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小管

 


从深圳市区出发,前往东涌​(音:chōng)海滩有好几条路线选择。其中有一条路就在海边,从​半山腰一路蜿蜒修过去。在这条路上,临海有一家小餐厅,现在正是吃小管的季节。
小管就是​小鱿鱼,​比一根指头略长一点。做法也很简单,​一般都是白灼,然后一整盘端上来,蘸着醋吃。我在那家路边店吃过两次白灼小管,滋味​是别处所没有的。北京叫做白灼鲜鱿,​许多海鲜店都有,​但是味道差得很远。
倒不是我得了盛赞街边店综合症,见到所有苍蝇馆子都要深呼吸流眼泪。食物还是和风土有关,我想,北京的小管和深圳的小管大概不是一个品种,​那碟醋也不是同一种滋味。更关键的是,这个季节的深圳已经很热了,那间小店建在路边,顺着山坡一路建下去直到海边。坐在餐厅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和大开的窗子,热风从窗子里吹进来,抬头就可以看见​大海。
在看得见海的地方,吹着海风吃小管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感觉要更为鲜甜弹牙一些,而且在那样的地方,所有的菜肴都有一种朴素的​质感。在海边吃小管也好,再走一段去山里吃窑鸡也罢,厨子连摆盘都不会,只是用粗劣的大白瓷盘子盛好,​就那么一份份端上来。有时候白瓷盘都属奢侈,桌子上清一色的各种砂锅和不锈钢碗​盘。不会打破,容易清洗,​理由就那么简单直白。
小管究竟有多好吃?​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样。对于我来说,可以远离深圳市区,躲开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去到一处有山有海却有少人的地方,​就已经觉得心情舒畅。至于说是吃小管还是虾蟹,又或者是窑鸡、蒸鱼​没那么重要。​在城市里只有果腹,很少有时间和心情仔细​体会滋味。去到那些没有装修,没有服务,没有精美餐具的所在,就只能全心全意品尝食物的​本味,于是就真有滋味存在。
​之前听过一句话,对我的打击很大。它说,追求美食属于一种低等趣味,几乎等于是遵循生物本能​,辜负了人类这个称号。我也试图追寻过高级趣味,但是在看画展的时候我无端端地想起白灼小管,看话剧的时候也无端端地想起白灼小管,我试着翻开一本书,油墨的香气过后,我发现有​闷热咸腥的海风从书页里吹出来。甚至是站在高处眺望整座城市,看着远远近近的大厦和塔楼,我却看出了一根根小管和‌蛏子,小管笔直地浮在海水里,蛏子笔直地插在沙滩里。
实在是高级不起来,我也没办法,有些人就是喜欢​低等趣味,一旦遇见高级趣味就会饿。我去了北京那么多年,​依然记不住地图,分不清哪里是哪里。但是坐着经过街道时,我时常都会​认出前面就是我去过的某家餐厅。如果你问我那家深圳路边店的具体位置,开车怎么过去,我​同样也回答不出来,那不是我所知道的地理。
我只知道,如果在市区觉得烦闷无比,空调吹得人支离破碎,那么就应该​开车出去走走。如果是在深圳,只​要上了前往大梅沙的高速公路,情况就会立即好转。​从华侨城出口下高速,会有很多个选择。其中有一条路会通向海边的盘山公路,在这个季节会有新鲜的小管可以吃。一口小管落肚,​整个世界都会清净下来。眼前的大海起伏,身后餐厅大门外一晃而过的自行车队​,都和自己无关。
我们每年路过那家店许多次,大部分时候季节都不合适,于是并不会停车。但是我记得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在饭店前面一点,就在公路的小转角,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光秃秃的树干上开满了红色的木棉花,​迎风招展。我对朋友说过很多次:我们去那家有木棉花的海边餐厅吃小管吧。但是没有人知道我在说什么,他们说没有木棉花,他们说没有大海,他们说这里是北京,​小管又有什么好吃的?



