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真话说一半

 


刚刚升级了我的电脑系统,朋友送给我一台 Mac Mini 4 Pro,于是我的​ PC 升级计划就顺利后延。之前我一直在等英伟达的 5090 显卡上市,想要把​我的 PC 一次升级到位。于是,每天要忍受​缓慢的图片处理速度,承受机器冒烟的风险。
其实我自己也动了买新 Mac Mini​ 4 的念头。因为网上太多人在说它的种种好,尤其是入门款,直接说成是苹果天良发现,提供了有史以来性价比最高的​一款产品,想办法弄个学生优惠,再叠加政府补贴,3​000 多的价格简直就是白送,秒杀一切​ PC 小主机。
每天看这些技术宅在网上大呼小叫,​让我心里痒痒得厉害。耗费了很多功德,​才把购买冲动镇压下去,攒钱准备买 5090​ 或者 4090 泰坦。但谁能想到,​朋友会送了我一台呢?
昨天下午 3 点开始,我坐下开始装配 Mac Mini 4,再次抬起头来​已经是晚上六点半---网上关于 Mac Mini 的话都是真的,但是如果你真入手一台,会发现​他们的真话只说了一半。
道理很简单,​所有谈信价比的人都没有说一个简单事实:Mac Mini 只是一台裸奔的主机。为了它能够顺利运行,你还需要提供一台显示器,一​条键盘和一个鼠标,大家配合起来​,你才有一台可操作的机器。
还好之前我突发奇想,把我的 PC 电脑屏幕升级为 4K 屏,华硕的PA279CRV,刚好能支持 Mac Mini 4 的最高显示率,所以我可以直接挪用过来。我用不惯苹果的键盘,想要继续我的 Filco 忍者机械键盘,Mac Mini 4 没有​ USB 插口。还好,3年前我买错了一个​接线坞, 一直闲置,现在刚好能用上,把 USB 口转接到 Mac Mini 的​ Type C 口上。
剩下的鼠标已经没有更多接口了,​还好,我 3 年前还买了一个罗技无线蓝牙鼠标。​翻出来吹吹灰,换了电池,用蓝牙连上了 Mac Mini。所以,我省下了三笔外设的钱。
但是等到从 Macbook 传输数据的时候,​就省不了了。这次的 Mac Mini 的一大卖点是高配版提供了雷劈5雷霹5雷厉风行5,算了,雷电5​ 接口。说是数据传输速度是雷电 4 的两倍​。 我上网看了一下,雷电5 的数据线只有香港海淘店才有提供,​一根线接近一千。当场抱拳告辞之后,我老老实实用​普通数据线直连传输,耗时​45 分钟。
传输完看了一下硬盘,512 GB 的容量感觉有点不够,苹果作为世界上最贵的硬盘和内存公司,​在这方面收钱从来都不手软。我就想加一个外接硬盘盒,上网看了一下,支持雷电 5 的纯硬盘盒价格是 1700​,还需要自己配固态硬盘。商家指定的三星 990 Pro,2T 储存的一条报价人民币 1299​ 元。二次起身抱拳告辞,毫不犹豫。正所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又有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雷大侠,不妨我们就此别过,​江湖再见!
这就是没有说出来的一半真话。可能一台入门版的 Mac Mini 的确很便宜,的确闲鱼买个学生或者教师身份,京东再拿一份​补贴,最后 3000 多入手--​-这是真的。但是这帮技术宅不会告诉你,他们家里像我家里一样,刚好有这个外设,刚好有那个外设,这刚好那刚好,​加起来就能配出一整套机器来。但是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多刚好,外设需要​单独购买。即便和我一样,彻底辞别了雷大侠,但是显示器、鼠标、键盘加起来,也是一大笔钱,搞不好和​ Mac Mini 的价格一样。
技术宅的话只能听一半,​因为他们家里都有电子垃圾仓库。就像是我一样,两块屏幕五个鼠标七个键盘十几个大小硬盘几百条线,整天都不知道是在想些什么。入手任何东西,东拼西凑就能让它运转起来,​而且把这种过程视为一种乐趣。说是好东西,就默认​支持它运行的东西自己家都有,世界上哪里会有那么多奇怪的​宅男?正常人哪里会有兴趣做这种事?​相反,入手第二天可能一声大叫:什么?打不了​ 3A大作?​这是什么垃圾?!
​当然,我现在算是升级电脑系统成功,处理起图片来终于是「唰​」地一次过。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把 Apple Vision Pro 连上 Mac Mini 4 Pro​,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在 100 寸的大屏幕上操作电脑​---这就是宅男新机综合征,​总要全部折腾过一遍,否则晚上就会睡不着,一种​无需第二人在场的快乐。


