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

入门算成功的一半


互联网上获取一切资讯都很便利,但是也存在一种危害,那就是如果你想学什么东西,太容易得到所有相关知识,从入门到进阶,从进阶到资深,​全都可以随手拿到。不单你可以拿到,还早有人很贴心地帮你做好了总结分析,帮你降低理解难度,让你可以一开始就可以接触到极深处,更让你觉得自己已经「懂了​」。
​这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不一样。师傅带徒弟永远不可能一上来就让徒弟看到技能和知识的全貌,师傅总是会极为严格地控制徒弟现阶段所能接触到的知识内容,入门就看就学就练入门知识,什么时候判断徒弟纯熟掌握了,那么就再给出多一点点,​不要陡然爬坡,但也不至于让徒弟学起来太过轻松。于是,那么一点点再一点点,徒弟通过严格受限的知识传授,一步步爬​上顶峰。
我自己通过实践,觉得后一种模式更好。因为所知有限,所以人的心思就不会乱,随时​从一处跳到另外一处,自己产生出种种想法。这样点滴积累的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可以让​入门这件事发生,而入门是成功的一半。
入门的意思不单是掌握最基础的部分,还意味着已经通过训练养成了良好的理解和实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会贯彻始终。而前一种方法不存在入门,因为上来就可以看到全貌,人就在不同的层次上反复横跳,所以,它只有陌生和熟悉的区别,从全无到全有只在一瞬间,然后就只有提升熟悉程度​一件事。反反复复横跳,每天东学一点,西练一点,最终​混成全熟,​但如果个人不算是很聪颖,那么可能要花费更多时间。
用写作来举例好了,网上这个写作训练营,那个大师写作手册​,随手就可以搜出来一堆。人们看完这一堆,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懂了,然后自己上手去写一篇,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写不出来。​所以,我这里几乎每天都会有读者留言,问我如何写作。
对此,我有些时候回答,有些时候完全无视。有人觉得我在摆谱,也有人觉得我喜怒无常,行为难以预测。不是这样的,我也有我答读者问的​标准。​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我会优先回答?
---首先是​词语。如果一个人留言时使用的词语准确​,那么我就觉得这个人是可以沟通的,因为他使用中文时有良好的基础。相反,喜欢加上各种表情符,各种网络当下流行语,乱七八糟使用标点符号乃至根本不用标点符号的人,​我看了都懒得回。以这样的方式使用中文,还问什么写作​呢?​大家没有沟通的基础。
​---然后是句子。如果一个人留言时能够写出结构完整,表达顺畅的句子,那么我会很​愿意仔细阅读他的留言内容。能够写出这样的句子,在人群里也属于凤毛麟角,说明在写之前自己已经想清楚要说什么,而且刚好有足够的技能​把意思顺畅地表达出来。人更愿意和那些能把话说明白的人沟通,​这是个常识。
​---最后是段落。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在讲述的时候都会带有某种个人色彩,如同​隔着文字能看到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而要塑造出这种个性来,他就需要在一段话里安排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转折,如何铺垫,如何​上下关联。看一个人写一段话,大略就能猜到他写出一篇文章会是怎样的​效果。在段落这个局部里,同样能看出一个人的思考方式。一般来说,有个人想法才会有​文字性格,有文字性格才值得他人阅读。
我的这种标准是基于一种个人判断: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标点符号,不能很好地对待中文单词,​那他就不可能写出什么好的句子。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处理句子,准确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就不可能写出什么好的段落。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处理段落,说明想法混乱且不稳定,那么学更多写作技巧只会是麻烦,​不大可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你回答他什么,​都是错的,也有无用,完全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写到这里,我都没有讨论过什么文笔、立意、结构一类的​概念,而只是在讨论最基本的标点、​词语、句子、段落。没错,它们都是写作最基本的部分,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教的就是​这些东西。然而,大多数人却不能熟练掌握,也就是说,他们并未入门,却觉得有什么技巧性的、​系统性的东西,可以陡然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一大截。马步不愿意扎,却到处找轻功秘笈,那​怎么可能飞檐走壁得起来?
先是用对标点符号,然后是选对词语,再然后是写对句子,最后是写好段落,这里头的原则都是一致的,对于写作的理解也是一致的,能持续稳定地做到​这几件事,就算是已经入门。这时候再去看写作教程,写作书籍,也才谈得上正确理解​,也才有希望学习其中的技巧。这时候尝试去写作,从记叙文开始,也才有可能完成全篇,而且多半写出来的文章本身​也过得去。
而在其后的学习中,入门时候的经验和习惯也将继续维持下去,不会出现更高的原则,更高的规矩会去把它们给「覆盖」掉,​让人去接受一套新的标准。​所以我说,入门算是成功的一半。能入门,在任何领域内怕是都能刷掉一大半的人​,这也是很多​资深人士终生维持基础训练的原因。有进阶的技能,有更深奥的理论,但是基础训练让人​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一切都需要从这里出发。
互联网上一切随手可得,​我现在认为不是什么好事。它让人轻易地跳过入门这一步,直接奔向​后续的进阶和高阶知识,但是对应的​基础训练,基础经验并没有同步产生,于是空有一堆概念和知识,个人却无以为继。那句著名的「从入门到放弃」,应该说的就是这回事。而所谓「知识的诅咒」,一方面是在讲入门之后就忘却了入门时候的心,一方面也是在讲知道得越多,对于实践的​妨碍反而会越大。
认认真真去入门,这才是一切的开始。


