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既然大家都以为我在谈股市

 


今天早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一次成功逃坑》。许多读者看到标题连鞋都顾不上提就一头冲进来,以为我是在谈股市,讲述自己提前清仓的​亲身经历。

看来大家很关心股市,那么这一篇文章不会有任何误解,​就是谈这个话题。

上周我读了很多篇文章,看过各路人马对于川普政策的分析,对于全球股市的分析,对于未来全球贸易的分析,​什么声音都有,什么观点都有,很是热闹。看完之后,越发坚定了我的​想法:​没有人知道。

所有的推演,所有的模型,所有的观点都是猜测,没有人知道川普下一步要干什么​,所以,也没有人​知道股市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上周他可以针对全球开征关税,下周也许他会发布各国输出美国的出口配额,​谁知道呢?他是一位即兴表演的大师,想一出是​一出。

正因为没有人知道,所以​这个现状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公平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哪怕是川普周围的亲随,目睹了政策的诞生但也未必能正确推演​未来的实际演进。所有地球人都陷入了同样的巨大不可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目前都看不出​对或错。上周赌黄金会持续上涨的人​们,应该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现在的情况是总是要等事情真实发生之后,​大家才开始寻求一个临时的解释,就像是世界已经崩坏了,​人们疯狂地在对着碎片打补丁,试图拼凑起碎片来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后面究竟有什么逻辑线索。

坦率说,我不懂股市,也不懂经济,我只懂一点历史和一点点​人性。在这个早上,许多人感觉到自己在受苦,并不单纯因为股票大跌所带来的损失,更多的痛苦来自于不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世界「突然」变成了这个样子,以及​世界还要像现在这样抽风多久?

从历史上看,​股市暴跌总是会发生,但是它也总会过去,指数总会回升。我就经历过两次互联网泡沫破裂,​还有最少一次记忆深刻的股灾。但是从人性层面上来看,好像人们又全无记忆,每次暴跌的时候仿佛都是第一次经历,或者第一次确信股市会有这样的一面。我不能批评说人们都在装傻,但我可以说人们偏好​稳定的,可预期的市场,于是对​任何其他状况都无法接受。

但好像现在大家没有什么选择,川普最起码还可以​这样开开心心地玩上 2 年。如果美国人民​没有失望或者是厌倦,那么他能玩满 4 年。毕竟,美国人民长期抱怨在承受剧烈头痛的折磨,那么多年来只有川普​承认了这种痛苦真实存在。所以,虽然他只是个木匠,但是人民也同意让他用​锯子和斧子开颅治疗一下,这总比一直忍着强。于是,木匠开始​给世界做开颅手术,全世界都因此而感觉到偏头痛。

既然如此,就不用幻想一切只是几周的事,几个月的事,​这是以年来计算的巨大狂暴变化。万一,我是说万一,用锯子和斧头做的开颅手术居然取得了成功,那么未来几十年​这个世界的路数就会​像现在这样继续维持下去。当然,不成的话所有地球人也要陪着一起玩好几年,​共同承受业果,或轻或重​,或缓或急。

所以,可以确认的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极度不确定的​时代。以往的经验,以往的判断,以往的思路,可能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不再成立。幻想世界立即重回旧轨,​这只会让现实的反驳带来更多个人痛苦。就像是现在幻想股市很快完成反转,自己户口的数字​转变颜色,只能让人感觉更加焦虑不安一样。

而从朴素的人性来说,大多数人的人性厌恶​不确定性。那么,在一个极度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极度不确定性的市场,估计大家的选择都是一动不如一静,更不愿意下场买入,​而是选择抱着手在一边看。如果你此刻担忧股市,那么,未来​也许你还有更长的时间需要去担忧它的冷静和克制。

我看了许多分析报告,你持有很多股票,​那又如何呢?世界正在被一股蛮横而强大的力量所引导,​变成完全陌生的模样。我们能改变什么吗?或者说,我们能​有选择吗?又或者是说,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理论或者标准吗?世界在重构,新理论会在重构完成后出现,标准还要​再靠后一些。那么,我们第一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方向一无所知,第二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本身无能为力,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意区区股市这一个变化指标呢?