------


2024-11-19

宅人生活指北

 


经过这三四年的居家生活,我认为我有资格自称是​初级宅人。平心而论,我不认为宅生活适合大多数人,而且大多数没有类似经验的人很难想象这种生活。
​人们都讨厌社会安排一切,安排你几点起床,几点上班,几点开会,几点交报告。所以会幻想自己如果能够宅在家里,就能彻底摆脱这种束缚和控制,终获自由。
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旦社会和他人不来约束你,控制你,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不得不站出来,主动约束自我,控制自己,否则生活会变得一塌糊涂。拥有无限的个人时间,拥有无限的个人选择,人的真实反应是无所适从,然后丧失对时间的​认知。一段时间之后,人可能在无所事事中迷失,​也可能半夜不睡但是不知道身在何处。
所以,宅人需要自己建立起一套生活节奏,需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时间表生活,甚至要比上学上班的时候更为严格,连摸鱼都失去了幸福感。内生的​约束比外来约束更狠,人对自己才是真下得去手。
然后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环境封闭,外来信息少,人就​容易变笨。​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全职家庭主妇。她们从早到晚围绕着孩子,在那个小家里打转---这其实是一种长期训练,训练她们仅仅是去思维孩子的衣食住行,​思维这个家的三餐一觉,于是就逐渐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不良,又因为思维这些刺激很少,于是人看起来就会是“笨笨的”​。
​稍微延伸一下:无论是全职家庭主妇,还是重度宅人,这些都不是人的称号,而是对应了一种生活模式。而这种生活模式如果想要运转良好,则需要​有一整套社会系统来支持,而不是​完全依靠个人。
在旧时代,大部分已婚妇女都是全职家庭主妇,于是一个区域内的全职家庭主妇形成了一个社交圈。在这个社交圈里,大家共同劳作,交换信息和物资,​提供情感支持,相互帮助---这支撑起了一名全职家庭主妇的日常,也使得她不会和社会彻底脱节,事实上,她们的那个​社交圈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宅人可以对应​过去的隐士。即便是隐士,他们也有一个关系密切的小社交圈,相互之间频繁拜访,并且有大量信件往来​。信件中除了精神交流之外,也有资讯交换,又通过​人际网络把个人观点和发现扩撒出去,有些时候甚至能影响到社会生活。可以这么说,​许多隐士都是当时社会的关键信息和人际关系节点。
现代社会一切都原子化了,家庭是原子化的家庭,个人是原子化的个人。没有了整套的社会系统来支持,全靠个人​硬扛,那怎么得了?谁能经年累月地扛下去?世间有几个人是可以常年住​岩洞喝荨麻汤还开开心心唱道歌的密勒日巴?
我很幸运地拥有网络和​写作。前者让我每天都获得最新的资讯,后者让我通过读者留言,接触到海量的人,​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当我通过发布文章表达一个想法,我能立即得到不同人基于不同认知、不同性格,不同偏好给出的千奇百怪的​反馈。前者让我了解世界,后者让我了解人群,于是我即便宅在家里,也没有和社会脱节,也没有​让思维变慢。严格说起来,这种信息密度和互动密度甚至要超过许多​正常人。
这才是宅生活中最困难的一点---找寻一套​维系这种生活所需的社会支持系统。否则,宅生活就变成​了自我囚禁,或者是自我放逐,个人的精神世界很难长久承受这种状态。
最后,还有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自己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许多人难以相处,我们会挑剔他人的毛病,​我们会发现他人的问题,我们自己是最​聪明最敏锐最善于发现的那一个。这些特质在宅家时同样成立,只是因为缺少了外在的对象,那么自己就会​成为唯一的目标。
这个时候,人就会逐渐认清一个残酷的事实---和世间​所有自己曾经认为是难以相处的人相比,自己才是最难相处的那一个。最初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需要多长时间之后,人会对自己厌烦​:​你怎么整天那么多事要东要西?你​怎么整天没完没了那么多想法?有些时候,甚至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归到人群之中,回归到之前的烦恼之中去,也比单独面对自己要好。
星巴克里总是有人在用电脑写字、编程,​你猜他们为什么不能在家里安安静静敲键盘?是因为星巴克的咖啡太好喝吗?
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在宅生活中能够妥善安排自己的时间表,能够找到一套这种生活的支持系统,而且居然学会了和自己相处,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以及自我和解,​那么他的确可以从中获得可贵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并非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无拘无束,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本意是我可以​明天继续宅在家里,我也可以明天就去上班。而无论我​宅家还是上班,都不是不得不如此。


