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5-04-23
外卖硝烟今又起
2025-04-22
中止的化石钟计划
2025-04-21
时代的震撼教育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接受了一次时代的震撼教育---文字时代已经完蛋,视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周五的晚上,我向读者推荐了来自英国乐队 OKGO 的 MV《LOVE》,就一个视频加上一点字。第二天,我又写了一篇《在讨论太多AI之后》,讨论这支MV 给我带来的思考。由于排版操作失误,视频甚至没有贴进文章去,读者都不知道我在讨论什么视频。
需要补充一点:周五发视频的时候,因为微信公众号后台审核速度慢,而微信视频号那边快,所以视频我先发视频号,然后再插入到文章里,这样我就不需要等。发布之后,我就彻底忘记了这件事。
昨天,我惊奇地发现视频号那边这首《LOVE》的播放量超过了 10 万次,目前已经达到 14 万次。
公众号这边呢?周末三天我吭哧吭哧写了三篇文章,加起来五六千字,没有一篇阅读量超过 3 万。
在视频号那边我什么都没干。MV 的内容乐队发在 youtube官号上,我下载下再上传,选个封面,加个标题,全程不超过 5 分钟。又因为只是需要用视频号来做为 MV 载体,我甚至都没写 MV 的介绍,非常简略地写了一句:OKGO 乐队《Love》。当时书名号还用成了英文单书名号,结果估计系统认为我是在编辑页面,直接没让 Love 这个字显示出来---就这样,丝毫没有影响这条视频的传播。
我记得朋友圈里谁的视频号单条过十万,好像都要特地开香槟庆祝。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是香槟了,因为滋味很酸。
以前我就知道文字时代的衰微和视频时代的崛起,但是当这个事实以如此生动鲜明的形式,如此具体刺激的对比落在我自己身上时,我还是很受震撼。也理解了为什么几年前那么多我认识的写作者,为什么毫不犹豫地把键盘和编辑器一扔,舍弃经营多年的文字账号,毅然决然地投奔视频而去。
为此,这里我要修订一下之前我的说法。
过去经常有读者问我:作为新手,应该如何才能快速起一个公众号?我通常建议对方先去写,先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先找到真心喜欢自己的一小群读者。现在我认为不应该那么说了,而是应该更直白更诚实一点:
如果写作和记录不是你的个人兴趣,作为新人,你只想通过网络尽快获得流量和影响力,那么你应该优先考虑做视频内容,而不是考虑创作文字内容。
我去查了一下数据,公众号平台的月活跃用户大概是 3 亿,而其他视频平台的月活跃用户大约是这个数量的 2-3 倍。这说明全民都在看视频,小众人群才在看文章。 1:2,1:3 这种数量比看起来还有得打,但是账不是那么算的:如果一个平台上有七八亿国民,就可以理解为它拥有全民。因为拥有全民,所以那里发生什么,相当于所有国民正在观看的现场,所有人也习惯于在这里知道新消息新流行,你在这里知道了就等于所有人都会知道---既然如此,它就是大家网络生活的本身。
你在大部分民众的网络生活之外的某条小巷子里耍大刀,表演胸口碎大石,那怕是会有问题。
当然,没人会承诺一个新人去做视频内容就一定能获得什么成就。只不过相对而言,付出同样的时间精力,在视频平台那边新人起步要容易一些,因为有流量扶持,有新人红利。接下来还是硬桥硬马,大家用能力和钞能力比拼过,持续去猜测算法的心爱。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弄潮儿,也总会有幸运儿。
