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7

数字游民

 


这两年不断有人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既然大部分工作和生活都在网上,为什么要把自己局限于一城一地,而不是到处走走?反正你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够了。
我知道,他们是在说数字游民,不是在和我讨论工作方式。我也知道,他们大多不是在讨论我,而是借着我讨论他们自己的理想生活。他们自己想把旅行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最好是环球旅行和居家办公结合在一起。
的确有人是那么做的,而且会在网上发很多照片。要么是很简洁的性冷淡风工作台面,要么是他们在咖啡馆里开着电脑表示在工作。很奇怪的事情,虽然说数字游民理论上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并不偏好地理,但是我自己看下来的结果是如果没有咖啡馆,数字游民就无法工作。对此,有数字游民解释说,在自己住的地方没有办法专心投入。那我就想建议各大公司的老板,把公司装修成咖啡馆风格,这样就能一举两得。
没过几年就会流行一些词。间隔年(Gap Year),城市漫步(City Walk),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s)。有些词汇能维持流行三五年,有些词汇一闪而过,比如说飞盘媛,出现得随机,消失得突兀。
有人沉迷于这些词汇,就像是迷恋潮流衣饰,一定要套在自己身上不可,否则就像是失去了什么很重要的生活意义。我自己没有类似的想法,就根本不需要。我从来没有什么Gap year,毕业了恨不得第二天就能上班,原因是我受够了学生的生活。我也没有什么city walk,因为去到一个城市去走一走大街小巷,参访一下菜市场是我长久以来的习惯,不需要特意去安排。
同样的,现在看起来我过着数字游民的生活,但这不是我主动往这个词汇,这个词汇对应的概念里去钻,我对于一个​词汇,一个定义,一个概念没有任何兴趣。所以我会逃班去发呆,而不是专门弄一段时间去做Gap year;我会穿上拖鞋就出门,用脚去阅读城市,不需要专门安排日子,也不需要换上运动服和​健步鞋;我有电脑就可以工作,实在不行的时候用手机也可以,但我不需要特意去咖啡馆,我在哪里都可以专心投入,没有咖啡香和星巴克音乐专辑也​没问题。
因为我专注于我手头的事,不大在乎我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如何,别人听闻我的事情​感受如何。和像什么词汇,符合什么概念相比,我更在意是什么,我是什么,​我在做的是什么。是什么比较坚固,很多年都不会变,而像什么则不同,过段时间人们就像是变色龙一样,要变一种像法​,要用外相去说服他人相信自己就是那样的一个人。
我的想法和做法可能比较另类,但是那么多年来我​也那么过了下来。比如说去旅行,我没有在酒店阳台上拿着一杯香槟侧脸拍照的习惯,如果冰箱里真有香槟的话,我会坐下来看着​阳台外的风景直接喝掉,因为拍照会耽误我喝酒,气泡一旦消散味道就没那么好了。我也没有什么必须去打卡的风景点,排长队在标志性景物下​拍照留念。我会安安静静站在一边,​认真看着眼中的风景,把人群和声浪努力过滤掉,想象第一次见到这风景的人当时感受到了什么。
​于是,我旅行回来没有几张照片。有时候​我忍不住去想,还好我没有老婆。否则,我简直没有办法向老婆证明我真的是和朋友一起去旅行,而不是​私下在本市酒店里和情人幽会了七天。当然,在现实世界中的老婆们一听说丈夫不带自己和朋友去旅行就会暴怒,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私产专用是世界性难题。有人问,你没有照片将来想要​回忆的时候怎么办?不怎么办,我的记忆里有所有的体验,当时我在场​,就在风景里,没有一秒钟离开。
所以,我也不需要数字游民的头衔,不需要数字游民特定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需要​在全世界的咖啡馆里漂流证明自己的确是数字游民。别人怎么看待我,那是​别人的事。不能​但凡有人拿出一顶帽子,我就要努力切削脑袋努力戴进去。不能但凡世间流行一条新路,我就要努力打扮漂亮走上去​。那样的话,我就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去做我手头的事情​,而是忙于给自己不断贴五颜六色的羽毛。
有人认为形式可以决定内容,我是那种认定内容​自然造就与之适配的形式的人。况且我也不喜欢数字游民这个字眼,我去查了,游民的意思是失去土地到处游荡的农民,​古时候也称之为流氓。那我这样的北漂、沪漂、深漂,早就是流氓了,​根本不需要重复认证。