------




2024-07-21

在镜头下

 


2024年上半年,中文网络世界里兴起了一批“离职博主”​。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就是从互联网大厂辞职,然后去做网红、创业,又或者是去旅行。和电视剧不同,离职博主用镜头记录自己离职后的生活,然后发在视频平台。大家很喜欢看这种内容,于是“离职博主”​就成为一个视频类目,每个人都从深情晒工卡,晒​办公桌开始,然后奔向美好火热自由​奔放的生活。
现在2024年才过去一半,离职博主们又纷纷​掉头回去上班了。
不意外,一点都不意外。在公司里做牛马,​牛马得很具体,于是厌恶和抗拒​的对象也很具体。做牛马还意味着一件事---牛马都在很具体的圈里,在圈里每天都安排了许多事情,于是对圈外的情况​就不是很清楚。
比如说:视频平台的抽象牛马​方式。
​你是个新人,你在视频平台上提供了一种先前没有的内容形式。视频平台本着宁杀错勿放过的原则,怎么样在一开始都要​推荐一下,赠送你一波流量,让你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受欢迎,自己被接纳,自己找到了一条大路。等真的受欢迎了,真的成为流行内容了,会有一堆人​挤进来做相同的内容,然后就会发现流量增长缓慢了。再后来,会发现想要更多流量,更多关注,更多成交,居然要向平台交钱购买流量,否则你发你的,平台不做推荐,就没几个人毛人能看见你。
​不然呢?平台​是仰慕你的才华,还是喜欢你的颜值?​所以要不断扶植你成长,不断塞给你粉丝?​牛马当然要养成大牲口了,才好给地主干活挣钱。在公司里的时候,背KPI、OKR让人疲惫。做网红难道就没有点开率,完播率​、转化率考核了?就不是牛马了?从写字楼的牛圈马圈出来,外面的世界还有电子栅栏,还是做电子牛马​,赛博牛马​。​为什么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呢?无论在哪里,只要没有一块自己的地,​结果都是一样的。
很多年前,人们把微博粉丝数当做是某种个人成就,某种资产的时候,​我就在一边捂着嘴笑。因为背后发生的事情很简单---微博把你放入新注册用户的推荐关注列表的话,你就能看到你的​粉丝数每一分钟都在增长。微博把你的帖子放入热门内容推荐池的时候,你就能看到你的转发、点赞和回复在​疯狂飙升。真是你的水平高,中文好,​性格风趣幽默让人喜欢?
撤除所有推荐,你和别的小透明在处境上没有任何不同。粉丝是人家灌的,金V是人家给的,有什么理由要自我膨胀呢?
现在有了一个新法器,​叫做镜头。把镜头对准自己,就觉得​未来拥有无限可能。​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人人都有个镜头,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这需要一个很强的理由。做网红和创业没有多大不同,创业成功的机会不到百分之一,做网红可能​成功率要再低几个数量级,因为中国的手机数已经比上网人口还多了,很多人拥有不止一个​手机镜头。大家都面对镜头,都在上传,都在直播,为什么会是你?就因为你有一张大厂​胸卡?
逻辑上来说,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都​会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没有门槛,意味着门槛其实无限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厂的牛圈马圈,​他们的门槛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保护,先筛除了​90%以上的人,让竞争在剩下的10%​里发生。做网红没门槛,100%的人都可以参与,​那作为个人最大的可能是是被踩死,而不是一骑绝尘。​
说得难听一点,在大厂做牛马,你需要服务好你的小组长一个人就可以。但是出来做网红,​任意时候给你一千万人,你需要其中起码100万喜欢你才行。而能够靠脸靠口才靠肢体​服务100万人,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财力,在拥有100万粉丝之后,持续从平台购买​足够多的流量,不断让人看到自己,保持自己的曝光,保持自己的粉丝增长---​怎么会觉得这是自己可以玩得转的游戏呢?
美国有个画罐头画美金的当代艺术家叫做安迪·沃霍,他是个天才,在任何时代里大概率都会是红人,因为他知道大众喜欢什么,​也知道如何精准地撩拨大众,​而且总有办法吸引大众的眼球。他说过一句名言:未来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
这句话在今天变成了现实。当你把自己置于镜头之下,把你的形象初次上传到视频平台,那么你肯定能得到15分钟的推荐,地主要让新到的​电子牛马在人前遛一圈,好通过数据分析选出其中的良种加以后期精细培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那15分钟就是全部的高光时刻了,啊,多么令人沉醉的感觉。
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在学业上,拿到大学入学通知的时候就是自己一生之中​唯一的智力高光时刻。在职业上,拿到大厂入职通知的时候就是自己一生之中唯一的事业高光时刻。因为在形形色色的圈里,和外部野蛮残酷竞争激烈的世界隔离开来,也是自己人生中最为幸福安乐的​时刻。但人一般都不会那么想,都觉得自己还可以去到更高处,都觉得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可以,​都觉得自己应该让更多人看到才对,所以这个世界才会变得那么有意思,镜头的生意才会那么​好。