当然,听到一个人成功提前空仓的消息,大家就此不断讨论,或者听到一个人成功深套的消息,大家就此不断讨论,都会​通过这种讨论释放一下内心的压力。虽然事情和事实没有任何变化,但是通过反复地讲述过程,反复地讨论结果,还是​会让人感觉到轻松一些。我完全能够理解,自从人类在山洞里点起篝火来,人们就是用这种围坐讲述的方式抵御内心对危险和不可知的焦虑、​紧张、恐惧。

但我个人认为,真正起效的还是篝火带来的热量,还有​烤肉带来的焦香与油脂。在山洞外面的世界已经大雨瓢泼或者是山洪泛滥,焦虑、紧张、恐惧也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是专心烤火吃肉能够带来一些切实​帮助。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变化不需要你同意正在到来,但是肉​再不吃就彻底焦了。

我知道,许多人现在特别需要听到某种斩钉截铁的断言​,世界必将这样或者那样。无论好坏,只要给出一点确定性大家就要围上去猛吸,​恨不能直接静脉注射,于是就觉得心安。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一战二战的时候全世界打得如火如荼,但是该种花的人还是在种花,该​喝茶的人还是在喝茶。一旦接受了「世界正在陷入大战」这事实之后,人们除了担忧之外还有很多选择,人们除了战争​之外还有生活。

如同我之前说过的那样,我完全不懂股市,也不懂经济学,更不懂得很复杂的​国际贸易平衡。所以我给不出任何建议,也分享不了任何个人经历,但是我的确从历史书里看到更多变化更为剧烈的时代,更多个人更加无所适从的时刻,然而这一切全都过去了,毕竟适应变化是人类这种生物最擅长做的事情,​而且从冰川期开始,人类就凭借这一优势逐渐占据了行星霸主的地位。

这就是我的个人看法​。​现在,锯子和斧头暂告一个段落,那我决定去补个午觉。



------



一次成功逃坑

 