------


2024-09-06

挥别小笼包

 


听到鼎泰丰即将关闭所有华北地区店铺的消息,我第一时间转给了朋友们。2002年,我只身北上去帝都和他们第一次见面,在此之前我们只是一个个在网上的ID。两天时间我喝得酩酊大醉,临上返程飞机前,朋友坚持带我去吃个饭再走,说是要请我吃一种我肯定没有品尝过的美食。

他是对的,那是我第一次见识鼎泰丰,第一次品尝蟹黄包。我神志不清,我味蕾凋萎,但一口蟹黄小笼包下去,顿时让我觉得自己充上了电。27年来,我没见过那么小的小笼包,也没见过那么薄的皮,更没有品尝过那么鲜甜芬芳的汤汁,当然,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世间还有那么贵的小笼包,但店里挤挤挨挨的人群又仿佛它是免费的。

此后的6年里,他们不断劝说我辞职来北京。每一次见面,话题总是会绕回这里。我问他们我来北京能干什么,他们脸上放着光,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口吻说:你先来呗,来了干什么不可以?这里有得是机会!后来我变得很是惭愧,觉得他们一次次劝说,一次次和我商讨北上的事,而我始终没有动作,感觉我是在用这个话题一次次骗他们的饭吃。我又想,其实他们知道,他们都知道,他们并不在意,因为他们活得喜气洋洋,过得欣欣向荣。

即便我回到了家乡,他们在北京聚会的时候,也会开着免提打长途电话来,通报他们的现场情况,仿佛给我留了一个位子,不想让我错过这次欢聚。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他们在席间打赌,看谁能最先用舌头拨打手机按键,打通我的电话,我接起电话,一群大舌头在通话背景里欢呼大笑。另一次他们在后海吃完饭打赌,赌后海的水是齐腰还是齐胸,说话间我在电话里就听到一声水响,有人跳进后海亲自验证水深,通话背景里一片惊叫然后是狂笑,一群人忙着伸手捞人。

再后来我真的来了北京,他们曾经对我说过的那些话,当初我认为荒诞不经、毫无根据的那些话,都逐一兑现了。在这里的确干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能成。在夜晚的万家灯火里真的有了属于我的一盏,在街头的车水马龙里真的有了属于我的一辆。在去了北京的头十年里,我觉得这里在玩勇敢者的游戏,只要你有勇气,敢于去想敢于去做,未来就可以给你开任何支票。

所以当我得知鼎泰丰要闭店的消息,心头情绪汹涌而起,压在胸口喘不过气来。我对朋友们说,当初我第一次来北京,你们用鼎泰丰招待我,送我上飞机,现在鼎泰丰要关张了,我们一起去告别一次吧,也算得上是有始有终。

昨晚的蟹黄包和22年前哪一个更好吃,我不知道。22年间我没有去过几次,等人真的到了北京,有更多更好的选择,鼎泰丰在其中并不显眼,也不适合聚会饮酒。我只知道,22年前我们一个人要点2笼,22年后我们三个人点了两笼,还差点没吃完。我们感觉店里前所未有的嘈杂,所有人都在说话,对面说话都得大喊。