------


2024-07-20

世界蓝屏日

 


2024 年 7 月 19 日,世界 Windows 10/11 蓝屏日。由于一个安全软件 Crowdstrike Falcon 发生故障,造成全球范围的 Windows 10/11 系统电脑大蓝屏。在许多国家,航班因此不得不取消,工作不得不临时中断,企业的IT工程师忙了一天---

因为这个故障非常恶毒,没有办法直接让系统重启或者回滚完成恢复,需要工程师一台台电脑手工操作,先进入安全模式,然后做删除,才能​完成修复。这就导致恢复进度很缓慢,社交网络上充斥着人们面对​蓝色屏幕的照片。当然,很多人在图片里都是笑逐颜开,合法摸鱼就是让人那么愉快,这一天应该作为​全世界白领的劳动节才对。

我没有得以亲身经历这一事件,因为我的电脑实在太老旧,Windows 10 家庭版,无法升级专业版,受硬件限制也不允许升级至Windows 11。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作为个人用户,并不需要安装企业级的安全软件Crowdstrike。于是,在全世界陷入混乱之时,我和高贵的Mac用户一样,和孤高的Linux用户一样,八风吹不动,安然在​屏幕上继续玩我的扫雷。

在我印象里,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因为软件造成的全球性​瘫痪了。或者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自从2021年苏伊士运河堵塞以来,很久没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让人意识到全世界的人都彼此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而这种联系又建筑在​人类自己的创造之上。它可以是如此强大,如此高效,但也可以是如此脆弱,​一旦崩塌就会让所有人都牵连其中。

这一次全球大蓝屏中,​除了非Windows 系统用户之外,很多人得以幸免。有些人是因为不喜欢升级,看到升级提示​从来都是漠然点击关闭。这次Crowdstrike 发生故障,​根据报道说是因为他们更新了一个版本,然后同时向全球所有用户推送。然后,那些致力于保持自己电脑​处于最新状态的人就中招了。

有些人是因为穷,公司预算有限,个人预算有限,买不起正版的Crowdstrike,于是就找寻​平替,或者干脆使用盗版,于是自然得以幸免。还有人是因为落伍,比如说我,我还在使用一台旧机器,并且按照我的习惯,没有安装任何杀毒​和安全软件,​一直在裸奔。

对于那些喜欢统一的,均质的世界​的人来说,这次蓝屏事件是个很好的提醒。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一样,都使用Windows 11系统,都更新到最新版本,都安装了Crowdstrike,​那么这一次事件就无人得以幸免。

恰恰是因为世界千姿百态,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于是在一起席卷全球的大型故障中,依然有许多人​的电脑得以幸存。而这些人呢,可能是平常看不惯的人,那些总是不肯升级的懒人,那些总是使用盗版的烂人,那些只能用免费平替软件的穷人。在下一次更为糟糕和恶劣的全球性故障中,也许你的工作需要仰赖这些人,仰赖他们手头正常工作的电脑。

同样的,在Windows 系统陷入故障的时候,OSX系统并没有任何问题,Linux系统没有任何问题,它们的用户还是能​正常工作。我说,还好微软没有统一全世界的操作系统,还好世界上还存在着Windows的竞争对手,即便做不到如同微软同样强大,占据同样的市场份额,​但是在这种大故障的时候就能看出它们的珍贵之处。多样性让故障局限于​一部分机器,一部分人那里。

许多人一听到多样性就不以为然,​大蓝屏事件就是多样性价值的最好体现。​存在多种操作系统,那么就不可能让所有的操作系统同时下线,世界就得以继续运转。虽然是运转不良,但是也要比完全不能运转来得​更好。

最后,​这次事件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真实图景:微软做了个系统,Crowdstrike在这个系统基础上做个了软件,一个软件​可以在工程师的一个操作之下,部署到全球无数家企业、机构的电脑上去---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愿意还是不愿意,世界​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所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事实,这是现状。一个故障可能会造成全球停工一天,但是在剩余的364天里,人们却得以紧密合作,​让这个世界高效运转。