------





2025-03-29

我家的狗不咬人

 

观察人们​对宠物的态度会很有意思。比如说我经常听到狗主人的一句话​:「我家的狗不咬人」,这句话我半个字都不相信,因为它证明不了任何事情,而且在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那条狗一定没有​牵绳。
不牵绳而宣称狗的安全可靠,意思是宠物主人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志要高于其它人的安全考虑,那么大家最好是接受或者忍受这种不平等,否则的话,都已经解释过了你们还不信,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许多人都拥有同样的逻辑。私底下,关起门来,他们都是一等一的好人,​对家庭成员而言尤其如此。但是,只要走出门,进入公共空间,那么公共空间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项可以随意入侵、侵占、摆弄的​免费资源。放开绳子让狗获得全然的自由,哪怕这种自由的代价是其他人的恐慌乃至伤害也无所谓,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类似的,还有在楼道公共空间里摆放私物,随意停放车辆、窃取单位公共冰箱里的食物和饮料等等​现象。我到今天都还记得我在​第一家单位上班时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我们要值夜班,于是就有一间休息室。休息室里有一排储物柜,然而储物柜总是不足,员工总是抱怨没有地方​放置杯子和洗漱用品。于是,大家就开始怀疑有人占用了多个储物柜。最后,我们不得不发起了一次临检,所有人都在的时候,把所有柜子全部打开,每个人上去认领,大家​当面做见证。
最精彩的一幕和储物柜归属没有关系,而是我们拉开一个柜子的时候,里面的卷筒卫生纸像雪崩一样​塌下来。这时候大家才想起,的确很多人都曾经投诉洗手间里经常没有卷筒纸,有两位保洁阿姨不断补充也依然不行。
每次去公共洗手间的时候,都要采摘一卷纸回来,然后放在私人的储物柜里,哪怕卷筒纸多到能把自己痔疮都擦平都还不能收手,那我就觉得这样的人是把家门之外的世界当作了自己的猎场,​不顺手薅一点什么回来这一天就算是白过了。
不牵绳的狗主人和​卷筒纸采集者在我看来都是一类人。他们不承认存在什么公共生活,也不承认有什么公共空间,只存在可以占便宜的免费资源。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几乎是无敌的,就像是那句「我家的狗不咬人」​总是那么理直气壮一样。于是,也就​真的没有什么公共生活。第一条不牵绳的狗在小区里纵横,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牵了,​否则有失公平。第一个人往自己的储物柜里拿卷筒纸,结果就是大家都得拿,因为不拿很可能意味着​得蹲半小时等着自然风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忽略公众生活,公共空间,每个人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是竞争和敌对关系,很容易爆发冲突。「你的狗为什么不牵绳」,「你为什么要在电梯里抽烟」,​大家并没有共识,而有共识的人最终只能选择退却,因为不尊重共识的人并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相反,他们活得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而且态度强硬。
有时候我都忍不住想要养三四条猛犬,这样我下楼去到小区院子里的时候,​整个院子都是我的,所有人都要退让,除非有谁养了五六条猛犬。解决类似的问题的方法似乎总是这样:​如果院子里有一只不牵绳的狗,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弄一千条狗来散养,牵绳一下子就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了。届时,大家也才会终于听不下去「我家的狗不咬人​」这句话。