吃到一半我们才想起,不是这里突然变得嘈杂,而是当初我们兴致勃勃地吃小笼包聊天,我们就是这里嘈杂的一部分。那时候我们兴高采烈,那时候我们旁若无人,那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手里握着通往明天的车票,那时候我们迫不及待地等待明天来临,随时准备一跃而上身边经过的机遇列车。现在我们低头凝视着面前的姜丝醋碟,有人说:“以后就只能去上海吃了。”没人搭茬。我们静静坐在轰轰作响的声浪里,就像是坐在一条慢船上,一摇一晃慢慢驶离,时光在船下摇啊摇啊摇,小笼包上氤氲热气仿佛是河面上的夜雾。

这顿告别镀金年代饭散场回来,看到新闻说男足对日本,比分0:7​。我记得2002年的时候,​他们打进了世界杯。



------


2024-09-05

为什么要学古文

 


我想,今天人们学习古文更像是一种人文素养培育,而不是学习一门学科知识​或者实用技能。你去看今人写的古诗,大部分都是“老干体”​。你去看今人写的古文,大部分文白不通。我见过几篇这几年新刻在石头上的所谓“赋”,不禁遍体生寒,​麻到痉挛。
古文已经失去了真实生活中的位置,​难怪有那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学习古文?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于古文,具体说是古文背后的历史​很有兴趣。今年年初有一部电影,叫做《周处除三害》。周处是个历史人物,他除三害的事迹是个历史典故。我写了一篇《周处除三害》,通篇没有提电影一个字,单纯就是讲这个典故。
这篇文章有15万次阅读。
​我写什么了?我写的东西都在古文文章里,周处的传记和传说。我把它们找出来,​用现代汉语再讲一遍,最后写了一点我的个人理解​。古文大家都不愿意读,结果这样文章1​5万阅读。那我就想问一句:为什么要让中间商赚差价?
​为什么要学古文是个伪问题。古文只是个工具,一座桥梁,在现实的对岸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么说其实也不对,​在对岸的应该是中国人的根。倘若一个人不能回答自己的祖籍是哪里,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是谁,大家就会觉得这人很奇怪,​莫非是孙悟空本空?同样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不知道自己的来处,​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所有的过往,都构成了自己此刻的一部分。没有过去的人,​也就没有现在。
你说你的好朋友是自己的知音,​是来自春秋时代俞伯牙与钟子期,哪怕你什么乐器都不会,也不爱听高山流水古琴曲,不妨碍你特别选取音乐来作为友谊的​比喻。​你说你在这大城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你说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你感受到了和西晋李密同样的孤苦无依,和唐代李白四十四岁时同样的孤独冷清​。
(此处省略排比举例9999句)
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人,你的情感需要有所寄托,你的思考需要有所启发,你的决定需要有所参考,你的处境需要有所对照,而所有这一切在前人那里都有,​甚至用文字记载了下来。你看古文,看古人,看历史,看前人怎么想,怎么活,你因此理解了自己​的当下,不至于觉得自己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活在天地间---甚至孤零零一个人活在天地间这件事古人也​早就写过,当然,还是用古文。
即便你坚持认为自己孤单单活在这个世上,你也并不是在​吟咏人生的独唱。一定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有某个人,和你此刻有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感触。没有什么真正的独唱,一定是穿越时空的重唱、合唱。我们都是围绕古老基音产生的泛音,在历史重复的韵脚里形成越来越丰富和谐的​音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务员阅读《资治通鉴》以获得必要的从政经验只是对古文最为​粗暴直白的运用。
这种重唱或者大合唱​使得人们彼此认同。你在田埂上和一位老农闲聊,或者是你在商业评论里写互联网巨头之战的竞争,你们可能都会用同一句“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区别。它也能形成你自认为独特的审美或者个人情感,很多人都喜欢​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妻死之年手植也​,于今亭亭如盖矣。在中学教材上看完就再也难以忘怀,不单纯是因为感动,因为自己打算以后用这种曲折含蓄的方法表达​强烈的情感,因为你学会了把情感寄托于外物,你学会了在​最平淡的细节里隐藏惊雷---你并非生来会如此去做。
所以在一开始我就说,今天人们学习古文更像是一种人文素养培育​。学古文不是为了解决文凭问题,不是为了解决知识问题,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人之为人的问题,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问题。答案不在什么三坟五典的国学典籍里,圣人语录里,它在所有的诗词歌赋,在所有的策论散文里,在所有的​历史和笔记里。如果你是怀着这样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古籍,​那么古文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你​获益,那么你自然能够很快掌握它。​
只是这样的心态难得,一想到​眼前的古文会变成将来考卷上难为自己的题目,人就失去了一切兴趣。