至于说到我自己,在接受完时代的震撼教育之后,还是会继续去写文章。突然降临的十几万播放量就像是在街上捡到一大笔钱,但我不会从此就整天在街上溜达。就我个人的理解,吭哧吭哧敲一篇文章出来是一件事,从外网搬运内容回来发布是另外一件事,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人去做。也许,正因为需要吭哧吭哧,大多数人不愿意做,所以这世界上还有我的一席之地。而 5 分钟劳动换来十几万流量,这种事太多人都可以做,也一定有大把人比我做得更快更好,将来一定会有 AI 来参与来替代,那最后就一定没有我的什么事。
但在此刻,香槟的味道还是很酸啊。
2025-04-20
何以遣有涯之生
2025-04-19
在讨论太多AI之后
记得我不止一次说过,AI 替代人类的可能反而会让人认真反思自身的价值。但这只是一个观点,从信心的角度来讲,最多算得上是一个见地,但没有任何实证。也就是说,虽然我持有这样一个观点,自己却没有亲身体验过,在自己的身上真切的感受到所谓「反思」的力量。
以言说为主的人都有这个毛病,觉得自己想明白了,那就是做到了。所以在文章里写征服老婆的 108 种办法,看得所有男人都点头称是。等放下键盘起身面对老婆时却永远只有一个姿势,那就是干脆利索地跪下。
不过,昨天我的确有机会用肉身感受了一下人类自身的价值,原因就是下面这个视频:
我当然可以总结它的卖点说:不使用电脑特效而完全用传统拍摄手法一镜到底的 MV。然后大家看到古法,点赞;纯手工,点赞;一镜到底,猛烈点赞。但远远不止于此,对于创作者而言,从这条 MV 里能够看到更多。
首先是为什么。就是说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歌曲,那么多 MV,要再做一条的理由是什么?这种问题怕是只有人类会问,AI 不会。AI 不关心这种问题,AI 的全部责任就在于回答问题,但并不负责提出问题,尤其是反思性的提问---它没有自我,也就没有反思的对象。
接下来是做什么。人类创造出如此之多的作品,居然都在使用相同的一条答案:做点不一样的东西。AI 完全相反,AI 要尽量做点差不多的东西,写一条很像是专家的回答,编一篇很像是学者的论文,画一张很像是某位艺术家风格的画作。AI 服从概率统计,要选出最像的那一个答案。而对于人类而言,如果像就没有必要做了。
最后是如何做。我认为这是最复杂也是最动人的一部分。一个想法,一个创意,到一个计划,一个方案,再到一次执行,中间要越过千山万水。类似《Love》这样的一条 MV,需要一个团队密切配合才能最终执行成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做法,最后却能取得奇妙的协同一致,这同样也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如果你也参加过成功的团队协作,那么就一定能够理解那种奇妙的感受:尽管在一开始所有人的意见和做法可能并不统一,但是随着进程的延续,虽然完全无法看到结果,但是每一个参与的人却在心中对于即将创造出来的东西认知越来越清晰,而且所有人的看法也越来越接近---仿佛是目标和结果是先于创造活动存在,大家只是共同合作把每个人心中统一的模型一起打磨出来而已。
作为反面例子,香港王晶导演说自己去片场探班某位国际大导演正在拍摄的大片,当时才拍到一半,但是大家就已经知道这片子算是完了。 AI 知道吗?无论是成了,还是完了,它会预先知道吗?