很难想象,如果要把这样一个世界硬生生拆分,依照疆界或者任何人为的界限加以区划,每一个地方独立​其他地方单独做一套东西起来,这种无数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平行存在,​世界将会如何运转?所谓逆全球化,​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一个拥有数百种windows,数百个类Crowdstrike​ 软件存在的世界。

此刻,Windows 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72.72%,MacOS占据16.38%,剩下的是Linux、Chrome OS、FreeBSD等等操作系统。在Windows系统中,Windows 10的份额占66.45%,Windows 11 占27.83%,Windows 7占3.06%,Windows 8.1占1.74%、Windows XP 占0.57%,Windows 8 占0.26%。

你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时候我们头顶的比例数字对市场无关紧要,有时候我们头顶的比例数字对世界又极端重要。

如果再换一张图表的话,在中国的网络使用者地图上,你我这种还在使用电脑的用户大概只有总上网人口的​30%。大多数拿着手机上网的人,其实并不关心全世界的​屏幕蓝了没有。一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有些许忧伤。



------


2024-07-19

如果可以一直旅行下去

 


小朋友们说要过Gap year,小朋友们打起背包去另外一片大陆,小朋友们从一处青年旅社去到下一处青年旅社,小朋友们见识了自己不曾见识的风景,听闻了自己不曾听闻的遇见,触摸了自己不曾触摸的皮肤,​然后告诉我说自己突然郁闷了,觉得眼前的一切并没有什么意思。
这种症状并不独特,并非是某一个人才会有的特别​情绪。很多年前,我推荐过一套日本作家泽木耕太郎的作品​:《午夜快车三部曲》,包括《黄金宫殿》《 波斯之风》和《海角之岬》​。至于说这套书的内容,它的副标题说得已经很清楚了---欧亚大陆放浪行,作者背包孤身旅行​的游记。
在这套书里就曾经记载作者在长时间的旅行后出现的情绪波动,当时他在一处青年旅社被卡住了,不想继续待下去,又不想离开,​但是更不愿意回家。旅行的乐趣呢?乐趣消失了,只有迷惘​和厌倦。
泽木耕太郎是在什么时候遭遇这种情况的呢?那是在上世纪1970年代,他26岁的时候​背包上路,在欧亚大陆到处流窜,和来自全世界的年轻人​在旅途中厮混。至于说为什么要去旅行,不是为了他的答案是想要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那种任何人都有想法但是只有少数异想天开的家伙才会去做的事情。
50年之后,中国的小朋友开始做相同的事情,然后感受到50年前失陷在亚欧大陆腹地某处​的一个日本青年同样的感情。为什么旅行很久的人会丧失好奇心?​泽木曾经回答记者说:
一则是“旅人是悬在空中的,既不用为远在身后的家乡负责,也不用为身处其中的旅行地负责”,绝对自由的结果是无所归属,行为也毫无目的,二则低廉的生活成本,包括违禁品的易获得性,都会让人沉迷其中,难以离开;三则,如果说routine让人厌倦,而移动本身成为routine的时候,也就让人厌倦了,有位被访者说“不断认识人,认识当地菜场,小吃街,但是离开,又在下一个地方重复这些,很累,很累”。【1】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年轻人​并不会有类似的经历,因为即便是所谓的“穷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依然​极为昂贵。而对于那些少部分可以背包上路的人而言,他们接收到的是一堆概念,诸如年轻人需要一个Gap Year,或者罗马的贵族青年在成年前要去游历世界广博见闻,又或者是关于青年旅社里和异国他乡诸多美好浪美​的事情。但是没有人会告诉他们​,即便是旅行那么美好的事情,最终也可能会变得苦涩起来。因为世间大部分的讨论,只涉及到身和行,​很少深入分析在身和行之后对应的心。
​这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也不是旅行所独有。一个人喜欢看书,​但是连续看很久也会想吐。一个人喜欢美食,但即便是他最喜欢的食物,如果无限量持续供应,他也会觉得索然无味。一个人喜欢聚会,但是一定会在某一个深夜人声鼎沸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切毫无意义。
什么​时候事物是真正美好的?当你无限渴望​然而却没有得到的时候。什么时候事物是最为美好的?当你长久以来无限渴望即将去实现的那一刻。因为此刻状态是不完满的,人要去追求​完满,于是就相信世间存在完满。无论是旅行、恋爱、事业还是梦想,都是如此,在未曾实践或者实现之前最美好,​因为你深深相信只要达成就会感到满足,就会感到快乐。
一旦达成,你的心就会和过去检视你所不满意,所不乐意的生活一样,同样去检视你达成​梦想之后的生活。而任何一种生活都经不起这样的检视,所有的美好,所有的​新鲜,所有的幸福,都只存在没有经历之前的想象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心怀感激地体验不完美的梦想实践,总会忍不住去比较,总会忍不住去​观察缺陷,于是美好也总是会很快腐败,幸福​也总是会很快变味。
在一次短期度假里,​许多事情还来不及体验就要收起行李返回。​于是人就忍不住去想:如果可以一直那么旅行下去该有多好啊​......其实类似的话人人都说过​:如果可以一直那么相恋下去该有多好啊,如果可以那么一直顺利晋升下去该有多好啊,如果可以那么一直欣赏音乐下去该有多好啊,如果可以那么快乐地欢聚下去该有多好啊......​然后呢?
然后心只要确定自己已经获得,而且可以长久安稳地拥有,它就会变得厌倦。想要行遍全球100个国家,​可能到20多个的时候人就已经厌倦,觉得进入了重复的模式。我读过许多类似的游记,在所谓的100个国家的​记录里,后期很多国家只是机场打卡或者是简单过境。什么体会风土人情,什么和当地人深入交流,不存在的,​到得后来唯一的动力只是为了完满100这个数字。​而不得不继续在路上这件事,会逐渐变成一种负累乃至痛苦。
我的意思并非是要打消小朋友当背包客的梦想,​也不是想劝说大家把外出旅行变成本地农家乐一日游。我只是想陈述一个人世间的常见现象,某种事实,​讲述心的特性。如果小朋友要去Gap Year,那就去Gap year好了,但是需要提前明确一点​:会有厌倦和麻木的一天,新鲜感、好奇心乃至快乐和幸福感​都会消失的,而且这很正常。
无非是不要产生“来也来了”、“走也走了”的传统中国式想法,非要咬牙坚持下去,觉得“必须”再次走上旅途,觉得自己“必须”维系​背着​行囊的形象,厌了就转身回家。如果可能的话,抽时间想一下如果地理、风景、异域风情、自由行走这些外物都不能心觉得满足的话,究竟还有没有别的方式​?自己内心所渴望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在人世里走那么大一圈,经历了那么多还是没有头绪,那我觉得​这就有点亏。
到得头来,如果想法依然是“如果可以一直......下去,那该多么......啊”,那其实人​也并没有从旅途中真正学到任何东西。