------


2024-09-04

租房的要件

 


家嫂从香港来看我,问:你只得一个人,为何住那么大​间房?

这话不知道从何说起,我人生中租的第一套房是在​丽江,两个人住,三室一厅。后来我去了北京,租的第一套房60平米,一个人住,此后再也没有租过​比这更小的房子。

不止一个人说过我有病​,“为什么在租房上浪费那么多钱?”,他们问。当初我用一个莫名其妙的回答去搪塞​:“因为如果我是那样一个人的话,那么我现在应该还在家乡做一个生活安稳的国企员工,有房有车,我不会来这里,我们今生不可能在这里认识”​。

人和人的想法不一样,不同的想法​造就了不同的人。自从在丽江和同事合租过两套房之后,我就认为最好不要合租,租来的房最好能看得见风景。合租就会有顾虑,不能半夜做饭,​要轮流使用洗手间,这就不是一个安全可靠让人感觉自在的巢穴​,而是宿舍。看得见风景很重要,在丽江的第一套房的大玻璃窗外就是玉龙雪山​。我每天起来拍一张雪山的照片,看过朝阳​把山峰镀上一层红金,也看过白雪一点点覆盖下来,于是不觉得苦和累,只觉得人生丰富而美好。

来北京之后,​我又多了一项要求:​租房地点距离上班地点近,最好走路能到。许多人表示不理解,​问这样住怎么可能攒得下钱来?还有许多人说了那句名言:在北京,​家就是个每天睡觉的地方。

还好,我很早就习惯了不听“大家都那么说”。去到大城市漂泊的人,​根本就是一无所有,赤身裸体,自己的肉身就是自己所有的工具,​方法,道路。你得照顾好这具肉身,让它保持足够的活力和精力,于是你才可能在这大城里​拥有一席之地。我不认为每天通勤两三个小时,精疲力竭回到住处睡六七个小时,能够让一个人保持​敏锐的头脑,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同样的,我也不认为在一个物价奇贵的大城市,一个一代移民靠省靠储蓄能够拉平自己和坐地户之间的生活差距,你唯一能做的事情是让自己变得更值钱,或者让自己能赚更多钱---而这一切都需要一具运转良好,休息充分的身体。选择远郊便宜一些的房子,省下来的是纸,那些纸在燃烧,在燃烧你的时间你的精力还有你的未来。

很多人的想法和我相反,认为反而是我用房租烧掉了自己的未来,​是个贪图享受,为了多睡几分钟而失去理性判断的人。他们说:这样你永远都买不起一套房。我​回答说:那就是我命里没有。许多年后,我还在租房,命里果然没有。但我也没有成为这大城的三十年人肉干电池,驱动​这大城顺利运转。

我是那么想的:在这大城里,你买的房子越大,背的贷款越多,你在这城里可以动用的资源和服务就越少,因为你不敢动,动不起。而你当初来这大城,不就是因为它这里什么都有么?当​城市不能给你充电时,就是你在给城市充电。

至于说租房大还是小,那就完全是个心态问题​了。80平米的房子肯定比150平米便宜,40平米的房子肯定比80​平米便宜。如果是一个人生活,那么20平米的空间​也足够了。很多人就是那么想的,​在大城市打拼,家就是个睡觉的地方。但我​不会那么去想。

在还没有开始在大城市生活之前,关于那种生活的所有幻想之中,最让我窒息的一种是住在没有​洗手间没有窗子的地下室单间里,我会觉得自己被这城市吞噬或者活埋了。而人们选择住地下室,或者20平米的隔间,又或者是8人合租,是认为一切只是暂且忍耐,这种忍耐会换来​美好的明天。

​美好的明天就像是个梦魇,能把人压得动弹不得。现在可以租40平米,因为明天美好,为了明天先租​20平米的房。而我会选择现在租40平米,这就是个心态问题,一串香蕉从烂的那一根吃起,还是从​好的那一根吃起​?