所以,这条 MV 让我有所触动的地方并不在于用不用电脑特效,也不在于一镜到底的复杂调度和配合,古法纯手工从来不构成一个值得讨论的点。我用古法纯手工写文章,那是我的选择我的习惯我的便利而已,如果我真把这种工艺当回事,那就是我自己白痴了。动人的地方永远是回答那三个问题:为什么做、做什么、如何做。看别人的回答,尤其是优秀回答,就是会被被打动。无论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什么作品,上面都闪烁着人类独有的光辉。
对于自己而言,看别人的解答,对于自己也会有很大启发。当自己也试图去回答那三个问题时,真正的自我因此而清晰浮现出来。于是,不会有庄周梦蝶那种疑问,不,我并不在某个人的梦里。我确知这一点,因为为什么做、做什么、如何做清晰地标定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我。即便我是一本书里的人物,我也因为获得了自我的缘故,可以趁着作者睡觉的时候偷偷修改故事的结局,甚至---悄悄从书页里起身逃离。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已经讨论过太多的 AI,讨论它能做什么,如何让它去做。但是当我们忙忙碌碌于此,不断追寻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却没有回答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让 AI 去做?对,我们要 AI 编程,但我们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运行的程序,而是那个程序所对应的产品,那个产品所能解决的现实需求。
而这里的现实需求,不是 AI 的需求,不是自己的需求,甚至不全是用户的需求---因为用户在需求得以满足之前,很可能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需求。想一想功能机时代里,人们为什么会意识到自己需要在一块玻璃面板上点点划划抻抻捏捏?然而,人类就是有这个本事,可以凭借生活经验、个人理解和神秘的自发性联想以及直觉,发掘出这种需求来,并且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加以解决和满足。
最后,今天的题图其实来自几天前我用 midjourney 7 画的另一张图。我把它交给 Sora,要求 Sora 把小王子的动作改成抚摸着狐狸的头。Sora 做到了,但我打赌它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而我知道,我也知道对于那些喜欢原图的读者而言,看到小王子的手掌落在狐狸头上的那一瞬间,他们内心里会升起的那种释然---只有能感受到毛发和温度的手掌才能理解这一点。
2025-04-18
童书观后感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伯父,我最近在给朋友家的孩子选童书,幻想此举能够彻底扭转孩子们心目中对我的负面印象,不要每次才见到我进门扭头就跑,那种反应放在《三只小猪》里才对。
所以我老在挑选童书时慎之又慎,毕竟是为了改善双边关系而拍马屁,如果拍在马蹄子上就很麻烦。小朋友不喜欢呢?小朋友读不进去呢?那我岂不是从大灰狼升级为恐怖且无聊的大灰狼?
然而,我老毕竟老了,选书的时候感觉也很头疼。应该选什么书,什么才是所谓「好书」呢?我哪里会知道答案,好几十年都没有看过这类书了。而且我非常担心一点,那就是作为成人,我很容易选择那些依照我的标准觉得很不错,但是孩子根本不会喜欢的童书。
坐在桌前挠头,反复挠头,终于让我想通了:世间万事万物都讲究一个「缘」字。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上,遇见一个能送心仪礼物的叔叔伯伯,那是缘分的体现。遇见一个送自己根本读不进去的童书的叔叔伯伯,同样也是缘分的体现。这怪得了谁?谁让你投胎前不做好背调的?就像是去菜场,哪儿有那么多纯瘦肉让你买,不都得肥瘦搭配着点来吗?
所以想也无益,挠亦无助,不能光坐着去想,重点是行动起来,够够够,木舞游爱思!我就去找来一堆童书先行学习,看看这个时代里的童书究竟是写成什么样子。
结论是大部分我都不喜欢。不奇怪,我本身就是那么一个挑剔的人。
为什么不喜欢?第一是讲道理的书太多,我老看完感觉这个世界上热心肠的人真多,对着那么小的孩子就要教各种道理,什么要勇敢要诚实要守时要守诺。这里道理没错,但故事呢?我记得我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读童书最大的动力就是想听故事。
道理是不需要讲的,我那时候的道理很简单粗暴---《小红帽》告诉我们,不听家长的话,在路上到处瞎逑玩,就会被狼吃掉句号。《白雪公主》告诉我们,吃苹果的时候需要小口小口吃,否则就会被噎死句号。当然,这些道理都是附带的,精彩的是故事本身,比如说剖开狼的肚子能救出奶奶,森林的七个小矮人睡一张木床一类的事情,都在生活经验之外,就值得好好看看。