今年京城柳絮刚刚开始飘飞的时候,我成功逃脱一坑。
整个周末我就像是入了魔一样,在网上疯狂搜索和研究家用蓝牙音箱。起因是我把台灯给扔了,床头柜上也就空出一块来,于是我莫名其妙觉得在这块空地上应该放上一款蓝牙音箱,自己可以躺着听音乐。
「可以躺着听音乐」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像是红莲业火燃烧,世间除了功德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将其熄灭。我不知道看了多少篇国外音箱和测评网站的文章,分析对比过多少款时下流行的蓝牙音箱,比上学的时候还辛苦。
用了一天时间,我锁定了 Sonos era 100音箱。国外测评网站的一堆编辑选择了它,说它是这个价位上最适合听古典音乐的蓝牙音箱。我习惯听古典和爵士乐,于是我就去查国家补贴,想找一个补贴力度大的省份伪装一下本地人。失败之后,我只是讪讪了五秒钟,又一头扎进闲鱼,准备去那里淘一对二手货。
去到闲鱼之后,搜索 Sonos,发现还有一款 Sonos Five,说是听起来是录音棚品质,比 era 100更好。我就有点生气,觉得海外测评网站怎么也写软文?就用 Grok 做蓝牙音箱比较研究,era 和 Five 究竟哪一个适合听古典音乐?Grok 分析了一堆数据,说 Five 的数据更好,你选它吧。
但是 Five 的价格要贵得多,一只相当于 era 100 一对半的价。我就想着去亚马逊比一下价,也许海淘是个好主意---从这个想法判断,当时我已经烧得不大清醒了,因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川普全球征关税的背景,想什么海淘呢?那是海镰刀。但是,去搜索的时候Google 突然又给了我一条新闻:Sonos 系列产品降价50 美金!
大喜过望之余,丰富的江湖经验自动弹出警告:为什么好端端地却要降价?行走江湖,安全第一,小心驶得万年船,我又跑去查行业新闻,发现是 Sonos 去年发布的App 太烂,用户怨恨无比,导致市场受挫,现在降价是为了提升销售额......我母牛!果然是测评网站无好人啊,降价不更新文章信息,市场受挫照样官方推荐,拿美元英镑的哥们也靠不住啊。
这样一来,等于是一整天的努力全部白费。而且,回到国内电商网站,Sonos 官方降价的消息似乎还没有传导过来,大家还是按照原先的价格高高兴兴地在卖,那我为什么要买?
一切重回原点,第二天我又开始了我的研究工作。这一次我发现了更多平品牌的蓝牙音箱,每一家的照片和文案都极好,每一款都是天上有地下无,过了这一村就没有这一店。而且,很多新品支持蓝牙、Wifi、有线连接,可以组合成为立体声系统,还有自动适应房间音响环境等等等等强悍功能,让我口水满溢,目不暇接,心如猫抓,如痴如狂。
最终我清醒过来,是因为我发现自己正在看麦景图的蓝牙音箱。麦景图是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伟大音响功放公司,每一款功放都大到吓死人,价格则让人再吓死好几回,它家的蓝牙音箱RS 150 居然是它们产品线里最便宜的一样。但是,这里的「便宜」只是相对于它的功放机而言,和爱马仕钥匙链的那种「便宜」是同一种便宜法。
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浏览麦景图蓝牙音箱的时候,而且不是因为音质,只是因为喜欢那些蓝色的小灯时,我突然愣住了,问了自己三个问题:1、你是谁?2、这是你应该看的吗?3、你现在究竟想干嘛?
这三个问题如同三桶冰水当头淋下,我的理性终于恢复工作:我是一个家里有很多台蓝牙音箱的人,我在看我认为可以满足我内心贪婪的物件,我想在床头柜的空地上放上一台全新的、完美、便宜的、动听的蓝牙音箱---这种东西我早就知道并不存在,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资料能够找出一台 一对 一对加低音炮 一套来。
被「可以躺着听音乐」这个念头魇住之后,我全然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早已经把全家的所有音箱接入了统一的中心控制器。事实上,我走到任何一个房间哪怕是洗手间都可以让音乐跟着我走,无非是切换​不同的音箱罢了,曲子还是同一曲。所以严格说起来,不存在什么床头柜上的空地需要摆放一台新的蓝牙音箱,而是我躺在床上需要选择哪一个音箱播放音乐​的问题。
只是我当初做完了这一切之后,就​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就像是忘记了当初我是如何疯狂搜索和研究,​终于在家里部署起这一套系统一样。我只记得单独的场景,只记得在单独的场景里需要开启一台单独的​机器,于是贪婪之心就​再次袭来,觉得自己​总能找到一款更好更强更美的​蓝牙音箱。这和音箱品质无关,只是纯粹的贪婪,因为几年前我朋友送我的那一只蓝牙音箱​依然可以秒杀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产品,几乎没有哪一款可以和它竞争音质、音域和功率。
今天是周一,我已经退烧,​业火也在昨夜彻底熄灭。打开淘宝京东闲鱼,系统依然在不断向我推荐各种蓝牙音箱---这在过去是有效的,​我看见一个就会去看更多,我拥有一个就会想着拥有更多。但现在不是了,​它们再也不是让我觉得欢欣鼓舞、精神振奋的宝库。
​我在床头柜的空地上放上了一杯水,​那是我早就应该做的事情。

------





2025-04-06

灵魂总是有的

 