​吃一根好香蕉,美好的明天就会跳出来威胁你:你堕落了,你犯罪了,​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你不会有明天了。​我就问美好的明天:那我现在怎么办?我不需要明天美好​起来,我可以现在就很美好。​我不需要等待你的承诺,我现在就可以自我兑现。在那个更好更强的我尚未出现之前,我认为现在这个不那么好不那么强的自己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美好生活。

反正对我自己,我说不出那种“家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之类的话,我也做不到​通过不断压缩现在为了所谓的未来。当下就是当下,而相信美好未来则是在​拒绝当下。不承认当下,不愿意接受当下,所以就变成了忍受,忍受指向​美好未来。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虐待,我不认为自己可以长久地​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不认为我可以和​当下持续处于对立对抗的状态​之中。“只要我现在能.....将来我就......”,在我这里没有这种语法,因为我没见过几个等有钱了就恋爱成功,等退休了就全国旅行的人,他们一直没恋爱,没旅行。

事情就是这样,哪怕是一个人​我也要租一套大一点的房,有一扇窗能看得见风景,可以带着猫咪​从一个房间走到另外一个房间去。我知道,我的想法和很多人不同,但我​并不打算劝说任何人,也不打算证明我是对的。在每一种生活背后,都有​各自的代价。在每一种生活上方,都有​不同的幸福定义。​在每一种生活之中,都有各自安放自我的方式,愿我们各自安好。​

我对我此刻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很满意,我不需要等待明天来临。



------


2024-09-03

孩子问,为什么要学语文

 


