人往自己的储物柜里拿卷筒纸,结果就是大家都得拿,因为不拿很可能意味着​得蹲半小时等着自然风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忽略公众生活,公共空间,每个人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是竞争和敌对关系,很容易爆发冲突。「你的狗为什么不牵绳」,「你为什么要在电梯里抽烟」,​大家并没有共识,而有共识的人最终只能选择退却,因为不尊重共识的人并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相反,他们活得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而且态度强硬。
有时候我都忍不住想要养三四条猛犬,这样我下楼去到小区院子里的时候,​整个院子都是我的,所有人都要退让,除非有谁养了五六条猛犬。解决类似的问题的方法似乎总是这样:​如果院子里有一只不牵绳的狗,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弄一千条狗来散养,牵绳一下子就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了。届时,大家也才会终于听不下去「我家的狗不咬人​」这句话。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