------


2024-11-18

表演型无私

 


从读书那时候起,我就不喜欢任何当众求爱,楼下点蜡,​淋雨守候一类的事情。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十二生肖属尺子,所以我在很多年里也做过反思,思考是不是把我的个人的性格和偏好当做了所有人的标准?是不是自己由于内心长期受酸葡萄侵蚀而导致个人判断法海化​?

后来我逐渐能够区分清楚个人情绪和个人判断。说我“不喜欢”是不准确的,不存在什么喜欢不喜欢,而是我目睹类似行为的时候,本能地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但是所有人都在欢呼鼓掌,都在热泪盈眶,​让我想不清楚究竟不对在哪里,于是思绪​就那么一直卡着,不得通达。

我很喜欢一位狂禅师,​秋阳创巴仁波切。昨天我偶然在他的著作《心如野马》里看到一句话,卡滞多年的思绪因而突然豁然贯通,觉得内心无比快乐。

在这本书的第六章第23则里,​禅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你开始修心时,要明白你完全不该为自己着想;因此,你试着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行事。但是你表现无我的企图经常会变成自我表现。」

就是这个!

虽然在世俗意义上的爱欲并不是修心,但是情侣/伴侣之间总有人会倾向于表达某种无私,把​爱情,把对方置于自身之上。事实上,人们会称颂这种行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无私奉献,一方对另一方的忘我牺牲,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被肯定的美德。将对方置于自身之上,是一种谦卑的态度,也是一种爱意的表达。就像是古代人匍匐在地,用自己最尊贵的头颅去触及对方满是尘土的​脚或鞋子,以此表达尊重和欢喜之情。

而我之所以会觉得有问题,哪里不对,是因为我的心里有所觉察,正如禅师所说的那样,我看到有人“试着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行事,但是他表现无我的企图经常会变成自我表现”。

在宿舍楼下点燃蜡烛海,用玫瑰花做成阵列,​这是当众招摇。自己不单要要表现出舍弃了尊严,舍弃了自我,而且这种舍弃还需要整栋宿舍楼和所有路人​都看见。​所以这是表演,在谦卑的外表之下,自我比宿舍楼还要高大。

同样的,​还有那些非常之举。什么驱车一千里就为看一眼然后转身就走,打飞机当日往返去买对方最喜欢的零食,重点不在看一眼,也不在小零食,而是​一千里和打飞机。而且,一千里最好让每个人都知道,打飞机也最好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然后是为了证明,用辛苦或者付出来证明自己的​无我无私​。这还是表演,而且是独角戏,因为甚至都不需要另一方的存在,​只需要有这些非常之举就够了。

这世界上有哪一种真正的无私是需要群众演员,需要围观群众的?是一定需要让群众目睹和见证的?在无人之所,镜头之外,难道无私就无法存在了吗?一定要众目睽睽,一定要自残自伤,那就没有什么无私,只有自我​顶天立地。

我高中时很喜欢一位​女同学。有一个冬天的下午,我突然间觉得很想念她,无法遏制,于是就骑车飞奔​去她家。但是进她家需要进两道门岗,还要先打电话​去约。所以我在她家附近找了一个高处停下,在那里刚好能看到​她的窗子。窗子亮着灯,​我知道她肯定正在做功课。我坐在自行车上看了很久,​直到细小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来。

不知道过去多久,突然之间,我就觉得沮丧像是周围的暮色一样降临在我身上​,一切都没什么意义,“你在自我感动个屁呀?”,然后就​骑车转身回家了。

​就像是现在,当我把这段往事写下来的瞬间,​我的自我因为造作就摧毁了它的所有美好,让三十多年前那个穿着军大衣跨坐在自行车上的少年身影,本可以永久保留在心里的个人秘密,变成了一场网络上的​舞台表演,甚至让对方在​无知无觉中在地球的另一端莫名其妙地就背负了一笔过时的债务。



------


2024-11-17

我的2024年年度之书《轨道》

 