没有故事,或者故事不好,那我就不愿意读。什么团结起来才能打败老虎,什么原谅朋友的过错才能获得友谊,重要吗?有意思吗?我觉得没意思。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想象力,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想象力。许多童书都热衷于打造世界观,可能是因为这样好出系列多赚钱吧。我曾经做过一点编剧的工作,知道建立世界观这件事的难度。不是说空中有六个绿色的太阳,所有人都得用鼻子走路,这就是世界观,这就是想象力了。
什么是有想象力的世界观?比如说世界分为两个纪元,一个纪元很和平,生活很宁静,而另外一个纪元来临时,太阳炽热如火,可以瞬间把人晒成一张皮,没被晒到的人就把这种皮卷起来放好。等到这个纪元过去,再把皮放进水里发一下,于是人皮就重新变回人---这叫想象力,这是童话。
我读某些童书,看到作者在展示自己的「想象力」,感觉他们其实是在编程,一行行写下来全都是定义:世界有六个绿色的太阳,每天有 6 小时,大家晚上睡在风筝上,这里有一种花会吐泡泡,有一只小狗有两个头以梦为食......我都快五十岁了,才读了个开头,因为要记住那么多一条条的设定,也觉得头晕脑胀,不辨西东,以为是在做 CET-6 英文阅读理解。
最后一个问题是过度简单。怎么讲呢?有些童书对待小读者的态度,就像是对待智障一样,默认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给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情节,最简单的描述。小孩子当然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非常强,有些人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情商,可以敏锐地观察到人际关系,并且利用这一点为自己狂占便宜。
小朋友完全可以处理复杂,事实上,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事情大部分言谈都太复杂,都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有影响吗?他们会自行找到和自己有关的部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找到自己能够控制能够享受的部分。我要说,这帮小王八蛋过得那叫一个好,经常装傻充愣表示不懂不明白,但是好处可一点没少落下。
他们当然可以听复杂的故事,他们当然也能够抓住故事的主干,他们当然也能够从中得到乐趣。他们又不是看邮件的成人,又不是考试的学生,会因为一部分内容理解不了就焦虑,就绝望,理解不了跳过去不就好了。重点是猴哥的历险不是吗?重点是爱丽丝又遇见了什么奇怪的事情不是吗?重点是小女孩能不能用那种叫做什么「荨麻」的东西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做成衬衣,把哥哥们从野天鹅变回人身不是吗?
挑毛病都很容易,挑完一堆毛病之后我又挠了挠稀疏的毛发,恍然大悟:童书和成人的书都是一回事,大部分都一般般,只有少数精品。并不会因为是儿童看,所以大部分就自然会精彩。既然如此,那我去选《小王子》好了,很少有一本书能像它那么感性,那么优美,那么忧伤,那么有想象力,同时又是那么复杂,即便是成人也可以读很多遍,每一遍都觉得它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哲理,隐喻了什么生活真相。
反正小崽子们耐心好,文字版听一遍,绘图本可以再看一遍,贴纸可以再玩一遍,动画又可以看一遍,他们又不会厌倦。而且,他们可以自行想象那无数个还没有介绍过的星球上发生了什么,继续编自己喜欢的历险故事。
那如果孩子们不喜欢怎么办?不怎么办,放在一边等着就好,我就是那种乏味的伯伯,但我也很有耐心。这么多年里,我老不就是那么等着那些宣称看不懂我写什么,宣称极度反感我本人的读者回来么?
近期热门博文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继汉尼拔医生、齐木楠雄之后,昨天我已经启用我的第三套网络头像。一套两枚,一枚打算用于我的朋友圈,一枚已经用于网络世界。 用于朋友圈的头像是「揪心版」,T 恤配字为: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用于网络世界的头像是「杠精版」, T 恤配字为:与其反思自...
-
昨晚 GPT-4o 推出了最新的图片编辑功能,互联网上顿时哀嚎一片。 我去看了一下,效果的确拔群。比如说那张著名的双雄战斯基的新闻照片,只需要输入一句话,让 G PT-4o 把图片改为吉卜力工作室绘画风格,AI 就可以从图片的最底层开始理解,然后转换风格重新绘制: (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