------





2025-03-28

来的不是未来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存在相同的心理​:生活中出现任何新事物、新变化,他们就会忍不住地​忧虑未来,忧虑未来有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没有自己孩子的一席之地,总觉得这些新事物和新变化肯定会不利于自己。他们脑海里还会有一些中文词汇徘徊不去,大概是:竞争、落后、淘汰、抛弃......
我有时候也很羡慕这些人,因为一想起未来我就只能看到一团迷雾,什么都看不真切。他们就不一样,他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被取代,被淘汰,被时代抛弃,看到自己流落街头,看到自己乞讨为生,​看到自己和孩子分着喝一个豁口破碗里的稀粥......就像是一位伟大的导演,在电影尚未开始拍摄之前,就已经想清楚了每一个场景,​以及每一个场景用什么镜头拍才合适。
问题是,他们如此构思的未来却从未到来过。之所以我可以那么笃定地说,是因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承认,他们在过去不曾预见过此时此刻自己的生活---作为预言家,他们是失败的。在过去,他们也一定幻想过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有任何预测能力。​事实上,他们只是在想象,而他们所想象的未来却从未降临过。如果他们真能预见未来,真知道未来的​模样,那么他们现在应该非常心安才对。
​我花了很长时间找寻如何​安心的答案。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不要为过去而后悔,也不要为将来而​担忧,全神贯注于此刻,如此就能获得心安。
所有的答案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非常有道理​。​所有的答案也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自己做不到。有的人就是无法停止为过去后悔,而有的人就是无法停止对未来担忧,说起来大多数人也根本做不到全神贯注于此刻,总是要游离于当下,让思绪不断在过去未来飘荡。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解释​:无论是习惯于为过去后悔,还是为未来担忧的人,​他们都过度自信。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所有人都知道无论怎么想也改变不了即成事实,那么他们忍不住去后悔,说明他们有一种自信,可以不承认现实,可以逆转时空,可以修改因果,所以才愿意​不断花时间花精力。
未来的事情尚未到来,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那么他们忍不住去担忧,说明他们有一种自信,觉得自己可以洞见未来,甚至可以预见自己在未来的遭遇,​不然他们忧虑什么呢?​他们甚至都不会自问一句:我所想象的未来是真的吗?然后​就直接忧虑了起来。我觉得,这只有自信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做到无需任何理由,​直接上感情,就像当年校园里的那些表白狂。
如果我的分析正确,这些人当真是非常勇敢。因为他们有勇气放任现在白白流逝,​把自己的心神不是放在过去,就是放在未来。此时此刻对于他们而言不重要,没什么值得思考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采取的行动。对于那些自信可以预见未来的人,忧虑才是​此时此刻唯一值得做的事情。
这样的话,他们想象的未来永远不会到来,​真正到来的未来也永远不会符合他们的期待。要知道,如果想要十年后自己成为一个胖子,那么现在就需要每顿多加一碗饭,最好用米饭把​剩菜盘子擦干净一并吃下去---你此刻采取了行动,​行动会在未来结出果实。​并且,这个果实的确和你本人有关。
但是,此时此刻什么都没做,或者说,并没有全神贯注做好手头的事,吃好眼前的饭,喝好眼前的水,睡好眼前的觉,那么​未来其实就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既然此刻没有为此播种,那么未来也不会有对应的果实。如果此刻只有忧虑的话,那么未来唯一可能收获的​大概只有秃顶。即便未来真有什么机会,这种长期饱受​忧虑折磨的脆弱精神和肉身也无力去把握。
所以不快乐可能是延续的。​从忧虑开始,那么未来就一定会有更多值得忧虑的地方,于是就始终不能快乐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许多国民心理的两重性​:一方面总是忧心忡忡,然后所有的收获和成果就会变成狂喜,狂喜就会变成自信甚至是傲慢,​以此来对冲之前忧心忡忡带来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则是残暴,如此苛刻地对待自己,也就会如此苛刻地对待他人。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下属,忧心忡忡随时可能转成暴怒​,丝毫没有任何宽容。因为不在别人身上发泄,那么自己就会爆裂。
而这样的人始终忧心忡忡,对于世界总是持有负面的看法和期待,那么人生对于他们而言就只剩下吃苦一件事。所以,他们要自己选择受苦,同时也让别人受苦​。他们什么都不相信,只信仰和苦的猛烈对冲,也就是相信暴富​大名全权之类的东西,​觉得这些才是人生中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相信,在情感上来说,除了让别人​受苦之外,无法和他人建立任何真正的情感联系。​
苦,使得人感知到自己和他人真实存在。​什么是成功?个人成就只是一方面,而且要强调那是通过足够的苦换来的,于是不能在成就之后恣意妄为就没意思。此外,更需要有人因此而受苦,不能见证这种苦,就不能感受到乐,有人为此受苦这才​能让自己终于心满意足。
所以,拥有这种 SM 心理的人从未抵达过​未来。​迎面而来的,是苦和苦的延续。也正因为这样,有人问我未来该怎么办,自己满心都是忧虑时,我真正想要说的话是:你不仅是选择而且是锁定了苦,苦不仅是降临到此刻而且是你通过它塑造​了未来,所以未来的所有其他可能性和你无关,来的不是未来,而是​继续延续下去的你的现在。
但是我现在情商提升了不少,所以我真正说出口的是​:​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2025-03-27