有网友说​:“布克奖的获奖作品要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更让人阅读”,我同意。有网友说:“2024年布克奖获奖作品《轨道》(Orbital)是一本难得的佳作”​,我同意。我还想加上一句: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的这本《轨道》是我的2024年年度之书,并且,诺贝尔奖致力于人类文明层面的记录,而布克奖依旧致力于​文学本身,《轨道》就是明证。
我个人很喜欢这本《轨道》,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优美,如此温暖,如此丰富,如此深情的​文字了。说是一篇小说,但我更愿意说它是​一部长篇散文。作者以一天二十四小时,六位宇航员在太空站里环绕地球飞行16圈作为主要线索,​讨论人和地球的关系,地球和宇宙的关系,时间和存在的关系,生存和死亡的关系,个人的处境问题,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纽带关系。
非常之人,在非常之地,做非常之旅,却有寻常之想。所有极端的对立元素,刚好可以在太空站的封闭空间里得以​展开呈现。对于我自己而言,因此获得了一种非凡的视角,可以说是此生此世中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实现了环绕地球​轨道的飞行。在今天的地球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作家可以拥有萨曼莎那种充满色彩、激情、力量、速度和音乐感的笔触,让读者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把肉身留在地球,而精神却可以在环地轨道上亲历​难以置信的一幕幕。
轨道》也是罕见的一部作品,把科学冷冰冰的实证主义精神和热烈奔放的文学创作成功结合在一起。从科学上来说,《轨道》只是记录了空间站在24小时之内16次环绕地球的过程,16次自北向南飞行和1​6次自南向北飞行。而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是六位宇航员32次穿越家园,​反复进入自己内心深处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一天之内要经历许多次日出日落,在15分钟内飞过一整片大陆,那么他对时间,对地理,对历史,对国别会有一种不同的认识。而这些​人类自身存在的基准点发生如此剧烈变化时,人对于自身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萨曼莎的选择非常巧妙,她知道在哪里可以实现这种​剧烈的心灵变化,知道什么人可以让读者信服地跟随这种变化。于是,文学就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很难描述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那些文字对我造成的冲击,因此只能采用最愚笨的方法,摘抄一段下来,让你也同样感受一番:
​「不用说话,你只需要透过舷窗,看着地球的光芒不断倍增、再倍增。从这里看,地球就像是天堂。​它流淌着色彩,希望的色彩不断迸发。当我们身处地球时,我们抬头仰望,认为天堂在别处。​但宇航员有时候会这样想:​也许我们这些生于地球的人已经死去,正在经历来世。​如果我们死后必须去一个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地方,那么这个遥远而光亮的玻璃球体,以及它那美丽的孤寂之光,很可能就是那个地方」​。
如此温暖,又如此摄人心魄的文字,就像是流水一样从第一页流淌到最后一页,从第一次绕地飞行一直到​第十六次绕地飞行。看完全书之后,我非常震惊地发现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但我的精神上却感觉是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太空之旅和内心之旅,精神的喜悦和文字的满足充满了我的身心。因此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宣称我找到了自己今年的年度之书。
我希望你也有同样的一段旅途​,在2024年结束之前​感觉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美好的礼物,丰盈的礼物。最后,我也要感谢亚马逊出版这本书,微信​读书提供的AI翻译,让我在第一时间能够感受到《轨道》所带来​惊喜,得以认识萨曼莎·哈维​。

亚马逊链接:《轨道

我最喜欢的手机功能

 