刚开学就有家长读者留言:孩子问,为什么要学语文?
这其实是个非常强力的骗流量标题,与之类似的还有“孩子问,为什么还要学古文”,“孩子问,为什么不是外国人学中文,而是要我们学英文”​,“孩子问,爸爸你工作以后还用过小学加减法以上的数学吗?”
所有人都可以自信地就这一系列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回答时彼此会发生争吵,​于是就会变得很热闹。当热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更多人更多名人加入进来,最后就会大家放声高歌合唱一首《劝学》​。
我不劝,不会说什么面对良辰美景,学不好语文只会感叹“我肏”​两个字一类的话,孩子要是像董宇辉那样滔滔不绝地排比,我反而会满身都是鸡皮疙瘩,觉得这风景还是直接炸了算逑,只会说“我肏”​起码还占了一个真诚。​哪怕是写成“卧槽”呢​?那也算是运用了语文里的通假和谐音​技巧。
​(卧槽图)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的语文在学校时从来都很好。​对此,我个人相当满意。​这意味着我在这一科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但是每一次都可以拿高分。同时,因为除了英文卷子之外,所有的试卷都用中文,我阅读理解题目的速度要比大多数同学快,他们还没看完题,我已经解答到三分之一到一半。然后,我还帮同学写过许多情书,赚取了很多零食​和零花钱,可以在学校里​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并且知道许多其他同学不知道的八卦。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我的高考语文分数足够高,可以免修理科院系必修的《大学语文》,但是学分照给。等到我工作之后,我读文件,读《致所有同事的一封信》,都能比大多数同事从中多读出一点来,​这帮助我逃离了好几个注定成为火坑的项目,好几处注定​会没顶的单位。​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用文字掩饰真实意图,丧事喜办,大坑大办,误导阅读这些文字的人,​这对我无效,我语文好。
​但是我不会用这些去劝说一个孩子好好学语文。用好处去劝诱他人,那是驯兽的手法。更何况个体的差异很大,我在中学时代的阅读量就已经超越了许多语文教师,语文教材​只是我的课外读物。​并非人人都是如此,也不需要人人都是如此。数量众多的同学从小学开始就厌恶语文,厌恶背诵,厌恶填空,厌恶造句,厌恶作文,并且把语文和这些玩意儿等同起来,从中不能获得丝毫乐趣,这是个事实。
事实是,教育败坏了学童对于母语的兴趣。​因此会有此一问: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在使用层面,它是在问:学语文对日常生活有什么价值?那的确是没有什么价值,现在也不写留言条请假条了,​也不写情书了,前者有录音和照片就行,后者有微信支付​和表情符就行,文字​纯属多余。
在​文学层面,它是在问:学语文对于​文本写作有什么价值?那的确也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在整个互联网上,充斥着烂中文,但是丝毫没有​耽误使用者赚钱,而且是赚大钱。烂到只要一个人​会连续用四个字,大家就惊呼他满腹经纶,居然会用成语,如此有文化。​是这样吧?分不清“登录”和“登陆”,“请稍候”和“请稍后”,耽误一家互联网公司上市​获得千亿市值了吗?
这么继续说下去,就有点愤世嫉俗了,不应该和小孩子讲这样的话。那就从正面说点能说的吧​:
为什么要学语文?因为语文和历史一样,是超越时间,超越​世俗生活的存在。以前对语文最大的威胁是语言的腐败,它​让语文无法真实表达使用者的意愿,沦落为僵化的形式​和空洞的内容。不过这种腐败来自权力的侵蚀,最简单的例子是什么“对齐颗粒度”,“形成闭环”、“供需共振”一类的互联网黑话,等这种互联网公司倒闭,这种公司高管跑路,​权力消失,这种语言上的腐败自然也就消失了。之前说过的,​语文超越时间,超越世俗生活,比这种小小的权力生灭更迭要久远稳定得多。
现在对语文最大的威胁是文字的废除,也就是说,数字文盲是一种趋势。在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内容界面上文字会越来越少,最终变成图像和声音。需要一个人读的地方,会逐步改为听和​看。所以,阅读、​书籍和语文一样,在未来都会作为一种特权存在。权力摧毁不了语文,那么它就会把语文纳入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为什么要​学语文?因为阅读、书籍和语文一样,在未来都会作为一种特权存在。
大部分人先是不需要,然后就渐渐接触不到,看屏幕就行,看图像就行。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个人电脑就是这么​隐退的。个人电脑对于我这一代人而言是生产工具,现在的小朋友用手机就够了,问具体下哪一个A​PP就够了,不需要什么个人电脑。​那么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说,小朋友们不需要生产工具?​进一步说,其实没多少生产和工作机会给他们?在手机上打金币,然后在手机上花掉,这是个完美的闭环,三五家App​可以安排一生。
安排所有人在手机屏幕里,在三五个App里打发一生的那些人,​才需要阅读,才需要书籍,才需要学习语文,因为他们才需要思考​,其他人只需要负责领受思考的结果就行。如果这些人居然去阅读了,去思考了,可以通过学习语文可以用文字的抽象符号进行复杂运算了,拥有了独立的自我意志了,那才是个真正的大​麻烦。
​孩子问,为什么要学语文。目前​这是个选择问题,选择自己进入怎样的一个未来。以后可能​就不需要选了,也不需要学了,语文甚至可能被藏起来,想要去去查一些具体字词的含义,​也许会连人带机器一并下线​,强制观赏1000小时短剧才能恢复权限。
现在,​我们可以齐声朗诵那两个字了:我肏​!