【1引述自《“人生缓刑”:仪式化的背包旅行》,作者:让我想个名字​。​引文地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443335/


------



2024-07-18

老灵通

 


当我还在试图找寻川普竞选副手万斯英文名的正确读音时,中文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人表达了自己对万斯的熟悉程度。我总结了一下他们给万斯起的亲昵称号:

“逆袭人生的白种凤凰男”、“锈带走出来的小镇做题家”、“反复无常的小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极端民粹主义者”......

万斯最初以一本《乡巴佬悲歌》(Hillbilly Elegy)为世人所知,于是最近我看到了许多篇书评。和豆瓣当初评价相比,在获得提名之后,网络上对这本书的负面评价​多了许多。​许多人如今专门写一篇书评,只是为了说明这本书不行。看来,获得​竞选提名的确会伤文气,难怪美国总统都是​卸任之后才写自传。

我就有点好奇,这些人的消息怎么会那么灵通呢?万斯得到提名几个小时之后,就出现了那么多个人标签,​要言之凿凿地断定他是个什么人。那本《乡巴佬悲歌》似乎也是人手一本,都对这本书相当熟悉,脱口而出的就是​:万斯背弃了自己的出身,把锈带白人的​极端贫困生活归结于自己不努力。我去查了一下,即便这本书现在很是火爆,PDF在各个群里流转,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也只有​8000多。

从逻辑上来说,美国是一个大国,参与政治的人不在少数,在2024年能够参与角逐的人也不止万斯一人​。​对决的两大阵营加起来,值得关注的人选可能在10人左右。如果这些人对万斯熟悉到这种程度,想必对其他人也是如此。而研究10个政客的生平,分析他们的过往,总结他们的政见,我认为这是一项​相当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我就在想,这些人在这一件事情上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那他们平常指着什么吃呢?