我每天使用的 AI 绘画工具 Midjourney 刚刚放出​ 7.0 版本。​用了两天,简直是爱不释手。
一年多两年前,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类似的留言说:「AI 的作品莫得灵魂」​。啥子是灵魂?我真的不知道。但我有一种模模糊糊的直觉,那就是随着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绘制出所谓「有灵魂」的​图像应该是个时间问题。而且,「有灵魂」这个说法我认为其实是在说​:「它触碰到了我的灵魂」。那么,每天有那么多读者来,​万一就随机触碰到了其中几位呢?
​现在,我终于可以问一句:​今天题图里这张大笑老僧的照片有灵魂了吗?
尝试着用 V7 创造出一批照片之后,我觉得要让 AI 作品有灵魂似乎也不是什么多么​困难的事情。所谓的摄影作品的温度、表现力、精神内涵​等等这些东西,AI 应该比我熟。我自己不拍照,也没去过任何摄影展。但是 AI 应该鲸吞过成千上万张获奖摄影作品,​它很清楚人类,尤其是人类评委的品位和偏好。即便它因为没有眼睛,因此对画面的内容一无所知,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画了什么,但是它很熟悉​什么才是好的构图,什么才是好的光影,什么才是好的颜色---​算法的奖励机制一直在那么训练它。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人类​自身的创造性如何也是需要打个问号的。伟大的摄影大师总是少数,更多人只是在跟进和学习​手法、风格。于是,最终总是会有套路​出现。所谓的「温度」有套路,所谓的「深度」也有套路,甚至可以说,很多人嘴里说那种「有灵魂的好」,应该​也是可以批量制造,反复克隆的。因为从艺术的感知上来说,​大多数人并没有他们自以为的那么敏锐。就像是上面这张图一样,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母亲抱着孩子,孩子在怀里偷偷望向镜头。很多人看了会喜欢,​但这也是套路的一种,对应的理论早就解析过母亲、孩子、观众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AI 不需要学习这些理论分析,它通过学习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对套路的掌握​应该超越大多数地球人。反正对于它而言一切都是在计算概率,那么,把孩子的眼睛放在画面正中下⅓之处,这完全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出来​特征:大师经常那么做,出现在这里的概率​非常之高。​AI 不是大师,但是它知道大师的惯常选择。AI 也不是摄影师,但是它​应该早就发现了摄影师们的各种套路。
也不应该指责套路,在我理解里,所谓套路就是经过反复大量验证过的成功创作方式,它能够大比率地获得人群喜欢,而且它的操作成本​很低,效率却很高。专属于一个人的套路叫做风格,属于一小群人的套路叫做先锋,​属于一大群人的套路叫主流,而所有人都会的套路则叫做滥俗。就像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家里都有那种色彩艳丽的仿古柜子,但家具商知道这么做就一定能卖得掉,他并不关心​理由。

那么这样说起来,我觉得​如今的 AI 已经够用了,对大多数人而言已经足够了。它知道了足够多的套路,也能按照套路足够高效地生成图片​。随着图像质量的提升,已经达到了​商用级别,我甚至觉得它可能已经达到了拿小奖的水准。
至于说灵魂这件事,灵魂​是个伪命题。多年来,我觉得我的灵魂质量还可以,但是 99.99% 的人才刚刚看到我的肉身就立即转身​狂奔逃命---人们嘴上说是欣赏灵魂,但真正看重的永远是皮相。假设一个男人困在了喜马拉雅山上无法下撤,用手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最后的告别,只要他身高超过一米八,那么​在自己的灵魂行将毁灭之前他都不会忘记打上括号:我是一名业余登山爱好者(身高 183​)。当然,人们也就会特别惋惜一些,比 1 米 6 的惋惜两倍,比 1 米​ 5 的惋惜三倍。1 米 ​4?1 米 4​ 你登什么山?就不能在家好好躺在抽屉​里睡觉吗?
​AI 绘画有没有灵魂?​我认为是有的,而且是很朴素和珍贵的那一种。它就像是一个忠实的助手,竭力理解你的指令,帮你画出你要的结果,但却没有一丝一毫成为大师的僭越心思。人们反复说 AI 的绘画没有灵魂,意思是只有大师才有存在价值,剩下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普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普通画家还是绘画爱好者,​它们的作品都没有灵魂,​那 AI 没有灵魂就太正常不过了。