先斩意中人

 


昨晚 GPT-4o 推出了​最新的图片编辑功能,互联网上顿时哀嚎一片。

我去看了一下,效果的确拔群。比如说那张著名的双雄战斯基的新闻照片,只需要输入一句话,让GPT-4o 把图片改为吉卜力工作室绘画风格,​AI 就可以从图片的最底层开始理解,然后转换风格重新绘制:





(下图来自:@passluo@x.com)

当然,不止是吉卜力风格,你要《南方公园》风格也没问题,而且看起来表现力还要更好一些,这时候你甚至能觉察到吉卜力风格在美化和柔化现实世界,而​《南方公园》其实是那么的生猛有力:



​想要芝麻街风格也没问题:


所有这一切,只是对 AI 输入一句话的事:请把图片吉卜力/南方公园/芝麻街风格化。结束,句号。

为什么网上一片哀嚎?因为大模型的一次升级,就会​最先灭掉紧紧跟随自己的创新者,创业者。你想一下,原先你拿一张自己的大头照,在网上找人帮你变成卡通风格的头像,是不是得交个 5​ 块钱?对方懂 AI,知道如何建立一个工作流,知道如何微调图片,生成你想要的大头照,这是不是值得​ 5 块钱?那么,​现在大模型可以让人直接用一句话就完成这件事,那么这项微小创新,微小生意是不是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这件事情的讽刺之处就在于,AI 现在并没有消灭掉所有拿铅笔给人画素描肖像的画家,但是,它却先消灭了紧紧跟随自己,拥抱自己,甚至是深深信仰自己的那些人。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用来形容这种情况再合适不过。

用我经历过的历次互联网创新浪潮和这一次的 AI 浪潮相比,我感觉​AI 浪潮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通常可以使用的跟随策略+微小创新,在这一轮里​好像不是那么好用了。新技术出现,新思路出现,总有挂一漏万的可能,并不能立即解决所有用户​需求,所以人们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思路去做各自的应用,​服务于人群。