好像在一夜之间,网上​都在告诉我万斯是个什么人,都在试图给出某种总结,某种定义。问题是,这些结论有所本​吗?我看到的都是言之凿凿的结论​。最妙的是都使用了我熟悉的中文词汇,比如说凤凰男、小镇做题家、​精致利己主义者等等。但是这些说法,和美国的屈原,埃塞俄比亚的​莫扎特这种说法一样,都毫无意义。因为社会不是同一个社会,环境不是同一个环境,​在类比之中只会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我个人很羡慕这种消息灵通人士,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资讯,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得出结论,也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手搓一张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标签出来。如果我还有很多饭局的话,他们的工作能够​帮我一个大忙。当席间有人说起​万斯的时候,我就可以用餐巾擦擦嘴,很淡定地接话说:哦,你说那个锈带小镇的做题家啊,那是个白种凤凰男,找老婆都很困难,最后只能找个亚裔,全靠抱了虎妈的大腿,后来又得到了paypal黑帮的金援......

很丰富的谈资​,不是么?一桌人都会停下筷子,听我讲​锈带小镇做题家的发家史。然后必然的,我就会成为那一桌人里当仁不让的消息灵通人士,一个白种凤凰男的曲折经历徐徐出现,以所有人可以理解的讲述方式,包括不局限于十年寒窗,投笔从戎,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朝三暮四,投机取巧、​贵人提携等等等等熟悉的桥段。最后万斯基本就是老万,​来自铁西区,​喜欢唱粤语卡拉OK,并且抢着买单。

怎么讲?这一套嗑唠下来,我感觉​怎么有点熟悉?颜值最能打的00后小生,一年减去一半体重的女演员,靠资本上位的小鲜肉......对哦,好像这都​娱乐新闻的路数​嘛。​只是现在还不太明显,等有人拿出调色盘对比《乡巴佬悲歌》和另外一本书,指控万斯抄袭​;等有人翻出万斯的过去的言论,证明他是个三反五复的小人,​如今在拥抱自己当初看不上的人---那么味道就对了。最好能有人宣称他是“三家姓奴”,​那么留言区里就立即都是欢乐的笑声。

至于说万斯究竟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他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答案依然悬在半空中。但是这不重要,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资讯,足够多的花边​,足以让每一个人都轻松便当地参与进讨论来。于是,每一个人年少是小灵通,中年时是中灵通,​老年时则是老灵通。



------



2024-07-17

读脸

 


在十多年前,那时候的互联网还千奇百怪得相当参差不齐,千姿百态,不像今天这般千奇百怪得齐齐整整,相互克隆,我在网上做过一套测试,测试结果对我打击很大。

这个测试很简单,记得是美国人搞的,内容是每一题给我几张人脸的照片,根据提示词给出的表情,从中找出相对应的一张。我的得分很惨,结论是我很难从其他人类的面部表情​中辨识正确的情绪。在此之前,我还以为​我很善于察言观色呢。

记得事后我还给自己找理由,说是照片里全是白人和黑人,对于我这种黄人而言,白人彼此都长得差不多,黑人也是同样,所以就更不用谈表情​上的细微差异了。后来我通过学习才知道,我这种说法算是“种族主义”,​不能公开去讲。所以,我连这个理由也失去了。

​人和人的差异很大。的确存在可以精准读脸的人,​但我不在其中。让我难过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人和人都差不多,都具备相同的读脸能力​,​我自己同样拥有平均水平。做过测试之后,我深受打击,感觉就像是一早被开除了会籍,或者被踢出了​群组,但是之前我居然一直没发现。

读脸能力很重要,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社会化动物意味着要和其他人打交道,能够读脸,就能够分辨对方的真实情感、真实态度,​于是在人际相处中就不容易犯错,和他人交往也就会融洽许多,有利于提升自身在群体生活中的​处境。意识到我没什么读脸能力之后,耳边开始回响起朋友们无数次对我说过​的低语:你别再说了,他​脸色都变了。


的确没发现,我能清楚看到每一个粉刺,每一个黑头,但是我觉察不了所谓的“脸色变了”​。有段时间我甚至怀疑,我那些善于读脸的朋友大概是有X光眼,能透过对方的面部皮肤和肌肉,​看到下面情绪的流动。所以能从各种面无表情的大饼脸、瓜子脸​、国字脸、猪腰子脸上看出我看不到的东西来。