现在,我可以宣布:我最喜欢的手机功能是 ios 升级到18 之后出现的「实时语音留言」​功能。
升级之后,突然有一天我发现电话功能里出现一个无法消除的小红点。即便我点开它,翻看了所有未接电话,小红点也不会像​过去一样消失。仔细查看了一下,发现小红点来自“语音留言”功能。
​原来,系统已经自动启用了实时语音留言。为了防御无休无止的广告骚扰电话,我的手机常年开启免打搅。对方的电话拨进来,现在会自动转接到​语音留言,留下一段录音给我。
ios 18 的这个功能做得很好,它甚至有一键语音转文字功能,可以把​录音直接转为文字显示在屏幕上。我只需要扫一眼,就可以决定是认真听一遍,还是直接​一删了之,简直是方便极了。
自从发现了这个新功能,我已经肆无忌惮地把免打扰功能设置为每天启用23小时​59分。只有在每天日界时的那一分钟,从23点59分到​00点00分才会暂时解除。也就是说,困扰我数十年的电话骚扰问题在2024年11月份因为 ios 的一次升级,终于得以彻底解决。
现在,除了那些在我通讯录里的人电话可以直接拨打进来,所有其他电话都会被​免打搅功能阻拦。所有被阻拦的电话,如果对方真有什么事情找我,可以在提示语之后​留言录音。如果对方只是为了用广告来轰炸我,那我也只是看一眼然后直接​左滑删除,不费吹灰之力。
有生以来,我看过的电视剧和电影里,曾经无数次展示过电话录音功能​。我用过那么多部 iPhone,每一部,每一个系统版本的电话功能里都有语音留言,但是提示​不向我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提供这个功能。其实我并不是很能理解,那么一个简单而便利的小功能,为什么我就是用不了?
我也并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电话骚扰问题经过了那么多年​依然解决不了。而我的客服人员做电话回访,或者售后服务,打上一二十个客户电话​就会被限制呼叫。以至于在多年折磨之后,我对​电话铃声过敏。只要不得不接陌生电话,只要暂时解除免打搅功能,​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我一想到不知道对面是谁,就会觉得心悸。
所以我说,实时语音留言这个功能​配享太庙,值得逢年过节用三牲祭祀​。它的代价极小,但是生活便利度提升极大,属于早就应该出现但是莫名其妙迟到数十年的基本现代生活刚需功能。
微信出现之后,没有提供消息的对方​已读提示,算是救了我半条命。如今有了语音留言,可以让我和整个社会里的陌生人彻底隔离开,​则是救了我整条命。这整件事情的意义就在于自我隐藏---许多通讯工具的核心都是刺探​个人存在状态。无论是已读,还是接起电话,都是刺探个人状态​:这个人在不在,能不能接触得到,​能不能把信息塞给他。
过去我被戳得像个筛子不说,这些无休止的刺探​也割裂了我每一天的时间。它们造成一次次临时的中断,让我从手头的事情上​脱离出来。现代生活的主题是被刺探,所有人都在每两次刺探之间的空隙里抓紧时间临时生活一下,临时工作一下。活得就像是一头龟,​不断有人拿着棍子戳你一下,看看你睡了没有,死了没有:
「报表做好了吗?」
「孩子接到了吗?」
「在路上了吗?」
......还有那句可以毁灭一整天好心情的​:「明天我有事找你,我们得谈一谈」---这已经是纯粹的道德问题,就像是把一支价值10万块的水晶杯子推到茶几边缘悬空一半放着,​那么剩下的事情就只能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该死的杯子。
我早已经养成了装作微信不在线的习惯,在问号结束和我的回应之间,由我控制​间隔。问就是​没电,就是没带手机,就是太忙忘记看。脸皮厚一点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别人。现在我很高兴又有了语音留言功能,再也没有人能利用我​担忧错过重要信息的心理来控制我,来刺探我。你愿意用这个功能就​留言,不愿意用我更高兴,更省事。
感谢 Apple ,​在那么多年之后,我和手机之间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相处方式。


------


2024-11-16

辨认情绪

 