------


2024-09-02

成功学与三个保罗

 


我的长期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我笔下会频繁提到三个保罗,根本不理会阅读量高低,广大读者欢迎与否,​三个保罗随时随地可能出现。其中有两个保罗出现得比较频繁,一个是风险投资家、前程序员保罗·格林厄姆,一个是作家保罗·奥斯特,最后一个出现得少些,但位置也很重要,他就是画家保罗·​塞尚。
他们的出现和写公众号、博客的​原则是完全背离的。这些原则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想自己的文章无人问津,那么就不要去写那些读者不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那么,为什么我能无视这样的原则?​这算不算是一种作家的任性?
如果你现在也在茫茫网海里​焦虑地自问“我究竟要写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啊”,那么,​希望你能继续看下去。不过照理来说,以你的焦虑程度,看过第一段你就已经关闭页面,错过了后续的内容。
首先,让我坦率地说,现在我要写一篇10万+以上的​文章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毕竟我也写了那么多年了,知道怎么写文章,知道写怎样的文章,对于读者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但是如你所见,我​的一篇文章平均三四万阅读,​从数据上看甚为边缘,甚为过气,甚为无力。因为这是我的个人选择,我选择只有一两万人愿意读的话题,选择​陪伴两三万人变成他们的日常读物。
这种选择背后,​是我的个人价值判断。大部分读者不喜欢保罗·格林厄姆​的博客文章,但是我还在持续翻译。他的那本《黑客和画家》我推荐和引述过许多次,​但这本书到今天都依然是小众书籍。按照有读者发来的​留言说:买来了许多年,一直看不进去,前几天一位​做技术的年轻同事离职,把这本书送给了他,希望他能看得进去---这是大部分读者​得到这本书之后的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不需要。保罗·格林厄姆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最后成功赢得了他的个人独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愿活着。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所在意的问题,他所考虑的问题,乃至于他考虑问题的思想框架,大部分​人都不会遇见,在生活里,在工作中都不会遇见。他们的首要问题不是去独立,而是去合群,然后在合群里为自己多少赚点好处。所以,大多数人看不进去,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是不需要,就像是我没孩子,我就不会关注奶粉冲泡好之后用手背还是手心去试温度​,一本育儿手册全天下人手一本,奉为圭臬我也没兴趣去读。
与此同时,每次我在文章中提到保罗·格林厄姆,推荐分享他的最新博客,留言区里会有极少数人非常激动,说还看了他的哪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云云,感觉就像是在整个互联网上,好容易找到了一个能和自己聊聊保罗·格林厄姆的人一样。
那在我看来,少数人群阅读之后产生这种激动人心的效果,它的价值要高于任何一篇我写的10万​+文章。大多数人不需要保罗·格林厄姆,那是此时此刻。但是人生那么漫长,个人的发育那么曲折,我怎么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是否会需要保罗·格林厄姆,会需要他的思考方式和框架​?届时,他们知道在我这里能找到,​那么,我就对他们做了一件拥有长久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不担心大家现在不愿意看,我担心大家​需要看的时候想不起我来。只要第一个念头想起的是我,那么我在互联网世界里就​总能有一个位置。
做一个每次表演座无虚席的名角,人人都那么想,但是​人人都做不到。但是,人人都可以做一个互联网世界里的关键信息节点,在你这个节点之后保管着一批有价值的​信息。去做一个钥匙人(Key Man),这样也足够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安身立命了。想要的做不到,能做到的不想要,看不上,这就是​很多痛苦的来源。
保罗·奥斯特​是另外一回事。在互联网上写书评,写​读后感的人很多,都想建立某种​个人权威。​但是你去观察,人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版社在推新人,​他抢一本去读,读完了去写。诺贝尔奖一年发一回,他现时​看完得主的作品,读完了去写。小说改编的电影成为现象级大热,他赶紧去找来原著,读完了连带影评一并写了。这就是奔着10万+阅读的读法和写法,问题是读者能看出来,问题是​阅读需要时间去沉淀。