我很是花了一段时间去训练自己的读脸能力,学习所谓的“微表情”​识别。这个过程很是艰难,因为知道自己没有读脸能力,所以眼睛就变得不可信​了。无论对方说什么,我都试图把那张面皮放在一边,探究​对方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们正在讲述的话语,是否​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所想?如果不是,那么他们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表达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

理科生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不能理解现象的话,​那么就去探究现象后面的真实存在。​拿到真实存在,回来和现象做对比,于是就可以定义每一个现象,也就理解或者解码了每一个现象,也就是理解了每一种表情。

这是可行的,​但是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原因很简单,虽然这件事可以去做,也能做到,但是功耗太高。​我发现人和人的不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大脑的工作模式差异上。

我大脑的工作模式是逻辑模块全功率运转,把话语变成概念,然后运算这些概念,​重点放在理解话语和话语背后的想法上。而那些善于读脸的人,他们的大脑工作模式是图形分辨处理模块满负荷运转,他们先不去解读话语,而是​用眼睛不断扫描和读取对方的面部图像,对这些图像进行运算,分析对方的情绪、想法和真实意图。

我用逻辑模块去做图像分辨和处理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我的功耗太高。简单说,就是我强行用图像处理模式工作时间稍微长一点,我就觉得精疲力竭,​觉得心神耗到油干灯尽。而人家的模块天生就是干这个的​,运算一整晚也依然​神采奕奕,大家笑语盈盈​,相处愉悦,说不定这种愉悦还能给大脑供能​呢。

一旦想明白这一点,我就放弃了。其实就是个加微信的暗号问题而已,人们在加微信的时候会​说一句约定的暗语:你扫我,还是我扫你?既然我大脑里没有面部扫描分辨模块,或者说这个模块很弱,那我就老老实实坐着别动,​让别人扫描我的脸好了。我不能解读对方的​真实情绪,那么对方解读我也一样。

至于说​我怎么理解对方?​这也很简单。我管你在我面前说什么,怎么说,​我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你说“最近胖了,手上的这块江诗丹顿要放松一扣才能戴得上”,我回答​“那你要加强锻炼去减肥啊”。你说“我家孩子太笨,补习了三年,这次只能勉强考上一所211”,我回答​“没关系,大学都是宽进严出,只要能进去,就算是白痴最后也让毕业的”。


​这样会让人失望吗?会不小心得罪人吗?当然会,但是这不重要。我知道正确的回答吗?当然知道,​我只是图像运算能力弱,不是傻。我当然知道第一个对话的正确答案是:哇!江诗丹顿啊​!能不能让我摸摸?​我当然知道第二个对话的正确答案是:​哇!​是哪一所?哦,那是名校啊,全球排名在XXX位,父母付出,孩子努力,大家现在得偿所愿,来,​我们干一杯祝贺小朋友!

但为什么我要​耗费我的能量呢,为什么要把我的功耗​调到峰值呢?就为了你买了一块很贵的表向我炫耀一下?就为了你的孩子考上了211​想得瑟一下?那你直接对我说就好了:这是很贵的表,这是很聪明的孩子,证明我也聪明。这​很困难吗?非要让我解读你的表情,理解其实你并不是抱怨自己胖了,不是真的嫌弃​孩子笨。我不解读,你就是要锻炼减肥,你孩子就是要​多吃鱼脑,你自己还得多吃---既然你那么说了,我只会那么​顺着你的话去解读。

​我的逻辑很清楚:在人类社会中,如果大家彼此需要,那么说什么怎么理解​不重要,满足需要就行。如果是对方不需要我,那么我怎么解读正确怎么理解正确都没用,​别人根本就不在乎。如果是对方需要我,那么对方自然会来扫描我,解读我,​理解我。如果是我需要对方,那么努力提升一下功率也是应该的,但最好不要常态化。因此,人应该尽量做到靠自己,尽量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让别人扫描自己就好,自己就不需要​学习如何读脸,​又费马达又费电。

当然,这样的代价就是要远离人群,​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没有读脸能力却要幻想人人都喜欢自己,却要想得到这个想得到那个,那就是在为难自己​了。​不为难自己,就会让自己成为一个难以打交道的人。但是人们真想要打交道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想出办法来的,人类就有那么神奇,人类社会​就有那么丰富多彩。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