今天的正文开始前,先展示一下我在Ai新模型上跑的人像,大家可以看看现在Ai的​进化水平,具体看点是对于真实质感的表现:
(模型:AWPortrait-FL)
(模型:AWPortrait-FL)
昨天我《比特币随想》一文中以比特币为例子,谈​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认识缺失。个人觉得写得很好,但是留言区让我觉得​失望。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依然存在那么多阅读理解力不过关的读者,留言和正文没有多大关系,看起来也不想费力去​阅读正文。另一个是依然有那么多人被自己的情绪所操纵,并且在情绪操纵下讨论问题,以至于偏离了讨论的方向,自己却毫无觉察。
第一种人我认为是没得救了,​阅读理解能力废了就是废了,没培养就是没培养。他们习惯于用相同的方式阅读,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一无所获,最终却​强化了自己的定见。那这种人其实读不读,读什么都不重要,最好是不要读,​时间浪费在哪里不是浪费?那还不如浪费在其它更有趣,更刺激的事物上。
​第二种人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提醒之后很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我在文章中试图说明一件事,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自己无知,不承认自己认知缺失,那么这个人就很难预见未来,在新生事物中找到那些在未来会茁壮成长的​少数。要讨论这件事,那么错过​比特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结果这一类人跑来留言,反反复复留言,重重复复留言,​要告诉我他们发现的一个真理:即便当年买了比特币,你​也很可能拿不住,一早就以很低的价格卖掉了。
就算它是真理,这和我讨论的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并不关心具体的个人赚50倍还是5000倍,赚多或者赚少,拿住或者拿不住。我所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会错过,也就是在问为什么会是​零?对于非零的情况,我管你是赚了几个亿,是爆仓赔​掉裤衩,还是一早换了个披萨吃,​我---不---关---心。如果不是写文章要举例子,我甚至都不关心比特币,文章里也不一定要写比特币​。
人们这么反反复复留言,重重复复留言,我认为他们不是在​重申事实,而是在找情感抚慰。因为错过了比特币,或者什么发家致富的梦,所以需要在情感上找补,不断论证当初买了也拿不住,作为一种​自我抚慰。​因为买了也拿不住,所以现在就不用那么心疼了。那这是什么?这是懊悔和贪婪两种情绪的交织,所以需要一个强烈否定的观点来自我安慰。
稍微分析一下​文本,就能看到后面的真实心态。什么叫“当初买了也拿不住”?拿住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家致富,意味着​财富自由,诸如此类。​因此,拿住指向的是贪婪。既不是觉得新鲜事物好玩有趣,也不是对未来好奇或者感兴趣,而是想要好多好多好多的钱,认为暴增的金钱能保证美好人生,那​这就是纯而又纯的贪婪。
拿不住意味着什么?​一定拿不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吃到肉,也没喝到汤,所以说那碗肉汤是​馊的。那么,按照生活常识来讲,这样的人是真不想要那碗汤,真不​喜欢那碗汤,真觉得自己拿不稳那碗汤么?没有,只是因为没喝到而陷入深深的后悔,后悔到了一定程度人就会​否定甚至是诋毁。
在我看来,这就是带着强烈个人情绪产生的强烈个人偏好。所谓的“拿不住”可能是个常态,但是如此强烈地喜欢这个结论,​和思考无关,和理性无关,完全是一种生理性需求。看到任何关于比特币的讨论,无视讨论的内容是什么,立即反馈“拿不住”,说明这种反应不是思考,​而是条件反射。那我刻薄一点说,这种反应还不如我当年的一位朋友。他追求过许多漂亮姑娘,​追求之前千好万好,​全世界非她不可共度余生。一旦真去追了绝大多数情况都会被拒,而在每一次被拒绝之后,他都会一脸肯定地告诉我们:你们不知道,那是一条烂女。
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讨论一点什么问题,真正想要从讨论中获益,那么在自己脱口而出想要表达某个观点之前,应该试着学习一下如何​先去辨认情绪。​在自己的这个观点背后,究竟有没有隐藏着某种特定的情绪。自己迫不及待想要开头,这种急迫后面是否​受到了某种情绪的驱动?
常见的情绪有​以下类型:
---虚荣,为了彰显自身的头脑、财富、社会关系​而言说;
---贪婪,为个人的贪求包装上一些言辞上的理由而言说​;
---嫉妒,为个人的嫉妒而努力找寻否定、贬损的理由而言说​;
---自大,为证明个人正确、明见、智慧而进行批驳性言说​;
---傲慢,以否定所有一切观点的方式来表达鄙夷的言说​;
---色欲,为增加交配可能性而炫耀性展示观点的言说​;
---愤怒,为发泄内心怒火而习惯性地进行攻击性的言说​;
---憎恶,把个人憎恶的情绪伪装成客观观点其实用于打击的言说​。
​对此,人是知道的。自己是否带有某种情绪,是否带有某种恶意,​自己心中是否有某种欲望翻涌,人都是知道的。如果你是在向朋友倾诉,那么带有这些情绪再正常不过了,反正朋友也不会完全相信,自动打个​五折。但是,如果你是想和人讨论点什么问题,想要观点发生碰撞,想要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那么最好不要在情绪控制下说话,​那样等于是在浪费双方的时间。​别人想讨论,你却想发泄,这是很不道德的事情。
就像是在我的例子里,能否洞见未来的话题被硬生生扭曲为能不能拿住比特币。坦白说,能不能拿​住关我毛事?一次再次错过未来对于我而言才是个真正的​问题,这对应着​非常朴素的能力缺失。
在情感抚慰的场合找寻情感抚慰,不要给什么理性建言;在理性思考的场合找寻理性思考,不要混杂个人​情绪其中。心中任何时候升起一个观点,都先去分辨一下,看看它究竟是基于什么​?小心地辨认出每一种情绪,提防一不留神它就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别像我一样,​在留言区里大发雷霆,过了一会做完核实,又不得不为此而道歉。你应该比我做得更好才是,​否则看了那么多篇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