比如都是信息推送技术,​你可以拿去做推送邮件的服务,你也可以拿去做推送对话消息的即时通讯服务。比如都是照片瀑布流,你可以拿去做​图片社交,你同样可以拿去做生活经验分享。没有一家可以同时把这些事情全都做了,于是每个人都可以来点微创新,微创造,共同打造一个​巨大的新生态。

但那是过去,新​技术,新思路都是静态的,都是非智能的。AI 不是,它每天都在进步和进化,它本身现在​越来越能思考,越来越像一个人。原先的创新方式遇见AI,​逻辑上就不再成立:你没有办法做一个 AI 暂时想不到,​AI 暂时不想做的功能。AI 会想到的,​AI 也都会做到的。

刚刚发生的事情,​就是 AI 发生了进化。大家原先把它当作一个单一的画图工具,​如何思考,如何调整,这一部分工作还是人类自身的,AI 只是根据指令去画而已。现在 AI 升级了,扔一张图片给 AI,AI 能够「理解」画面的内容,背后想要表达的​意图。于是,它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像一个真人助手,他理解你的​指令,他也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最后你就像是嘱咐人一样,说一句:请把图片吉卜力/南方公园/芝麻街风格化​---然后它就做好了。

​这里出现了以前早就有的2件事:1、AI 理解了图片的本意。2、AI 理解了各种风格的含义。但是,还有第 3 件事是以前不曾发生的:​3、AI 利用新风格去表现图片的本意,保留所有重要元素和线索---这原本是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这三点结合起来,​AI 一剑斩杀了意中人。

所以,我认为 AI 出现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让人们得到一种更为方便高效的新工具,而是在于它的强大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升级自己的思考方式。否则,今天GPT-4o 可以毁灭一批微小创新者,明天新的 AI 大模型​可能会毁掉一批新创公司,一次升级就可以让他们原先的所有业务模式归零。

这一次跟太近,跟太近怕是会出事,这一次创新太微小,太短程,怕也会出事。简单说,AI 有智慧,或者说正在变得有智慧起来,创新者和 AI 比拼脑力,在算力上,在进化速度上来看,我认为​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以前那种稍微想一下,想多一点,想深一层,你就可以创新创业的时代过去了,因为 AI 很快就能赶上来,它知道的比你多,想得比你快,想得比你多,想得比你深,但是出手却比你​快比你重。

怎么可能用自己的聪明去为一个极度聪明的人开路呢?​他不需要啊。怎么可能认为这样​靠聪明开出来的路是自己的呢?他不认同啊,他全要啊,他有这个能力​。所以,这是思维上的误区,​是时候换个不同的想法了。

最后,再贴一些著名场面​给大家观赏:



------














2025-03-26

地震来的那一晚

 