------






2025-04-05

和自己在一起

 


昨天是清明,一个反思生命的好日子。
我们日常的所有努力都围绕着现世的安好而进行,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公司,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好的友伴,更好的衣饰,更好的美味,更好的家具,更好的名声,更好的地位,更好的财富......
然后清明节到了,我们看到那些躺在地下的人什么都不能带走,身边不能拥有一样东西,只有一个两尺见方的坑,最多还有一块​刻着名字的石碑,证明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来过。等到续费结束,连这个坑和这块石板也会不复存在,会有新的灰填埋进来​。
他们所谓的「家」呢?
我曾经在文章中分享过一段我喜欢的话,说人生就像是一处热闹的集市,里面美食、佳酿、物件、马戏应有尽有,而且进入集市还会有​同伴一起玩耍,让人感觉快乐、充实​且安稳。然后日暮时分到来,摊贩游商和马戏团收起家当,拉着马车​离开集市。而自己身边的友伴也带着微醺挥手,彼此道别​,背影隐没在暮色深处。这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孑然一身,站在​空无一人的集市里,你并不拥有这里的任何东西,你也并不属于这里。只有无尽的晚风卷起垃圾从你身边掠过,仿佛在催促你赶快​离开。
喜欢这段话,是因为​它很清楚地讲述了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区别。
安稳的生活是个梦境,幸福的感受是个梦境,可以依托和仰仗的人是个梦境,有人陪伴一路同行远离孤单的想法是个梦境,让人心花怒放觉得一旦拥有就别无所求的人和物也都是​个梦境,所有人因为自己的成就、品德、名望、才华而尊重和仰慕自己,自己因此具有非凡价值,自身存在因此就具有非凡意义的想法或者感受还是个梦境。
现实是所有人都只拥有自己,自始至终都​和自己在一起,只要从梦境中醒来,​就会直面这一幕。太阳总是会落山,集市总是会散场,人也总是会落单。
因为在梦境中不愿意醒来,所以我们会相信某样特别的东西,相信自己只要得到了它,​就会感觉到幸福和满足。所以我们也会相信某件特别的事情,相信自己只要达成了它,​就会感觉到自信和快乐。所以我们还会相信某个特别的人,相信彼此之间可以建立羁绊,相信在一生一世之中都可以信任可以依靠可以托付对方,并且觉得这就是​现世幸福的基础。
于是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失望,永远无法止歇的厌倦,所有人内心里迟早都会清楚---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达到那种期待中的完满无缺状态,总是有缺憾,总是有不满,总是​快乐不过三秒钟。但也因为这样,我们又会转而相信会有下一样特别的东西,下一件特别的事情,下一位特别的人​。然后失望和厌倦再次到来,如此往复循环下去,直到最后时分,期待下一种特别的药物,下一种特别的疗法,下一位特别的医生。
如果从梦境中醒来,承认人生的真相就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放弃对外追求所谓恒久之物,不再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寄托于身外之物身外之事身外之人,每走一步都靠自己,每走一步都相信自己,​也许生活会显现出更为真实、清晰的一面来,也许生命本身也会显现出更为丰富​、充盈的一面来。
一定要想着「我」是什么东西的主宰,「我」是什么事情的关键,「我」是什么人的最爱,「我」因为拥有而感觉到幸福,那么人就很容易被东西主宰,被事情控制,为他人所束缚​和压制。清明节的时候看看那些睡在地底的人,他们还主宰什么,控制什么,他们所爱的人在燃烧完​纸钱和蜡烛之后是不是毫不犹豫地掉头离开?
离开所有这一切想法,人还是可以继续人生路。但喜乐都是因为自己,​无需等待,更无需期待什么。一个人和自己在一起,并不会因此而让手里的一杯酒变味。相反他倒有可能全心全意品尝出这杯酒的所有滋味,因为斩断了所有外部的关系,酒就单纯是酒,喝就单纯是喝,​感受也纯然是个人的感受。
所有人在太阳落山,集市散场之前都需要喝完最后一杯,​但是每个人感受到的滋味却彼此并不相同。很多人喝酒和喝水没有多大区别,因为他们的心从来都在别处,从未认真​投入地饮过一口。而有些人却可以潜入酒的深处,在酒杯里上下翻腾起伏,因为喝酒的时候只有他自己和那一杯​酒同在。没错,酒依然是外物,​但即便是外物,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方式。没错,人生依然是有限的,但即便有限,不同人也会过出不同的​滋味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经历过。​