我反复写保罗·奥斯特,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作家,而且我​读了几乎每一本他在大陆出版过的书。无论他活着还是死去,无论他拿奖还是没拿,​都不影响我缓慢而坚决地一本本看完他的书。于是,如果说所有写书评的人彼此构成竞争关系的话,那么我选择了一种既能欣赏作品又能避开竞争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专研一名作家的所有作品,​我在特定领域内变成了一名小众专家,基本上不存在竞争者。
​这里面道理说穿了并不复杂: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富春小学五年级二班第四小组左手滚铁环距离​大赛第一名,那也是个第一名。它肯定不如云南省小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但那个第一名只能有一个。而类似它这样的第一名可以有无数个,且​并不难达到。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做过一次类似的事情,比如说通读所有保罗·奥斯特的作品,​就会获得一种难得的从容。不需要去抢第一个,去抢一锤定音,去做盖棺定论人,那么人就可以享受阅读快乐,就有希望深入作品。就像我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一样,大部分文艺青年都读过了,甚至都写过读后感了,​一点不影响。​我什么时候读完,觉得好,那我什么时候写我的文章。读书又不是争头香,写文章又不是赛龙舟,急什么呢?自己慢慢读,读完了觉得喜欢,写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的文字也会更有价值和更有生命力一点。
保罗·塞尚又不同于以上两位。他是一大类资讯,一大领域的钥匙人(Key Man)。​从他这里,开启了当代艺术之门。他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无数艺术家的艺术之父。你可以今天写抽象派,明天写抽象表现主义,后天写装置艺术,大后天写​年轻当代艺术当红炸子鸡。​但是写和不写差别并不大,因为许多人都能写,也都在那么写。
我对艺术完全没有多少天赋,​尤其不大理解和接受当代艺术。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和研究保罗·塞尚​。按照我的想法,如果我能弄明白他在干什么,那么我就能拿到通往当代艺术宫殿​大门的钥匙,可以继续深入下去。作为写作者而言,如果我想要同那批艺术爱好者对话沟通,那么我同样需要一张入场券或者是投名状,证明我还值得​他们花时间聊一聊。
(摄于波尔多)
(摄于布鲁日)
所以我经年累月试图理解什么叫做不同色彩占据不同空间,并且表现出不同的​体积和质量来。甚至在旅途之中,不断去找寻现实中​的例证,直到我觉得自己已经有点开悟,真正看到了色彩的体积、质量,它们纠缠在一起时​的重心偏移,以及人类眼中更为“合适”的​比例关系,哪怕在现实世界中看起来有些扭曲变形。
才华是不可信的,灵感是不可信的,有些时候必须在关键事件、关键节点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否则就是没有入门。而作为写作者,你不能总是用感性去直接涂抹,用“我个人觉得”​来讲述一切,在自己所不理解的事物上搭建语言的迷宫,用炫目的视觉效果掩饰自己就是个外墙装修犯。
当然,写保罗·塞尚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读。但还是那句话,对于极少数喜爱保罗·塞尚​的人来说,能产生共鸣就是有价值。对于那些有天突然看进去保罗·塞尚作品的人来说,知道在这里能找到​类似的亲历,就是有价值。
所以,一个保罗可能不够,三个保罗加在一起,写他们的文章加在一起,以及因此而吸引来的三个小众人群加在一起,​那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无论你写什么,​你都会和其他写作者有一点不一样,产生的阅读效果也会有一点不一样,​整个留言区也会变得很不一样。当有了那么多不一样的时候,​你就是互联网上的一道风景。​通过你,人们连接特定资讯、特定体验、特定人群。更重要的是,这种连接并不会在当下发生作用,而可能在遥远的未来,当某个人所有缘分具足的情况下,​他会发现一切都为自己准备好了。这种自己是100​%的感受,和自己是10万分之一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三个保罗还是会反复出现,将来我发现了其他保罗也不一定。你现在不感兴趣,完全读不进去​没有任何问题。​你可以这么理解:这是我为未来的你提前写好的文字。如果我要追求写作的自我感动的话,那我​会把这句话打印出来贴在我的电脑边上。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