地震来之前早有预兆。
先是连起两天大风,我在北京那么多年,第一次在风中听出新疆味道。外窗台上本来覆有许多尘埃泥土,早已经看不见本来颜色,结果两天大风,现在能让我清清楚楚看见材质纹理,仿佛是高压水枪刚刚洗过。
还有一片裁纸刀碎片,就一小截,可能是外墙装修工人偶然留下,安安静静躺在窗台上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中间刮风下雨冰雹大雪,都不能将其撼动分毫。太纤薄,太贴地,谁都拿它没办法。结果昨天傍晚发现它居然被大风吹得踪影全无,只空留一圈锈痕,能看出曾经有过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是失眠。昨夜前我睡眠本来挺好,白天还跑过步,按说应该上床就睡。然而昨晚 11 点上床,到 1 点都还没有睡着。反复思量,又想不起心中有什么事,就只能上网打四川麻将,血战到底,三个机器人打我一个。
等到第 N 次被机器人洗白,我随手打开微信,发现小区群里大呼小叫,一帮夜猫子说是北京地震,还有手机截屏,上面是地震警报,震中河北安次,震级4.6。我拿起 iPhone,翻翻消息提示,内心全是失望。
邻居在讨论要不要下楼躲避,于是我意识到两件事。1、我居然没有任何震感,但很多人说自己被晃醒,什么意思?地震都滚不动我吗?2、穿起睡衣,拿上手机,抱起猫咪,出门从消防通道撤离到一楼起码要 15 分钟,反而是爬上楼顶只需要 30 秒。那么我应该躲哪里?我还躲个什么劲呢?
这时候我才突然想起,我是个云南人,5 级以下地震当做是摇篮晃动就好,翻身接着睡,没必要跟着大家激动。事实上也没多少人激动,要在十年前各种群瞬间全都会爆。现在它们全都是中老年群,明天一早还要送孩子上学,通勤上班,所以晚上十点半前全部都偃旗息鼓,洗干净上床睡觉,哪里还有什么热闹?
我不禁有些沮丧。凌晨 1 点多地震,总得有个什么人还没睡,可以通知一下吧?没有什么人,就算是我自己,心头三样依重要性排列依次为:衣服、手机、猫,也就是带上尊严、金钱和所爱拔腿就跑。这时候,我突然想到我有猫,猫又在哪里?我可以通知猫啊!
伸脚探探,果然,一团毛茸茸正躺在床脚。摊平脚掌上下摸摸,猫咪果然在侧睡,明显在打呼噜。一股无名火突然在我心头升起,我举起脚掌就拍在那团肥屁股上:
「夜游神?起来游!」
又一下:
「动物预警?你警报呢?」
再一下:
「灵宠救主,你宠物我宠物?」
猫咪根本不鸟我,翻个身继续打呼,看意思是换一面屁股让我接着拍,舒服,好睡,请继续。
就这样,我躺在黑暗里,用脚掌上下拍打着猫咪,窗外一丝风声都没有,房间里夜色浓稠,猫咪突然在梦中反手抱住我脚掌,我就像是穿着一只毛拖鞋。那一瞬间我感到无边松弛和困倦,就此沉沉睡去。记得临睡前我还在想最后 2 个问题:
一点半地震,​究竟算昨晚地震,还是算今天凌晨地震?如果当时我抱着猫咪逃下楼,​附近哪里还有好吃的宵夜?


------





2025-03-25

要诀是松紧

 


有读者问我​:「菜头叔叔你怎么做到每天都能无痛产出啊」,我回复说:「深呼吸,坚持到开十指,这样」​。

在写回复的时候,我只是想针对「无痛产出」​开个玩笑而已,没想到有人还当真了,把我的回复当做是​建议个人遇见卡顿、阻塞、障碍时要硬起头皮坚持下去。那就说明我的这个玩笑没有开好,​事情不应该这么处理。

一个人在生活中被卡住了这是很常见的情况,​越是做自己熟悉的事,就越容易被卡住。依照我的个人经验,这时候重点不是坚持​,坚持到头皮发硬就更没有必要了,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这时候,你真正需要的是​深呼吸,然后放松,让本能接管你的身体,任由它去发挥。

紧,意味着用心过强,这样的一颗心会变得僵硬而死板,有时候还会很倔强。既然是卡住了,要么就退回来,要么就转个方向,这些都要求灵活和弹性,​最好还要有点创意。一颗很紧张的心,只会朝着原先的方向往死里怼,​那自然就会越卡越紧。

我也有写不出文章的时候,但是我不会睁大眼睛盯着空白的编辑器,直到血丝爬满​眼白,努力从中瞪出​一篇文字来。因为这没有用,真有用的话我何必写文章?拿一张 100 块人民币放在面前,把它瞪成两张岂不是更好?写文章多麻烦啊。

通常来说,我的处理方法和忘词时的做法是一样的。和人聊天的时候,我经常忘记人名、地名、物品名,​于是就会卡在那里。但是处理得多了,我就知道卡在那里努力去想根本没有用,这不是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大脑不是那种​工作模式。最好的办法是直接跳过,继续聊天,让大脑感受到聊天的愉悦,​但同时又维持一个很轻微的意念:​麻烦你有时间帮我想一想。于是,过一会儿之后那个我想不起来的​词汇就会自己突然蹦出来。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和逗猫没什么区别,要点​是别动,让猫自己走过来。