------


2025-04-04

小白也能用的NAS应该是这样才对

今天的标题里出现了「NAS」三个字,​估计能吓跑一半的用户。不管了,反正是周五,人的心思都不在身上​带着。
我不想解释什么是 NAS,相反的,我想​说一下我的需求:智能手机推出许多年了,我的手机相册越来越大,我的APP 也越来越多,而且每一个 App 里的资料​同样也越来越多。每次更换新手机,转移手机资料​就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即便不需要经常转移,这种照片、视频、文件的日积月累也是不可持续的。肯定有那么一天,我不得不去购买云储存服务,或者购买​最大储存量的手机。
现在还有个临时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些照片、视频拷贝在电脑或者移动硬盘上,​释放出手机储存空间来。不过这还是治标不治本,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空间不足,而且,并不方便我查阅历史照片,比如说临时需要朋友的一张黑照丑照,我总不能随时带着硬盘,随时带着电脑去​查询吧?
所以,我的现实需求是​:
1、一个大容量储存空间,​可以方便地储存和备份我的手机、电脑资料。
2、我不需要随时带着它,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在​外面也能查找上面的资料。
3、有多种储存、备份和读取方式,支持有线、WiFi、蓝牙​等等方式传输。
4、千万不要很麻烦,上手就能用,不需要专门学习如何操作。
你看,如果我不想直接使用「NAS」这个单词,那么我就必须像现在这样写那么多文字---所有这一切需求都指向了一种​硬件产品,它的名字就是:​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属存储)​。
​我有过 NAS,不单有过,还买过送过给朋友​,而且是我用下来觉得最简单的一款。送到的时候朋友很高兴,但是现在它应该在他家某个房间的角落里落灰---即便是号称最友善最简单最适合小白用户的 NAS,对于小白而言还是​太复杂,太麻烦了。我反复想过这个问题,结论是目前市面上的这些 NAS 都是针对工程师或者极客用户的,根本就没有想过需要​从民用消费级产品上重新进行设计。
这大概就是知识的诅咒吧?生产和消费 NAS 的这些人,大多能够熟练地摆弄硬件,搭建多系统,恨不得把一台 NAS 玩出微型电脑的效果来,榨干​其中任何一点硬件价值。他们对​ NAS 那一套玩法如此熟悉,以至于不知道如何照顾和满足小白用户的需求。就像是辅导一个小学生做数学题,上来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很简单,你求个积分就好」。这种话​,听得人胸闷心慌脑积水。
最近,我在国外著名众筹网站 kickstarter 看到了一个正在进行的 NAS 项目,叫做「口袋云(PocketCloud)」,​让我眼前一亮,觉得这个路数可能才是对的: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stationpc/pocketcloud
我不是让大家去参加这个众筹项目,而是说这个项目可能才是​民用级NAS 应该有的样子:
它就长这样,一个移动储存器,​再加一个底座,没了。整体大小我估计有张 A5 纸那么大,宽度不超过 20 厘米,​很小巧。上面的移动储存器里面有电池,还有一条 SSD​ 固态硬盘。出门的时候可以随身带着,就像带着一个充电宝或者是移动硬盘,你可以随时把资料备份​或者储存在上面。
