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东枪老师在博客时代就以文字而著称,白天他在广告公司奥美上班,下班他就去写文章玩曲艺。说起来,他可能是国内第一位在郭德纲稍稍展露头角时就去做过专访的人,当时他写出一部长篇专稿《非著名相声演员》,未来很可能会成为郭学研究文献。
我认识东东枪,甚至还受他邀请去他公司做过分享会。后来枪老离开了奥美,转行去做文化产业。曾经不止一次提起我当年问他的一个问题,说是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也是后来他职业生涯转换的契机。这个倒霉催的问题如下:
「你觉得你这份工作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么?」
当时我应该刚从云南来北京开始北漂,还带着山里人的朴质,以及长期网络混战养成的锋利。看到他在做广告创意工作,觉得这件事需要高强度持续产生创意,但是转头就成云烟,后续的案子还在不断迈着正步前来,没完没了。于是,我就直接问出了那个问题。
放在今天看,我问的就是一句废话。在这个时代里,有什么工作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有什么人一辈子可以做同一份工作的?但是东老少年老成,心思细腻,在这个近乎于废话的问题里,自己咂摸出了别的意味来:和菜头肯定不会蠢到问这种问题,所以他的这个问题也许别有深意?哦,对了,他其实是在问我,有没有找到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投入其中去维持热爱不变的工作?
事情就有那么恶劣。如果是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那么其实世界上没有几件工作值得一个人用一辈子去追寻。如果一个人受到这个想法的影响,试图在工作中找寻意义,在人生中找寻意义,那么就可能发生变轨,彻底走上另外的职业生涯,另外一条人生路。
没必要,这完全没必要。
我现在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见过些人,经过些事,我的看法是:一件事现在能成,那么它就是能成。一个人现在能活,那么他就是能活。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事情或者人物的成立,有它们内在的逻辑和理由,使得它们得以持续运转下去,而这种逻辑和理由从外面看其实并不容易看出来。
但是世界上偏生有那么多自信而愚蠢的人,非要去提问,用明示或者暗示的方法去骚扰对方:事情是不是有更好的成法?人生是不是有更好的活法?然后还自以为问题问得很深刻,问得很敏感,问得很锋利,引发了对方的思考乃至大脑宕机。比如说当年的我,就是这样的人。
生活又不是电视清谈或者播客访谈节目,人际关系也不是面对面采访秀,非得弄出个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爆点。任何人都可以穷究本质、意义、价值一类的问题,一路追问下去,任谁也难以招架,任谁都会产生自我怀疑。
但那是催生出来的,上了化肥的,打了激素的---别人本身并没有这样的一个疑惑,说明果实还在培育,并未成熟,还需要更多时间,还需要更多经历。而且,和思维本质、意义、价值这些问题相比,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先去认识事情因何得以运转,生活因何得以延续?在这个观察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从事情和生活的内部发现近乎于「道」的存在,也许还能产生对自己极深入的认知。
而一经催生,横遭打搅,于是就断灭了这种可能性。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经得起这种拷问呢?这是你可以一辈子做的事情吗?这是你可以一辈子过的生活吗?这是你可以一直走到底的人生吗?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而且会立即产生出许多困惑和怀疑。
今天在我看来,问「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做到的」是好的,好过问「这个的本质是什么」、「这个的意义为何」、「这个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前者能增强认知深度,后者却通常只能让人困惑。
四十岁之后我接触到一句话:莫舍己道,莫扰他心。在我的理解里,前半句话的意思是鼓励人们努力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找到之后不要这山望那天反复横跳,同时能认识到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不要傲慢到认为自己的道可以对所有人都合适。
后半句的意思是他人找寻自己的道虽然过程漫长而折磨,有时候看上去甚至很愚蠢,但是这件事情任谁也替代不了,更不用说直接指点出来,或者是硬塞给对方一条。这种做法并不是帮助,而是一种扰乱。对方再怎么笨,再怎么慢,一点点探索,终究有找到的一天,前提是不要被人打搅。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想我会把问句改为陈述句:你这份工作是可以做一辈子的。
很多年之后,听到这句话的人也许会说:你当年说错了,如今我找到了真正适合我的,真正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没错,我的确说错了,但是我认为这要比多年之后对方宣称我当初说对了要好。如果我们一定要讨论什么意义的话,成就一把刀的刀锋没有任何意义,挥舞它更是毫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