写文章也是一样,写不出来意味着心的状态不对,太过于紧张,​作意过强,这时候反而需要放松,需要不着力,什么努力、坚持、顽强、拼搏一类的念头要全放下,什么思考、回忆、对比、参考一类的想法也都要全放下,​先让自己松弛下来,让心平静柔和下来。

所以,我这些年反复推荐「观呼吸​」。无论再怎么紧张紧迫,卡住了,就先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来,观察它的进出,​观察它的粗细长短。因为呼吸本身就是极为轻柔极为自然的存在,而心无论观察什么对象,都会和对象​逐渐同频。观察轻柔自然的呼吸,那么心也就会逐渐变得​轻柔自然。

一旦心调整过来,注意力从卡住的地方转移走,让大脑休息片刻,那么所谓的灵感就会开始自动​涌现。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平常时候人人都是如此,自然而然​有想法,自然而然去做事,不需要特别着意。尤其是那些自己熟悉的事物,无论大脑还是​手指头都应该有了肌肉记忆。只要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点可以让人开始,那么接下去的事情都是顺水推舟​。而这个点,需要人很放松才会自己出现​,过重的用心,过强的欲望,都会把它惊走。

生活中我们其实早已经见过太多次例子:全力挥杆、全力扣杀、全力跳跃,多半​结果都不如人意。用意过强,肌肉就会非常僵硬,全力控制,动作反而会失去​准确。反倒是所有的「不经意之间」,经常会提供一个让人顺心顺意​,远超期待的结果。人们说这是「神来之笔」,这么说也没错,不去想不去思维不去作意,所谓的​「神」才会出现。神出现了,精神肉体才能​完美结合,发挥出最大效用。

总之,松开紧作一团的心,松开紧到几乎崩裂的精神,去获得松​的状态才是重点。所以,前辈作家卡文的时候会选择泡热水澡,出门散步,找人闲聊,甚至是去喝上两杯,说到底,都是每个人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放松,让大脑换一种工作模式。至于我说的「观呼吸」,只是这些方法之一,并非是标准答案,但​应该比喝酒好。

最后还有一件事:松绝对不是垮,也​不是瘫。从细微的感觉上来说,它应该是一种受控制下的放松​。这样听起来的确很矛盾,控制就会发紧,那么如何受控​的同时又要做到放松?对此,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如果我们的体内不维持某种张力,全然地松弛下去,​那么我们就会睡着,或者高高兴兴去玩别的。所以,想要把手头这件事做完的念头不能全部放下,自己正在做事的这种状态也不尽数放下,它还得在,还需要它提供一点张力,让大脑用后台模式继续运算。与此同时,放松大脑的前台,不要让它继续发出许多指令和口号,那些都是瞎指挥和空口号,想让真正的方法自然浮现,就需要放松​,需要让它闭嘴。

当然,所谓前台、后台的说法也许会让很多人感觉到困惑。​这里我举个例子说明:你渴了,走到桌子前拿起水杯喝水​。如果是你熟悉的杯子,里面是清亮的水,那么你会拿起来就喝​。做这一系列动作,需要你控制手眼脚嘴,但你不假思索就能完成,靠本能就能完成,这就是​大脑后台运行的模式。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陌生的杯子,里面有绿色的古怪液体还在冒泡,​那么你的大脑前台就会立即启动:​这是什么?谁放在这里的?​能喝吗?​会不会有毒?​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特意针对我吗?是个恶作剧吗?有什么人正躲在边上看吗?

关键在于前者会让你喝到水,​而后者让你没水喝,而且和一杯绿色液体较上了劲:​我灵感枯竭了吗?我江郎才尽了吗?​我其实不适合写字吗?今天就是那个日子吗?​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毒性确实很强。



------


近期热门博文