回到家以后,把移动储存器插到底座上,底座内部带有另外一条 SSD,可以自动备份移动储存器里​的资料。两根 SSD 最高支持到 16T 数据存储量,但并不需要每条都满配为 8T,​用户可以自行​配置,丰俭由人。
带着移动存储器出门时,可以用 SD 卡或者 USB​ 盘直接储存数据资料:
回到家之后,插上底座二合一,又可以用 WiFi​ 无线传输备份资料。没有WiFi 的话,还可以把它当作是热点进行连接,然后同样进行无线传输。但我不清楚这是必须有底座的情况,还是​移动存储器靠自己的电池供电也能做到的事情。如果是,那么在外面的时候应该有三种方法存储备份数据。
最后,如果是在家里,那个底座还可以直接接网线进行数据传输:
我很喜欢这个产品的设计思路:不需要让小白用户去学习和认知什么是 NAS,而是利用他们都有的生活经验,说是给他们一块带底座带电池的​移动硬盘,这样理解和​接受起来就很平滑。
而最巧妙的一点,也是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则是备份数据的​异步方式。传统的 NAS 把硬盘全放在一个盒子里,盒子放在家里,出门的时候要读取资料,就通过网络连回自己家里的 NAS,从上面​读,这样的话,手机、电脑上的资料和​ NAS 上的资料是可以做到实时同步的。
但是口袋云(PocketCloud)就做得很巧妙,移动存储器上的资料和底座上的资料​并不是随时都能同步,必须回家之后插上才能完成备份和同步。巧妙之处在于,虽然不能实时同步,但是移动储存器和手机一样是随着人走,那么人的身边就总有最新的一份储存​,可以随时用,并不需要​调取家里底座上的资料。无需网络远程访问自己家的内网,​那么速度更快,而且也更安全。这样的 NAS 可能算不上是「私有云」,不能随时随地私家云上存储读取,​但这重要吗?
现在这款口袋云还没有实际生产出来,但是我猜测按照团队目前的介绍,用起来体验应该和一块移动硬盘差别不大,​没有多少学习成本,最多就是安装个 App,剩下的部分​应该都是在小白用户无感之中自动完成。
这个产品方案​可能最大的问题是价格。一套不包含 SSD 固态硬盘的裸机,报价428 美金,众筹价2​89 美金,这就是两三千人民币了。然后一条 1T 的 SSD 是六七百,2T 要过千,8T 一条现在的价格要 7​000 多。也就是说,满配​要人民币两万。这个价格如果是买群晖,可以配到 8 块 8​TB 的硬盘。
为了便携和移动而使用 SSD 固态硬盘​,价格就立即上去了,而且还存在散热和损毁的​潜在问题。不过,私人家用大概也不需要 16T 的满配。只是说即便是选用 2T+8T 的方案,大概率​还是要过一万,机器本身再便宜也多大用,​贵的是 SSD。
不过,​这个产品思路还是很有启发:2 合一的 NAS,一块移动使用,一块居家使用,两者合一同步数据,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想法。工程师和极客肯定不够用,也没有太多可以玩的地方,反正他们有专业 NAS 可以去折腾。而对于小白用户来说,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更为合理,​也更为简单。
重点在于厂商​有这样的思路,创造出这样的产品,而不是继续专业人士的思路来做民用级产品。如果大厂也能那么考虑一下,也许​愿意用 NAS 的人会更多一些。最后,我查了一下口袋云的团队,发现都是中国人,来自广东佛山​,伟大的电子城。​团队的名字叫做Firefly」,萤火。嗯,《最后的生还者》......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